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邱东:吃透国情再论中国经济是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0日 07:26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邱东是我国知名的统计学专家,曾任东北财大校长,现任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他对统计学的深刻感悟是“统计使人豁达”,让人看到了统计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他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多次建言,反映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他以“吃透国情”作为学术研究原则,反映了他严谨和务实的学风。

  ⊙倪小林

  引起我采访邱东愿望的是他对统计学一个精彩的断言:统计使人豁达!这些年来,百姓们对统计数字已越来越关注。尽管我国的统计数字和统计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但人们还是对统计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邱东作为我国知名的统计学专家,见到他话题自然就从这里开始了。

  

人生感悟:“统计使人豁达”

  邱东在东北财大当过六年校长,我走进他现任就职的中央财经大学办公室,第一眼看见他就是一派东北人的豪爽,这一点我在电话里和他约访时已经有了预感,而他爽朗的笑声和直率的言谈,更印证了我的直觉。

  “你对我那六个字感兴趣?”邱东请我坐下就直接进入了统计与人生的话题。邱东告诉我,恢复高考后他进大学读的是计划统计,那时的专业很难凭兴趣选择,有个书念就不错了,尽管如此,他这一生还是和统计学结下了不浅的缘分。走上教育管理岗位之后,他能从更加宏观层面来看待统计学,加上如今统计又和人们的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他就对这门学科的社会学、哲学意义更感兴趣了。

  作为中央财经大学的党委书记,我以为他能够抽出点时间继续搞专业研究,继续笔耕已经很不容易,再加上他还在不少学术机构兼任职务,能够保持对于专业研究和世事问题的敏锐就更加不易了。

  这大概与他独特的看问题方式有关,用他的“豁达”观来说,就是“良好的统计训练使人宏观意识比较强。谁都知道,总体和总量是统计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统计总是把着眼点放在宏观大势的把握上,对个体数据如何处理,也取决于怎样科学地得到对总体的认识。久而久之,统计的训练使人的宏观意识得到强化,遇到问题习惯将之放在时空的大背景中去考虑。”

  文如其人,只是对邱东的初步印象,而面对面的交谈,才让我明白,邱东的统计豁达观实质上也是他对人生的一种思想态度。邱东在表达这个观点的时候,引用了一段培根的经典语言:“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基于对于人生的实际感悟,邱东加上了一句:“统计使人豁达。”

  谈话之中,我们扯到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读书,我没想到这位大学里的书记,还对畅销书颇为关注,说起孔子热和国学热他自有一番道理,对于时下流行的说史方法,他还从经济学的角度给予了宽容的解释。

  此刻,我理解了邱东能够把枯燥的统计学问题升华到人生的哲学思索,正由于他以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应该“兼收并蓄”,这样才能把灰色的理论和鲜活的现实粘合得更为精彩。

  为教育改革多建言是一份责任

  “一年365天,每一天对不同的人来说,可能都会有不同的含义,对一些人很普通的日子,对另外一些人却会是特别的。2004年4月8日,中国市场信息调查业协会在人民大会堂成立。我想,这一天对中国民间统计来说,该是个大日子。”这是邱东在新华网的博客里写下的一段话。

  他看中这一天的纪念意义,是着眼于我国的统计系统,有一个与官方统计系统并存的民间统计系统,会促使统计数据更加完善和全面。邱东总是以开放的思维去看待社会上出现的新生事物,在教育改革上,他既尽本责,又坚守一个公民对社会进步应有的那份责任。邱东是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也是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专家,身在教育事业之中,他的心思和心血当然主要还是花在教书育人和教育改革上。

  在2003年的人代会上,他接受了一次记者的采访,谈到如何看待这些年大学的改革与发展:大家都知道,中国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阶段的转变,但人们或许还不知道的是,这是在时间短、投入少,且没有出现大学潮的格局下完成的,这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一个奇迹。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界是相当艰辛的,中央政府也是非常重视的,全社会也是投入了不少,所以不能“枉自菲薄”,只渲染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这里还得注意建言者的立场,正是教育的大发展,使得每一位公民都成了与教育息息相关的人,你才会这么关注教育,你已经不再是局外人了,因此不宜讲你们教育如何如何,而应该讲我们教育如何如何。

