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昉:劳动力供给是长期看没有问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9日 20:35 新浪财经
12月19日 18:30--20:30,第五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邀请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以及北师大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一起就“收入分配”的话题进行一场精彩的对话。新浪财经进行现场图文直播,以下为蔡昉精彩发言: 主持人:听得出来,蔡老师是城乡收入差距被高估的坚定支持者,李老师是坚定的认为被低估的支持者,王老师把这个话题提出更重要的阶层之间的差距,在这样的论坛上,就蔡老师和李老师彼此很难说服对方,或许有赖于将来在统计学方面会做得更加准确,更加精确,这样能够算出被遗漏的因素到底有多大。这个话题先告一段落。刚才大家谈城乡居民收入的时候,很多谈到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在今年以来,都在关注一个问题,中国的劳动力供应是不是到了转折点,这样的点,是不是已经发生,它对中国现在的经济以及未来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蔡昉:这是刘易斯转移点,按照刘易斯自己的说法有两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在这个转折点之前,我们有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可以不提高工资,要多少有多少,制约因素只是资本积累速度和非农产业扩大速度,这个转折点到来,意味着你不提高工资就得不到你所需要的劳动力,仅此而已并不是说完全两个部门就相同了。同时意味着就业的速度,扩张的速度,超过了劳动力增长的速度。第二个转折点到两个部门边界劳动生产力相等了,那个还早。第一个转折点已经到来了,有几个原因,第一看过去十年,就业的增长速度实际上是超过了这十年以前,也就是三十年城乡就业都在扩大,但是很多人认为过去的十年是没有就业增长的,甚至有人说是零增长,但是我得出的结论正好是过去十年就业增长比再前20年的就业增长还要快,这是一个。再有一个,我们确实看到真实的失业率,假如说我们使用可比的指标,调查失业率,可以看到曾经达到过最高,就是下岗失业之后到2000年的时候达到最高点,大概是7.6%,在那之后逐渐下降了,而2002年以后没有再提高过,每年都在下降,目前失业率应该在5.2%左右。 实际上劳动参与率也在改善,过去有一部分沮丧的工人退出了劳动力市场,这是劳动力市场不好的信号,但是随着劳动力市场改进,这些人又重新回到劳动力市场上去,但是因为我们的新增劳动年龄人口,上大学的和继续学习的人加多了,扩招造成了劳动参与率恢复不那么明显,实际也有一个趋势了。劳动力市场的形势是好的,再有我们做的估算,如果完全从静态的,这个预测是大家会误读预测,预测的结果就是不会让它发生,因为要做很多不变的假设,假如不变,完全静态,把劳动年龄人口净增量作为劳动力供给,我们看到是下降的曲线,同时把非农产业经济增长速度,非农产业就业弹性作为两个因素考虑进去,预测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为了保险起见,做了六种预测,最保守的和相对激进一点的,得出的结论,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劳动力需求曲线,比较早的话是2004年相交,比较晚的话2009年一定相交,正巧是2004年第一次听到了强大的民工荒的呼声,而且民工荒从那之后从来没有消除过,从沿海地区扩展到了劳动力输出地区,甚至到东北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这种状况。所有这些迹象最后又表现为工资的持续上涨,如果说农民工工资在2004年以前10年没有什么增长,但是从2004年以来逐渐加快,去年农民工工资增长也超过经济增长速度。这些因素告诉我们,我们并不是说刘易斯转折点就是一个点,我们说它是一个区间,如果说没有到这个点,也是进入到这个区间了,最重要的地方是说长期以来就知道中国就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国家,最大的国情莫过于此,一切的经济政策,经济行为,企业的决策,外商的决策,都以这个为基础,现在这个特征在发生变化,我讲出来无非让大家重新认识我们可能发生的新的变化。 主持人:这样的变化可能对中国制造或者中国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蔡昉:长期看肯定有影响。第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和中国基本的比较优势还没有那么明显的影响。第一是说我们以劳动年龄人口为劳动力供给,这个因素会到2010年以后,逐渐地会停止增长了甚至可能还负增长。但是总体来看总规模非常大,即使预测上20年、30年,大概还有九点几亿劳动人口规模,同时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预测20年、30年达到60%、70%,比现在很多发达国家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还要高。劳动力总量大,比例高,这个国情不是到了什么转折点,一下可以消除的,劳动力供给是长期看没有问题,我提出这个问题不是说以后没有劳动力了,预测的事发生不了,因为我们提出这个问题和企业家观察到这个问题就要做决策的调整,我们政策上也要进行调整。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