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杨壮:国际化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制度的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1日 21:39 新浪财经

  2007年12月21日晚上7:30—9:30,第五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邀请到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华商研究中心主任康荣平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杨壮教授,一起就“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话题进行一场精彩的对话。新浪财经进行现场图文直播,以下为杨壮精彩发言:

  主持人:中国WTO以前,20多年,中国以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以后,WTO以后,明显的感觉到开始享受WTO成员国带来的优惠的待遇,然后由单向的招商引资变成了双向的招商引资,也有对外投资和对外开放,刚才康老师已经把这个阶段划分了,主要是围绕投资线条来划分的。

  杨壮:这一方面我觉得可能康老师他数字方面掌握得更好一点,因为关于跨国公司包括中国的跨国公司出去,国外的跨国公司进来,康老师我看了他一些书里面都有详细的记载,我想从这个角度谈我自己的一点观点。

  我觉得我们谈的是走出去,但是走出去有时候谈这个问题,我总觉得跟外国企业走进来分不开。因为有时候你划了这个点以后,你不太清楚这里面它的一些自然而然产生的背后一些原因,外国公司到中国来这一点我是知道的,国企的GDP占的比例越来越低,民企特别是跨国公司合资企业里面的东西越来越高,而且现在在很多跨国公司中,换了所有制之后,你不大清楚他到底是哪个国家的,里面也有中国,也有外国,而且现在中国的企业在这边也有很多,而且我还看到了中国的企业家在跨国公司最后到了国外,走向国外是必然,不仅是跟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些东西有关系,我自己觉得他可能和我们整个这一段时间在中国的市场上,90年代以后我认为,92年邓小平南巡以后,在中国市场上的跨国公司、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在几个主要的行业里面,家电业、汽车业、IT业还有零售业等等这几个行业打了几个回合以后,走出去到后来,这就成为了一个必然,因为这个战争是从中国的市场已经打到了国外,我之所以要说这一点,因为我要想引进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个想法。

  在整个跟国际接轨,在中国国内接轨的过程中,中国企业看到了自己在企业整个自身的很多不足,也看到了如果只在中国市场进行竞争的话,它不论是在战略还是经营,不论是品牌还是技术,不论是人才还是其他领域可能都无法赶超,从这个含义上来讲,我自己不是特别想划分一个阶段,我只是说从90年代以后,深层次的国外的竞争越来越厉害,深层次也就是国际化究竟是什么东西?我是想就这个问题谈一点,国际化这个东西,如果我们只是把国际化分阶段,国际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而且我们谈到国际化的时候,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这个很值得我们深思,我想就这个问题其实一会儿大家可以进行一次讨论。

  主持人:我想请您开一个头。

  杨壮:我自己认为国际化就是中国企业往外走,在走的过程中,康老师把这个东西划了一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我自己认为,中国企业都在这些方面有了一个进步,但是又找到了其他的问题。首先中国企业往外走要明白一个思维上的国际化,思维上的国际化是中国企业意识到国际化是什么?我不太愿意中国企业在国内竞争和中国企业在国外竞争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和中国企业在外国分割开,我觉得中国企业在外国每一个阶段都表现出中国企业不断的成熟,我讲的第一个就是战略思维的国际化,按康老师的划分方法在70年代到90年代,整个企业定义还不是非常的清楚,国有企业还没有完全进行改革,政治、思想为主线,很多问题上的决策不是按企业的决策而决策的,按的是整个,不但是拍脑袋还有很多政治的因素在背后作为导向的,但是就按这个分发,96年到03年,中国的企业成熟度很高,那时候中国企业在国内,国际企业在中国,大型国际企业在中国,竞争之后,大家感觉到一个企业应该具有一种国际思维能力,国际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包括什么呢?危机意识,企业的目标,企业的经营对象,企业生存的目的,这是第一个变化。

  第二个变化,我认为国际化意味着什么呢?不仅仅意味着高楼大厦,很大的程度上意味着制度的变化。这跟我刚才讲的这一点也是一样,国际化的制度思维。我为什么讲这个制度呢?我觉得现在我们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有这么多企业出去了,我看到的很多企业最近出去之后,他们的企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比如说新东方,原来的俞敏洪手下原来北大的一些朋友,很多人,他们自从股权以后都出局了,招了一批新的职业经理人,招他的CFO和很多人都是有着丰富的国际化的经验,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在整个过程当中,不仅仅是出去,他的在观念,在制度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只是举这个例子,看其他的上市公司,在制度方面的变化极为重要,在民企这里面表现尤其突出,国企也突出,但是国企里面还有一个点值得大家思考,也就是说,我们不论现在看中石油还是中石化,还是看我们其他的大型的中国人寿还有工商银行,如果说国际化,我们出去了,但是我们制度是不是从根本上进行了改革,中国企业出去和中国企业在国内进行改革是连在一起的,刚才康老师讲的阶段的变化,不仅仅是在形式上,实际上在实质上也发生变化。

  第三条,国际化代表的人文理念的国际化。我们考虑出去的时候,不是到外面仅仅去为了生存,因为我们在前一段时间学了一个案例,我们浙江的企业到了西班牙卖鞋,那个老板感到很困惑,为什么?一个大鞋厂库存全部都被烧掉了,但是他去了以后,我们研究这个案例很复杂,我们企业去了以后都是为了赚钱,企业的思维是尽早的能够在国外建立一个市场,但是我们有一个思维,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文化的理念,你要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一个讲社会道德的人,你到外面去你要考虑到,那个地方是祖祖辈辈都是制鞋的中心,你一个温州企业到那儿去,也不顾及这些东西,最后把人的饭碗都挤掉,这个东西可能不是国际化思维所走的一条路,我们有些企业到了美国之后,也是犯了当年日本企业在美国同样的问题,日本企业出去以后,自己对美国的形式,他把这一套行为就带出去了,对当地的风俗习惯尊重不够或认识不够,乃至出现无数的美国最高法庭案件,我写的就是这样一篇论文。

  主持人:能介绍一下这个案例吗?

  杨壮:日本的企业在美国,在当时出现了一片呼声,日本第一,日本会战胜世界,日本会购买美国。当时日本集中买了哥伦比亚公司,买了很多很多企业,不可一世,但是他买这个企业的时候完全没有按经济价值去做,因为日元升值,结果他买了很多东西是没有正确的决策,在那个时候日本企业也很厉害,到美国,到了纽约建了很多银行的分支,去了以后,他们就把日本的行为举止带过去,我见的这个案例很简单,美国12个女工对日本企业的总经理,对他们的这种歧视待遇表示抗议,抗议到美国中级法院,最后到了最高法院,最后要庭外解决,这个案子打了好几年,日本企业亏损很多,就是日本企业把日本企业的这种管理模式,行为举止带过去,就是到那儿去以后,就是女工不仅有你自己的工作,还要去,来客人以后要倒水倒茶,这个东西是看似很简单的文化现象,在日本这个地方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到了美国,美国人就认为这是一个歧视,最后是给每一个女工都进行赔偿,这就导致日本在3、4年的时间一直反思他们自己的行为。他这一套使得日本的企业,包括我们知道的丰田还有本田这些企业回到日本之后也重新对日本的模式开始进行探讨,在日本过度下是不是也进行一些改革,我要讲的这个东西对我们有什么含义呢?中国的企业出去以后,可能在思维理念,行为举止,制度,战略模式以及我们的文化概念都要进行一次提升,如果不提升的话,我们出去只是一个形式,我们的行为举止基本上还是中国的这种行为举止,在中国这个社会里你是有土壤的,但是到了国外可能就要遭殃,这是我觉得可能给我们最大的一个启示。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