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王志浩:中国低成本劳动力优势仍将持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9日 14:33 《新财富》

  作者: 王志浩

  中国拥有着世界最庞大的制造业劳动力大军,因此任何有关劳动力的变化都可能对国内乃到全球经济带来重要的影响。过去我们通常关注于短期内通货膨胀、利率以及汇率的变化,现在是时候把关注重点放在能影响中国经济趋势的长期因素上。显然,劳动力的变化趋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研究发现,中国的官方数据高估了目前城市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未来中国仍将在国际上保持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

  城市劳动力真实工资水平比官方统计低30%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3月,中国平均工资比去年同期上扬了17%,为1824元,是2002年中期以来的最快涨幅。而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劳动力工资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基本与同期名义GDP的增长水平保持一致(图1)。

  我们认为,官方以上的统计数据高估了城市劳动力的真实工资水平,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所取样本的局限性。官方调查的样本包括了3800万国有企业员工、约1000万公务员、3400万事业单位员工、800万左右的国企员工以及一些大型的外资企业员工。这一总共覆盖1.1亿员工的样本明显以占上世纪50-70年代经济主导地位的企业为主,首先将现在在国民经济中比较活跃的大部分私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排除在外。其次,官方的统计也不包括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而目前大约有1亿农村人口在城市从事着各种不同的工作,他们的工资水平要明显低于其他城市劳动力。最后,样本抽取的公司多为制造行业,多数身处服务行业的企业没有包括。根据我们的推算,中国城市劳动力人口约为3.3亿,是官方统计数据的3倍(官方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市劳动力人口约2.73亿,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则显示城市劳动力仅为1.74亿,这两个数据都低于城市劳动力的真实情况),因此,官方的这一样本并不全面。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由于多数事业单位工资是由财政部签发的,如果将事业单位等同为政府部门的话,则公务员占据了样本的40%,远高于实际比例,而公务员的工资和各种补贴都有明文规定。

  对于1.1亿(绝大多数为国有企业员工)城市劳动力人口的真实工资水平,官方统计大概比实际水平低估了10%。而1亿左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国家发改委进行的全国农村调查显示其2006年的平均工资为953元。我们的调查发现上海陆家嘴普通建筑工人的平均工资为800-900元/月,与北京建筑奥林匹克运动馆的工人工资相当。因此,发改委的统计数据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不过,技术工的工资比非技术工要高一些,大约为1297元/月(受调工人中为非技术工的比例高达5/6)。最后剩下的其他1.2亿城市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工资水平大概为1000元(2006年,中国132个不同地区的平均最低收入为500元,据我们估计这部分人口的平均工资是这个数字的两倍)。将以上三组工资平均,得出2006年城市劳动力的平均每月扣税后的实得工资为1123-1304元,比官方1750元的水平低了25-36%。

  此外,官方的统计数据还高估了中国城市劳动力工资的实际增长水平。根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统计的2002-2004年中国制造业工人平均工资,我们估算出2004年、2005年和2006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分别为802元、855元和953元,分别比上一年名义增长了3%、7%和11%。由于2005-2006年的CPI增长慢于制造业工人工资水平,因此实际工资增长强劲,但仍然低于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006年15%的增长水平。我们估计,中国城市劳动力实际的工资增长幅度在9-10%左右。

  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仍将持续

  我们的统计还显示,尽管工资水平出现了增长,但中国的制造业劳动力仍然相对便宜。据美国劳动局2002-2004年的数据推算,2002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时薪为4.73元,2007年为7.32元,上扬54%。按每周工作45个小时计算,目前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月工资大致为1317元。由于一般认为在美国花4美元购买的东西在中国只需花1美元,因此中国的制造业工人1小时挣0.91美元,其购买力相当于美国工人的3.64美元/时,也就是7862美元/年。而目前美国制造业工人的时薪为24美元,年薪46000美元。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仅为美国的3%。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也仍然享有一定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例如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仅为墨西哥的25%。在中国工资水平增长的同时,其他各国的工资水平也有不同幅度的上扬。不过,目前中国的平均工资已经超过了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以及泰国。也有一些调查显示,印度和越南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便宜(图2)。

  由于中国各地的最低工资水平和税收体系地区间的差异极大,因此沿海地区的工资水平可能是内陆地区的两倍多,这意味着尽管中国整体的劳动力成本在增加,但仍有些离沿海港口并不远的城市提供着低廉的劳动力。2006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平均工资分别为1236元/月、899元/月和783元。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2003-2006年,东部地区工资的增长幅度为17%,同期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增幅分别为35%和25%,这表明中国收入不均、技术水平失衡的状况正在改善。

  尽管中国劳动力成本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由于生产力的水平仍具优势,因此许多企业只是将工厂迁往内地而非搬离中国。对来自中国台湾、香港的企业而言,中国内地与东亚、东南亚的国家相比还具有文化、语言和运输上的先天优势。

  中国有些专家认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已经迅速消失,而作为世界上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中国正在全球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这是因为外国企业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创造了巨大的利润。中国应该由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创新、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向价格链的上游发展。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中央和地方政府都给予汽车制造、机械和船舶行业最大程度的税收优惠。对此,我们有疑问,作为世界上拥有最多制造业劳动力的国家,并且人均工资少于1美元/时,对上述行业的政策倾斜究竟会给中国带来多少实际利益,产业的升级又会给多少普通工人带来实际的利益?

  (文章摘自渣打银行系列报告)

  作者系渣打银行高级经济学家 周莹/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