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岑科:如何降低坐地铁的痛苦指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0日 14:16 国际航空报
岑科:知名财经评论员,曾与茅于轼共同编写出版《大家的经济学》等,国际航空报专栏作者。 第一次来到北京西直门地铁站的人,一定会对眼前的景象感到讶异:在进入地下换乘车站的入口,进出通道被严格分开,标明“出口”的地方,有保安人员看守,不许任何人通过;而在入口的一边,拥挤的人群被几道“之”字型狭窄栏杆阻挡。这是为了延长他们在地面上停留的时间,否则,人流将很快汇聚到地下的停车站台上,形成安全隐患。北京地铁的拥挤,由此可见一斑。 10月7号之后,这种拥挤更趋严重。根据北京地铁运营部门10月7日至15日的统计,自10月7日后,北京地铁的客流量增加了30%。由于客流猛增,运输压力极大,车辆部门已将1、2号线老式列车的部分车厢座椅拆除,以承载更多的乘客。 客流猛增的原因很简单:票价下降了。对普通乘客来说,乘坐一次地铁的票价从3元降为2元,降幅为30%左右;对换乘乘客来说,乘坐地铁的票价从4元或5元下降到2元,最高降幅达60%……结果再次验证了经济学中的价格原理:如果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下降,顾客对它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商品降价是一件好事,但经济学家却不会想得这么简单。在经济学家看来,价格是反映商品供求状况的信号,不是可以随意摆弄、用来提高社会福利的工具。如果商品降价是由于供应增加或需求减少造成的,他们会举双手赞成;但如果价格变动不是出于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是政府人为控制的结果,效果就得另当别论。 在北京地铁这次降价前,据说就是由政府财政补贴运营的,如果真是这样,这次降价后,政府的补贴就会更多。这些补贴最终要由纳税人支付,所以,那种认为政府调低票价就可以提高公众福利的观点,有点似是而非。政府通过补贴,把商品价格设定在正常水平之下,在经济学模型中,可以看到,此时将出现商品供不应求的局面。在现实中,则可以看到消费者排队等候某种设施或资源被过度使用,从而迅速损坏或耗竭的状况。北京地铁降价后,在上下班时段的高峰期,拥挤程度可以说达到了极限。在北京,乘坐地铁已成为一件倍受煎熬、却难以避免的事;同时,地铁的安全运营也亮起了红灯。 要解决问题,必须把地铁票价提高到正确反映供求状况的水平。更精确的做法,是根据乘客乘坐地铁里程、时段的不同,收取不同的费用。乘坐的路程越长、时段越紧张,收取的费用越高。这样,才能把人们乘坐地铁的频率减少到降价之前的水平,并均匀分布,从而降低乘坐地铁的痛苦指数,提高地铁运营的安全性。由于地铁的收费系统已经电子化,这一点很容易做到。 从更长期、更深层次的角度看,北京的交通问题是由于人口以超常速度大量涌入造成的,它不仅仅体现在地铁上,也体现在地面公交和私人轿车的拥堵上。但地铁降价后出现的问题恰恰说明,为什么人口会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涌入北京。其道理与人们争相乘坐地铁一样:当政府对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公共福利大量补贴的时候,到这座城市居住,就成了更多人的首选。但正如前面所说,这种补贴的背后,总有纳税人在支付代价,并伴随着资源配置的扭曲。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