|
詹向阳:顺应形势 积极应对从紧的货币政策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4日 20:38 《中国金融》
商业银行要正确对待宏观调控,适应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自觉服从宏观调控,摆正自身利益与宏观调控的关系,辩证看待宏观调控的影响 -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 詹向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双防”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稳健货币政策,改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新形势、新政策,对我国商业银行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商业银行惟有顺应形势,积极应对。 宏观当局对形势的判断和从紧政策的选择是正确的 所谓顺应形势,先要认清形势。众所周知,从2007年第二季度开始,我国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长“由负转正”,施工项目投资持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明显的反弹走势。尽管9月份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在26.4%的高位运行,2007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将维持在25%以上。2007年贷款增长逐月走高,在央行不断收缩银根的情况下,前10个月的贷款增加额仍然超过了2006年全年的增量, 2007年全年贷款增量创历史新高。这表明,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和贷款增长过快已成定局。与之相伴随,2007年我国CPI从6月份起连续6个月单月涨幅突破4%,8~10月份单月涨幅分别为6.5%、 6.2%、6.5%和6.9%,表明CPI快速上涨已不是偶发的和临时性的因素。尽管价格上涨目前看还处于可承受的范围,但是通货膨胀已现实存在。并且,直到目前,我国环保和能耗问题依然严峻,经济增长还没有走出以污染环境和过度耗能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经济结构中供求不平衡,城乡间、区域间、产业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严重。在这样的基础上,投资、信贷、贸易顺差出现过快增长,推动了消费物价和资产价格居高不下,股市、楼市高位震荡。这些都清楚地表明,我国经济目前已经集聚了较大的波动风险。还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国际经济环境也在趋紧,国际经济金融的波动风险明显加大。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在全球蔓延,美国次按风波已上升为危机,已经把花旗等一些国际著名大型银行拖入亏损漩涡,其影响还在扩散,对我国的影响还不确定。所有这些国际国内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经济波动的风险和可能十分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中央正是看到了这个风险,所以才把防范这个风险放在了经济调控的首位。 2008年,为了实现“双防”的宏观调控目标,预计央行的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收紧。首先是贷款总量和贷款投向将会受到更为严格的限制,这种限制不仅限于数量,更会注重投向的结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还会进一步调升,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将会被进一步收紧;为了把实际利率拉出负利率空间,降低通胀预期,央行还会继续调高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利用利率杠杆抑制贷款需求;并且,为了实现鼓励和稳定居民存款、抑制贷款需求的双向调控目的,预计央行将继续采取存贷款利率非同步调整的做法,保持存款利率的调高幅度大于贷款利率的调高幅度,存贷款利差将会进一步收窄。宏观经济为实现“双防”的调控目标,将会继续收紧土地和信贷两个闸口,同时将以节能减排为新的抓手,加速治理污染和降低能耗,严厉制裁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和项目。主要利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流动性过剩的时机,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使得经济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得到逐步解决。 商业银行要正确对待宏观调控 所谓正确对待,主要有三点: 一是要自觉服从宏观调控。国内商业银行既是我国银行业和金融业的市场主体,也是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措施是其最重要的经营环境和外部经营条件。目前,中央对形势的判断和下一步宏观调控的决心与走向已经十分明确。对于如此清晰和坚定的政策信号,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提高认识,顾全大局,自觉服从宏观调控。 二是要摆正自身利益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关于宏观调控和商业银行利益间的关系问题,必须注意:第一,商业银行是在一个包括宏观调控在内的大市场上生存,宏观调控措施肯定会对包括上市银行在内的所有国内商业银行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商业银行和上市银行必须承受的。