  邱东认为,现在对高校要求太多,而且有的是两头堵,让高校莫衷一是。到底是追求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率还是更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到底是铸造“器”还是成就“材”?是让学生一毕业就起飞还是培养他们的空中加油能力?对学生本人、对家长、对学校和对社会而言,这是一个长期与短期存在的矛盾,并且还十分尖锐。

  邱东很直率地提出,不能用过去精英教育下的就业观念来套裁大众化教育下的就业现实。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多数大学生只是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尽管系统的学习可以使人们有机会上升到更高层次,但也只是机会,并不是一份保险,而且学习总是要有机会成本的,要想有更多产出就要先有投入,产出只是一个预期而已,但投入却是实实在在的。从这一点看,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是应当由全社会共同思考,这个问题确定了,才好确定办什么样的教育。教育自有教育的发展规律,中国的教育需要更多的关心和支持,而不是指责和干涉。邱东对当时提出的“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言改为“办让人民满意度不断提高的教育”,增加“不断”二字就是要把教育纳入到一个历史过程中去看待。

  从他身上,我看到了真正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的人,是如何在现实的困难中前行的。这些年来,中央财经大学的确也培养了不少国家有用的人才,这与那些献身教育的人们所付出的心血是分不开的。

  吃透国情:是我研究问题基础

  虽为教育工作者,但邱东在中国问题研究方面尽可能不失一名学者的义务。在今年两会期间,他接受了新华网采访,以一个经济统计专家的眼光对国际上大肆渲染我国资源消耗方面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中国的资源消耗从总量上讲可能是挺吓人的,比如说“中国消耗了世界40%的水泥”等等,其实细究起来,中国完全没有必要过分地自责:其一,中国人口多,如果从人均量数据来比较,中国人均资源消费在世界上的水平并不高,跟很多发达国家比反而是低的;其二,中国当前正处于资源需求量较大的历史阶段,过了这段资源压力阶段后就会减轻;其三,中国处于世界生产链的低端,消耗许多资源是为了生产出口产品,我们的名义资源消耗量大大超出了实际资源消耗量;其四,中国资源利用效率正在迅速提高。

  为此,邱东提出了“资源消耗层级论”的理论观点,希望国人和世人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中能冷静地面对和判断中国的资源问题,从而能更理性地节能和减排。

  要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一定要吃透国情。邱东这些年对

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一直本着这个原则。

  2005年初,邱东把十多年来有关中国经济问题的论文结集出版,名字叫《经济主体归位与地区可持续发展》,其中有“三论”是他原创的观点,值得特别注意。

  一论是“政策位差资源论”。邱东认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是一种客观现实,如何因势利导就成了

宏观调控的一个重大课题,水资源要成为水力资源或水利资源,得人为地改变水位的落差,其实经济政策本身也是一种潜在的无形资源,要让这种软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也要采取对待物质资源类似的方法,形成政策的位差,以造成发展更大的势能和动力,让潜在的资源显化。通常我们说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但这需要在理论上得到升华,我们在实践中还得注意要走出误区,不能被不同利益主体的争闹所干扰,避免再次掉进“低效平衡陷阱”。

  二论是“经济主体归位论”。现代市场经济是由居民、企业、政府和“非常住单位”四大经济主体构成和运行的,他认为,原有体制是在经济主体错位的状态下运行的,政府严重越位,而其它主体则严重缺位,我们改革开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这些主体逐渐归位的过程,这需要较长的历史时期,其中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强化,一是主体能力的恢复和再造,在新体制构建和实行中,利益驱动应该是管理和调节的主要方式。

  三论是“可持续发展层次论”。邱东从资源稀缺、“公共的悲剧”和代际公平几个方面分析了发展与可持续性之间的内在矛盾,还用智猪模型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偏好,进而提出一种分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思路,通过“正外部效益受益”来逐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事实上,总体的可持续发展并不绝对排斥局部的不可持续发展,因而可以对不同层次国家提出“恶化减缓型发展”和“可扩展型发展”等不同要求,如果各类国家没有明确的责任分配,可持续发展基本上就是被束之高阁。

  我仔细阅读了他的这几篇代表作,深感一个学者要能够学贯中西,有发展、创造性地思考和建言,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一定要立足国情,吃透国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