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明康:推进银行业改革发展与监管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3日 15:53 《中国金融》
推进银行业改革发展与监管 ——访中国银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刘明康 本刊记者 林铁钢 记者:感谢刘主席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采访。首先,请您谈谈银监会将如何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推动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与监管的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刘明康: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我们要结合银监会职责,坚持用好的学风学习宣传好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推进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的各个方面,把十七大精神转化为推进银行业改革发展实实在在的成效。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我们必须结合对十七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学以致用,解放思想,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监管有效性建设,深化银行业改革开放,打造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稳健发展的银行业体系。 一是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监管有效性建设。全面总结几年来的经验,深刻反思,查找不足和排查成因,从制度建设、手段武装和队伍建设上认真思考,科学安排当前和今后银行业监管与改革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二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开拓创新,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按照科学规律的客观要求,不断完善银行业体制、机制,提高内控和风险管理水平,努力引导和支持我国银行业在改革发展中实现质的发展。 三是加强民主法治观念,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要增强民主法治观念,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依照法规要求办事,更加尊重决策程序,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民主监控权力运行机制,切实落实好党内民主建设的要求。 记者: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对此银监会将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刘明康:切实提高银行业监管的有效性,是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将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银行业监管体系建设。按照《提高我国银行业监管有效性中长期规划》要求,重点加强十个方面的基础建设:建立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合作有序的监管协调机制,建立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的银行业审慎监管法律体系,建立规范、透明、高效的市场准入管理体系,建立持续、有效的现场检查体系,建立持续、有效的非现场监测体系,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价、预警体系,建立及时有效的纠正与风险处置体系,建立畅通有效的跨境银行业监管机制,建立专业化、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激励机制,建立银行业监管有效性的跟踪评价机制。 二是继续强化资本金监管和资本充足率约束。按照“准确分类—充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达标”的持续监管思路,鼓励实行经济资本管理,强化资本对风险和效益的约束,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以“风险抵扣后的资本回报率”为基础的科学考核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银行业科学发展。 三是推动外部环境的持续改善。不断完善法律、税收、会计等制度,推动出台一批急需的监管法规,包括《金融机构破产条例》、《农业发展银行条例》、《进出口银行条例》等,为银行业发展和监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与此同时,银监会将继续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创新与防险并举”的监管原则,积极鼓励和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锐意创新。 一是稳步推进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顺应国际金融业综合化经营的发展趋势,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通过组织创新,组建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稳妥地推进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工作,不断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综合竞争能力。在推动创新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制度建设和防范风险作为重要前提,加强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支持和鼓励银行业金融创新活动,进一步提高对跨业经营监管的有效性。 二是大力促进业务创新。加强电子银行发展的科学规划,加大电子银行创新力度,开发适合银行经营特点和适应客户需求的产品与服务。不断丰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建立起涵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私人银行业务、公司理财业务,包含理财业务从业人员管理的理财业务监管政策体系,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理财产品创新。引导银行利用衍生工具对冲风险的功能,使银行在提高资金管理收益率的同时有效控制风险。 三是推进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六项机制”,扎实推进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开展,不断加强和改善小企业金融服务。 记者:党的十六大以来,银监会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效? 刘明康: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中国银监会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大力推进监管理念、制度和技术创新,加强监管有效性建设,稳步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开放,引领我国银行业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发展成就为世人所瞩目。 银监会成立后,认真学习和借鉴国际通行的监管制度、标准和技术,结合我国实际,明确提出“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和提高透明度”的监管新理念,确立了四个监管工作目标和六条良好监管的标准,大力推进监管法规体系建设,积极改进监管方式和手段,确立并始终遵循“准确分类—充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达标”的持续监管思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风险为本的审慎监管,同时,着力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银行业监管框架。 中国银监会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改革思路,坚持“改革与监管并举”的方针,积极督促和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工作。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已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在境内外上市,成为具有一定国际认知度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全国农村信用社省级管理机构已全部组建完成,新的监督管理框架基本建立;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试点顺利推开,并推广到全国31个省市区,初步起到了将社会资金引向农村地区、支持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小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十六大以来的几年,正是我国银行业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几年来,我国银行业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实现了对外开放的新突破。一方面,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逐步放开外资银行经营的币种、地域和客户限制。同时,坚持审慎监管原则,根据需要实施了一系列自主开放措施。另一方面,支持我国部分中资银行在有效评估和管控风险的前提下,稳步推行“走出去”战略,从国内走向国际,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银行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并通过并购方式,深度拓展海外市场。 五年来,我国银行业通过改革、开放、加强监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际声誉不断提高。 