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克鲁格曼:贪婪足以毁掉华尔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8日 05:20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保罗·克鲁格曼

  “他们在吸什么(What were they somking)?”,这是最近一期《财富》杂志封面文章的大标题,大标题下面则是最近几位离职的华尔街巨头的照片,照片下面罗列着各人所造成的金钱损失,其数目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答案显而易见,他们正在吸入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毒品———贪婪!正是在严重失当的公司高管激励机制的刺激下,他们作出了对社会具有毁灭性的决策,而这套激励机制本该在安然和世通丑闻发生后予以改革,但却没有。

  从直觉我们就知道,华尔街最近的血流成河全是由房地产市场大滑坡引起的。然而这场房地产滑坡完全是可以预测的,并且确实预测到了。2005年8月,我就曾作出如下判断:“眼下,美国人靠着从中国等国家借来的钱相互买卖房产生活,这种生活方式难以持续。”

  它也确实是不可持续的。但是,即使危险的信号接踵而至,华尔街金融机构仍然纷纷杀进那些可疑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市场。现今那些令人吃惊的糟糕投资中的大部分,其实是在房地产泡沫最后的狂热时期作出的。甚至有些头寸是在泡沫已经开始破裂时买入的。根据《财富》杂志的统计,美林最大的一笔问题资产是在今年上半年买入的,而此时次货危机已经广为公众所知。

  现在到了该为之付出代价的时候了,几乎每个人———除了那些真正必须对其负责的人之外———都必须为之埋单。美林、花旗、贝尔斯登等公司的股东,无疑是次贷危机的受害者,不过这只是冰山一角。更可怕的是,那些不说几百万,至少也有几十万个对抵押信贷懵然无知却被引诱买房的家庭,现在面临着分期付款金额的急剧上升的痛苦,其中一些人将会因为利率重新设定、无力支付房贷而被迫将住房拍卖。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对整体经济可见的附带损害。大家仍不时听到一些说法,认为次贷风暴并不大。即使在损失数目变得越来越大的时候(一些观察人士认为损失高达4000亿美元)仍有人认为其损失额与美国的金融资产总量相比并不大。但是,房贷危机通过计提资本正在削弱金融机构的生命力,而这些机构是提供信贷的关键角色。高盛公司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估计,与房地产相关的经济损失将导致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削减贷款2万亿美元,如果贷款紧缩过程迅速发生的话,将足以引起一次令人讨厌的衰退。

  除此之外,人们相互之间的不信任感在扩散,这就像在金融市场的这一不停运转的齿轮箱中掺进了沙子。信任危机清晰地体现在统计数据上,政府债券与那些金融机构债券之间的利差上升到了相当大的幅度,这表明机构之间已经不愿意相互融通资金。

  事情为何弄得如此一团糟呢?

  部分原因是,我们本应该对这些危险保持警惕,并采取谨慎性的措施,但是,有人没有这样做,而是安心地对美国经济大唱赞歌,甚至鼓励他们去承担那些高风险的房贷。对,格林斯潘先生,我说的就是你。

  另一原因就在于《财富》杂志封面上的那些人。没有人要那些家伙在那些愚蠢的投资决策变得明显化之前退回其所得到的巨额薪金收入。大约25年前,从商业界到政界,美国刮起了一阵“贪婪非恶行”的风气。如果一家公司看上去经营得比较成功的话,那些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们就会得到高额的奖金。去年,美林和花旗的CEO分别获得了4800万美元和2560万元美元的薪金。

  而一旦这些所谓的成功看上去只不过是幻觉时,他们仍然受之无愧。这真是一场包赢不输游戏。事情还不只是不公平这么简单,这种激励机制还鼓励公司管理层去冒险,甚至是欺诈。如果某公司CEO能够营造一种公司经营良好的景象,哪怕是一两年的时间,他就可以拿走一笔巨额的金钱,而接下来如果暴露出什么问题,则由下一个倒霉蛋来承担。

  如果你对这些情况觉得很熟悉,那么一点也不奇怪。几年前安然等公司所曝出的大丑闻就是如此。没有迹象显示,此次次贷危机中情况得到改善,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再一次被背叛。

  关键问题是,眼下的次贷危机和信贷挤压,是上一波丑闻发生后至今公司治理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的结果。民主党政治家约翰·爱德华兹最近提出了一项公司治理改革计划,但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公司治理在美国政治中仍然没有成为一个主要的议题,而它确实应该引起重视。

  (作者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谦 石/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