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薛涌:上海企业家肩负衔接历史和世界的使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4日 11:43 东方早报
上海企业家精神系列评论之五:上海企业家肩负衔接历史和世界的使命 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 薛涌 上海,无疑是中国近代以来最能诠释商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城市。开埠以后,上海不仅成了繁华的国际商业都市,也是中西文化交汇、撞击的最前沿阵地,因而在此孕育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诞生了包容中西商业文化精髓的企业家精神。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再次成为中国经济弄潮儿,成为中国经济联系世界的窗口。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家群体的不断壮大,也为企业家精神的恢复和升华提供了契机。 在全球化的视角下,企业家精神无疑又有了新的内涵。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家精神,不仅包括一种追求财富的欲望、获取财富的能力,也体现为一种对待财富的态度。如何凝练和升华海派企业家精神,需要上海的企业家们付出更多的思考和行动。 不得不承认,现代的企业家精神是根植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的,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并非最适合企业家精神萌芽、生长的土壤。因此经过了5000年中华文明、2000年商业文化沉淀、3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中国的企业家也许并不缺乏创新、开拓、拼搏精神,但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却仍然是稀缺资源。 熊彼得认为,企业家精神代表着一种适应市场挑战,不断进行创新活动的品质。事实上,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一个真正强大的企业,应该是内外皆为“王”的———外有渴求财富的欲望、创造财富的能力,内有超越财富价值本身的“财富精神”,即一种回报社会、提升社会价值的精神追求。 其实,财富精神并不是有了财富后才产生的,在没有财富之前社会孕育着什么样的精神,这个社会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财富精神。我在美国的环境中给中国媒体写作,时刻能感受到两个社会这方面的差异,两种不同价值观念的撞击。 美国社会崇拜的是所谓“自我塑造的人”。你是富家子弟,一直很富,人们对你不见得尊重。你要是一贫如洗,自己奋斗出来,你就是时代英雄。在这种文化中培养出来的财富精神,当然尊重贫困,而且注意挖掘贫困中的美德。 最近电视上播放一个介绍沃尔玛的纪录片,该公司的总裁李•斯科特讲起自己巡视美国的分店时,和随员租了69美元的旅店,两人在一张床上过夜。再查斯科特的年收入,工资、福利、股票加在一起,共2900多万美元,也就是两亿多人民币。 也许有人会说,美国的企业家也有奢侈的。这当然是事实,但是我们必须看人家的社会崇尚什么。在美国,社会普遍尊重的是穷酸相的大款,奢侈铺张虽然不犯法,但是听起来更像是丑闻。在中国则相反,任志强就曾经说,他要不坐豪华车就没有人和他做生意了,这说明中国企业界以及社会仍然有一种不健康的财富精神。斯科特和部下挤一张69美元的床,但谁会不和沃尔玛做生意呢? 所以在美国,像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那样一生克勤克俭,捐款总额高达5亿美元的企业家,像巴菲特和比尔•盖茨那样,决定将巨额的财富捐助给慈善事业的企业家,才是最受尊重的。因为理解贫困、从贫困中奋起、最后回馈社会,才是真正的财富精神。 开埠以后,上海是中国最早受到西方思维大规模冲击的地方,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发展所凝聚出的对企业家精神的思考,也影响到了上海最早的一批企业家。例如有面粉大王、棉纱大王之称的荣德生,生活俭朴,平日粗茶淡饭,土布长衫,一双布鞋,对物质生活无过奢的欲望。在他的居室里,挂着自撰的一条横幅:“立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这种传统传承到今天,表现为上海的企业家一般比较低调,而且相对来说更加乐于慈善。 到了现代,上海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中国经济的中心和与世界联系的最重要窗口,有着这样的传统和平台,上海也就拥有了中国最有理由诞生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土壤。处于转型时代的上海企业家们,理应肩负起衔接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精神,衔接东方商业思维和西方价值伦理的使命。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