一是公司治理机制日益完善。通过股份制改造、引进机构投资者、境内外公开上市,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和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并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逐步形成了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作的架构与机制。 二是经营理念开始转变。开始引入经济资本增加值和风险抵扣后的资本回报率等更加科学的指标,上市银行注重在投资者心目中的价值培育和提升。这些理念的变化,使得银行开始追求风险抵扣后的股东回报最大化,开始从粗放逐步走向精细,逐步建立银行合规文化,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正在缩小。 三是经营转型和业务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以此调整业务结构,加大中间业务比重,使得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主要商业银行平均为17.5%。 四是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过去由于经营理念和业绩标杆不科学,内部激励约束无法到位,吃“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这几年情况有了很大改变,特别是在正向激励上初步探索了一些有效的做法。 五是透明度建设大大加强。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已经严格按照审慎要求编制会计财务报表,上市商业银行能够全部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及时对外公开披露有关经营信息,自觉接受市场监督,非上市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也实行了信息披露制度,接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监督。 经过几年来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银行业财务实力显著增强,风险状况明显改善。通过财务重组和加强监管,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保持“双下降”,从 2002年末的23.6%下降到2007年9月末的6.63%。资本实力和充足水平显著增强, 2003年末我国只有8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在8%以上,而2007年9月末达到136家;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的资产占全部银行业机构总资产的比重也从2003年末的0.6%上升到2007年9月末的78.9%。从风险消化能力看,损失拨备缺口明显减少,2003年中国银监会成立的时候,银行业拨备缺口高达1.34万亿元,而2006年末缩小到了 4547亿元。主要商业银行税前利润从2002年底的364亿元,增加到2006年底的2409 亿元,而2007年前三季度实现利润4209亿元,是2006年全年的145.5%。 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形象和市场信心已今非昔比。一些国际媒体和机构对我国银行业的看法,已从2002年的普遍不被看好转变为积极正面,2007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了全球1000家大银行最新排名,31家主要的中资商业银行全部入选,工行、中行分列第七和第九,这是中国的银行首次进入前十名。与此同时,国际权威评级机构近年来也多次调高了对我国银行业的评级,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环境的改善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这些看法和评级的变化,正是我国银行业五年来通过改革、强化监管获得大发展的真实写照。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科学发展观得以贯彻落实的结果,也折射出银行业金融机构体制机制改革所发生的积极转变。这些成效虽然还只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但却具有跨越性、历史性、标志性的意义。 记者: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高竞争力,建设现代金融体系。请您谈谈下一阶段银行业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刘明康: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证明,只有改革开放,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借鉴外国银行业成长和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根据我国国情和银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才能走出一条中国银行业持续稳健发展之路。今后一段时期,银行业改革的重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不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重点深化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按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立的总体原则,督促落实改革方案,加强对改革工作的引导和考核,促使农业银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已进行股份制改革并上市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进一步督促其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继续完善公司治理,加快转变经营机制,强化基础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深化分支机构和基层改革,加强与境外战略投资者深度合作,增强信用分析和风险管理能力。 二是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主要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各方关系;进一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构建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进一步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加快经营机制转换;进一步强化风险监管,持续提高监管有效性;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有效激活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推进金融创新,着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能力、抗风险能力和支农服务能力。 三是加快政策性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发展步伐。按照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促进国家开发银行全面推行商业化运作,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主要从事中长期业务。推动尽快明确进出口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方向和市场定位,积极推进深化内部改革,为全面改革创造条件。深入推进邮政储蓄银行改革,进一步理顺邮政储蓄银行与邮政集团的关系,重点抓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改造,适时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良好的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网络服务优势,探索建立符合“三农”需求的特色商业模式和零售业务经营体系。 四是推进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增强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化解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风险。推动具备条件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施财务重组,加快向业务有特色、运作规范的商业性金融企业转型。规范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 记者: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在这一新提法中,银监会应如何发挥作用? 刘明康:“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目前,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占比约为2%,居民拥有有价证券的比例也仅为10%左右,财产性收入有大幅提高的空间。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离不开一个繁荣、安全有效和功能完善的金融市场,离不开一个具有较强风险意识和金融素质的金融服务消费群体。作为银行业的监管机构,一方面,我们要依法做好监管工作,通过科学有效的监管,不断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服务水平和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使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步走上健康、理性、成熟的发展之路,让广大的金融消费者在享受安全、丰富的金融服务中,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广大公众金融知识教育,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增强自身识别风险、判断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提高广大公众的投资理财能力。目前,中国银监会在办公大楼建立了公众金融教育服务区,在官方网站设立了“公众金融教育子网”,并通过“送金融知识下乡”等多种途径普及金融知识,努力为广大公众共同富裕创造一个良好的知识环境。-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