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晓山:抓住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革机遇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9日 00:43 金融时报
张晓山提出:在当前形势下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紧紧抓住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革的机遇期 记者 柳立 2004年至2006年连续三个中央1号文件已就农村金融改革和体系的建立描绘了简括而完整的框架。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又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使中国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一直是全党和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业现代化。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当前形势下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客观趋势的反映 张晓山认为,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越来越低,二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逐步上升,这就使一个国家有能力为农业提供现代化的先进物质技术装备和服务手段,为农业从传统向现代过渡创造了条件。同时,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扩展后,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率更高,收益更大,于是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和服务部门,国家的就业结构也发生变化,农业劳动者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例也将不断下降。 随着经济的发展,受消费者需求的驱动,以及新科技革命和市场化的影响,围绕着农业生产派生出很多相关联的产业。生产资料供应、食品储藏、保鲜、运输、分割、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产业不断涌现,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及加工方式不断发展。在这个进程中,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结果是消费者最终支付的食品价格中,初级产品所占份额越来越小,加工增值部分所占份额越来越大,一些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甚至达到农业增加值的3~4倍。例如美国,80%以上的农产品经过加工,初级产品加工增值5倍左右。张晓山认为,这个趋势与在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越来越低的趋势是相一致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走向。 随着农业生产市场化、商品化进程的加速,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化布局的趋向越发明显,区域布局带动了产业集聚,引导技术、信息、资金等各种资源不断向优势区域集中。专业化生产要有社会化服务作为保障,于是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张晓山指出,近年来,农业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农业技术体系,改变了原有“石化农业”的技术模式,成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物技术不断超越生物固有的生产潜能。信息技术使农业生产具有了智能性和精确性。设施农业技术增强了生产的可控性。新能源新材料技术拓展了农产品的应用领域。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把农业新技术革命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 现代农业即是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农业。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向是贸易自由化带动了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近年来农产品贸易总量增长迅速,2004年达到7830亿美元,年均增长4.5%,远远超过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农产品贸易集中度也明显提高。不到世界10%的国家和地区占到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75%左右。少数跨国公司进一步控制国际贸易的走向,如几家跨国公司已控制全球大豆出口贸易的90%,影响着国际大豆贸易的数量和价格。各国在贸易自由化中获得的收益差异很大。张晓山认为,正是因为贸易自由化对各国的影响不同,所以,一些农产品净出口国极力加速推动农业贸易自由化,而一些农产品净进口国则极力保护国内农业发展的空间,期望延缓贸易自由化进程,以赢得时间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和政策,尽力减少其带来的冲击。 世界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阶段。张晓山认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可以看到农业的几个阶段同时并存,发展很不平衡。发达国家已处于现代农业阶段,生产水平高,城乡差距小;而发展中国家大多还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生产不稳定,城乡差距大。随着世界各国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日益突出。各国的实践证明,农业不仅基本满足了人们对食物和工业原料的需求,而且在消除贫困、吸纳就业、保护环境等方面的功能更加明显,支撑着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30%以上降到2004年的13.1%、2005年的12.4%、2006年的11.8%。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2006年,我国非农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8.2%,而将农村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计算在内的城市化率只有43.9%。占总人口56.1%的农村人口,占总劳动力40%以上的农业劳动力,只对应占国内生产总值11.8%的农业GDP。张晓山认为,我国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差很大,因此,建设现代农业必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农产品供给从短缺转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因而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在这个新阶段,中国的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产品生产的市场化、商品化、专业化的进程加速。经过几年的努力,以区域化、优质化、产业化为标志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这为建设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张晓山提出,中国农产品的供给走向必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相一致,但200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产品产值之比,按小口径计算为0.72∶1。这个数据既表明在农产品加工增值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意味着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扩展农业产业链条方面我国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农业全面向世界开放,中国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已经被纳入全球的框架之中,农产品国际贸易对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务农劳动者收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的农业发展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中国发展现代农业,要立足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我们有比较优势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能够走出国门。同时要调整贸易政策和战略,掌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主动权,保护和拓展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空间。 张晓山强调,中国发展现代农业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中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资源禀赋具有多样性,经济社会的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各地农业的发展也同样处于不同的阶段,并在同一时点并存。在中国,既能看到根基深厚、源远流长的传统农业,也能看到初具雏形的现代农业,甚至在少数地区还能发现原始农业的痕迹,农业经济的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这就使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中国发展现代农业则要不断深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认识。农业的多功能性已开始为国人所认同。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已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农业新技术革命使我们发展现代农业面临新的机遇,同时也要迎接新的挑战、解决新的课题。中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不可能走发达国家石化农业的道路,我们应积极运用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同时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教训,发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农业,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新生产要素的引入以及要素的重新配置,这也势必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西方国家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通过英国的“圈地运动”、普鲁士式的道路和美国式的道路,在农业中形成和奠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国通过解放后的土地改革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责任制,使广大农民群众较为平均地享有了农村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这就是在中国农村实现规模经济、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相对公平的起点。张晓山认为,稳定与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动摇,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另一方面,要处理好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应该看到,新的形势下农户家庭经营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其对应的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为特征的农业基本经营体制亦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现代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包括现代的农业生产手段和技术装备、现代的科学技术、现代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张晓山认为,建设现代农业,既涉及到生产力的发展,也涉及到生产关系的变革,既要夯实经济基础,也要改进和完善上层建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科技创新、组织和制度创新、人才的培养、政府职能的转变等几个方面稳步推进。 张晓山提出,在农业中只有将科技创新与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较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加速农产品科技化、市场化、商品化的进程,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要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使其成为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要注重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从原来很多情况下直接干预或者直接管理经济活动跳出来,要完整地认识并掌握政府的四项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按照市场规律去做,创造一个有利于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的制度环境;解决农民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干预经济活动本身,这是现代农业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张晓山强调,中国的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在中国建设现代农业,既有紧迫性,又已具备了基本条件,而这项任务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尊重农民的意愿、增加农民的收入,只有做到这一点,现代农业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