与其他行业一样,国家抑制经济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提高环保和能耗的门槛,就会有一部分企业退出市场,有些银行也可能会出现困难,这十分正常。第二,包括上市银行在内的商业银行要服从全社会的利益,不能为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推波助澜。从长期看,宏观调控对于商业银行的利益影响利大于弊。从根本上讲,外部经济环境的稳定和协调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必要条件。如果经济出现过热,通货严重膨胀,整个经济大起大落,商业银行就会遭受重大损失,甚至有灭顶之灾。所以,服从宏观调控与商业银行经营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要求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三是要辩证看待宏观调控的影响。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和环境带给国内商业银行的不仅只是考验,还有机遇。如果利用得好,从紧的货币信贷政策和利差的收窄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发展非信贷资产的动力和空间,可以促使商业银行更快地转变传统经营结构。例如,工商银行已经连续几年主动抑制贷款的增长,主要通过非信贷资产及其收益的增长实现了利润连续几年的快速增长,已经充分显示出转型的成长价值,这种转型的成长性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认可,已经成为其市值平稳增长的主要原因。 商业银行要积极应对从紧的货币政策 可以肯定地说,从紧的货币政策一定会对商业银行未来的经营和收益产生重大影响,商业银行惟有积极应对。所谓积极应对,就是要根据宏观政策的变化相应调整自己的经营布局。 首先,各商业银行要谨慎安排全年的贷款总量计划,均衡发放贷款,要更加注重择优贷款。要把更多精力和发展重点放到贷款结构的调整上来,在较好抑制贷款冲动的同时,借机退出应当退出的领域和企业,使自身贷款增量结构更趋合理和优化,把经济波动可能带来的信贷风险降到最低。 其次,央行非同步调整利率的措施将进一步缩小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使得商业银行贷款的盈利空间收窄,收益增长受到影响。但同时,贷款利差收窄缩小了贷款的盈利空间,会迫使商业银行正视金融脱媒的实际趋势,转变传统的主要通过贷款利差盈利的观念和模式,增强商业银行更快转向非信贷领域的紧迫感,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商业银行要在信贷紧缩时期加快发展多种金融服务和非信贷业务,谋求手续费、佣金和非信贷资产及其收益的更大增长,并以此保持资产和收益的继续增长。 第三,收紧信贷后,部分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将退出市场,商业银行可能会面对新一轮贷款风险的考验。并且,2008年和今后,国家严控污染和高耗能产业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将陆续出台,银行信贷投向将作为节能减排的主控手段之一受到严格的限制。新的一年中,商业银行不仅要控制新增贷款的投向,严防贷款继续进入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企业和项目,还要转化已经投入的存量贷款的风险,尽快退出“两高”领域。因此,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是2008年从紧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第四,股市、楼市的波动已经和将会继续造成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增长,对方兴未艾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安全性提出挑战。国内商业银行要高度警惕股市、楼市震荡引发的贷款风险,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防范和化解消费性信贷风险。 一个值得宏观调控当局注意的问题 中央银行为捍卫币值的稳定、抑制通货膨胀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是正确和必要的,这是央行的职责所在。但是笔者认为,目前金融宏观调控的范围还比较窄,其控制力基本只能达到银行等正规金融体系,这还很不够。因为目前在正规的金融体系外,我国还有上万亿元甚至几万亿元的“体外循环”资金在流动,特别是有大量的国际游资和热钱进入我国。这些体外循环资金、国际热钱对推动我国经济过热、股市和楼市过热有很大作用。然而目前,宏观调控当局对于非正规金融,以及国际游资等的巨大资金源,还没有有效的控制调节方法,甚至没有准确的统计,可以讲这还是宏观调控的一块“盲区”。其结果是使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收缩的只是正规金融体系的货币供应能力,对体外循环的民间资金和国际热钱几乎没有大的影响。宏观调控如果不能覆盖到全社会,不能把体外循环资金、国际热钱纳入调控与管理的范围之内,其调控效果就会比较有限。这一点已经在2003~2004年的宏观调控实践中得到验证。回顾 2003~2004年,为抑制当时过热的投资和经济的过快增长,国家采取了较为严厉的调控措施,收紧了信贷,当年银行贷款增长比上年减少了5000亿~6000亿元。但是信贷收紧后GDP增长仍然持续冲高,宏观紧缩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在银行信贷已经大幅缩减的情况下,是什么支撑了经济的过快增长,使宏观紧缩的政策效应大打折扣?就是巨额的“体外循环资金”。是这些资金涌入银行已经退出的投资领域,填补了银行贷款降下后的空间,刺激和满足了社会与经济继续扩张的冲动,助长了经济和投资的过热增长。今天,我们再一次面对这个问题,再次面对由于体外循环资金作用而导致宏观紧缩效应被削弱的可能。很显然,这是对当前宏观调控效应影响比较大的问题,也是宏观调控当局应当充分重视并采取措施尽快予以解决的问题。-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