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0日 22:58 中国经营报

  竞猜诺贝尔经济学奖有如一场胜算无多的豪赌。

  10月1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声明指出由于“对奠定机制设计理论基础的开创性贡献”使得来自明尼苏达大学的莱昂尼德·赫维奇(Leonid Hurwicz)、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埃里克·马斯金(Eric S. Maskin)以及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罗杰·迈尔森(Roger B. Myerson)分享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每一次斯德哥尔摩都让大众又惊又喜,不仅媒体在揣测,博彩公司下注,就连很多倾其一生心力的经济学大师最后也只能各安天命——这或许正应验经济学上强调的预期的不确定性。而200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结果更是让人乍觉一惊,因为此前呼声颇高的自由贸易经济学家无一入围,继而心悦诚服,因为这三位确实是实至名归。

  机制设计理论入选

  “机制设计理论”最早由赫维奇提出,马斯金和迈尔森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机制设计理论有助于经济学家、各国政府和企业识别在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效,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效。而机制设计理论除了在理论上具有突破意义,在解释实际问题如何更好地配置资源也相当有用,在拍卖机制,交易机制、投票程序等获得广泛应用。

  三位大师的获奖再次昭示微观经济学在制度研究上取得的认可,而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则继续成为当红宠儿,1994年海萨尼、纳什以及莱因哈德·泽尔腾,1996年维克瑞和莫里斯,2001年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宾塞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2005年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均在此方向上斩获经济学奖。因此,三人获奖实属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1917年,赫维奇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后加入美国国籍,目前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他不仅堪称机制设计理论的奠基人物,还解决了机制设计理论中两个重要的问题:激励相容原理与显示性原理。激励相容原理简单说就是能够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相容,也就是政策能够达到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效果。比如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了保障工业而压低农业,对农产品进行价格限制,所以农民缺乏激励,产量也会下降,这就是激励不相容的例证,反之,农村的包产到户则是体现了激励相容。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因此可以设计某种激励机制诱导经济人显示真实信息,显示性原理则可以使得参与者说真话,以此消除信息不对称从而可以达到次优结果。

  赫维奇以90高龄成为诺贝尔经济学上年龄最长的获奖者,桃李满门,他的门生麦克法登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获得诺贝尔奖,而他的中国学生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也在机制设计理论有不少贡献。在赫维奇的分析框架下,马斯金与迈尔森对机制设计理论做出了进一步完善。马斯金现任美国普林斯顿进修学院教授,对于机制设计理论的贡献在于创立“马斯金定理”,将博弈论引入其中,提出并证明了纳什均衡实施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此外,马斯金的一大贡献也在于培养很多中国现代经济学的中坚力量,比如钱颖一、李稻葵等人。迈尔森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研究专长包括经济学领域里的博弈论和政治学领域里的投票体制等,他的贡献在于奠定了机制设计理论中最优合同理论。

  改造世界的希望

  “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想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这是斯密在《国富论》对于市场的田园牧歌式的描述。

  机制设计起源在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失灵,灵感也部分来源于哈耶克的知识论,但是给予人类无限接近帕累托最优的可能性。在过去经济学家只满足于解释世界,而机制设计则让人们看到改造世界的希望。

  最近四十年来,市场经济下的激励问题更是日益成为经济学关注的重点,只要利益与代价不相等,就会存在激励。而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面临了经济转轨、国企改革、金融机构转型、效率公平等难题,以往扭曲的激励机制难以维持,为了寻求更好的激励,机制设计理论成为不少

中国经济学家偏好的工具,但在产权没有确立的给定约束下,机制设计理论对于解释中国的适用性还是受到了质疑。比如对于垄断行业与国企,有人建议可以效仿美国与欧洲的作法,利用机制设计理论来进行电信改革和
能源
改革,在放松管制的情况下进行拍卖,引入私人部门,但是在法治不健全的情况下,拍卖的公正性难以保证,这又将带来国有资产流失的隐患。

  诺奖的平衡

  此次诺奖获奖名单公布后,记者连线赫维奇的中国老朋友,现年85岁的数理统计学权威林少宫教授,他表示得知这个消息感到非常高兴,“赫维奇教授早该得到这个奖,他在美国经济界的名声由来已久了。”林教授上世纪50年代初在美国读经济学博士时听过赫维奇教授的课,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二人共同的学生田国强已是国际经济学界颇有影响的经济学家。

  用田国强的话来说,“机制设计理论”就是研究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怎么设计诱导机制和激励机制。简单地说就是怎么设计游戏规则,来解决个人或经济单位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使之达到协调,激励相容。

  “近几年的奖都没有给过微观经济学,2004年和2006年的获奖者是因为其各自在宏观经学领域的研究而被选中,而按照

诺贝尔经济学奖一贯的平衡原则,今年的奖理应颁给微观经济领域的经济学家。而进入高级微观经济学,则必须要讲到赫维奇创立的‘机制设计理论’。”有国内研究预测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之称的李仁贵对记者表示,“赫维奇的‘机制设计理论’研究已经被写进了教科书,说明它经得起实践的考验而被广泛认可,本身是值得颁奖的。”

  回顾前几届诺奖得主的研究领域可看出评委会注重平衡各派经济学研究的“良苦用心”。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两位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经济学家詹姆斯·赫克曼和丹尼尔·麦克法登。2003年,获得奖励的就是宏观计量领域中时间序列理论研究学者克莱夫·格兰杰和罗伯特·恩格尔。“其实评委会是出于平衡的考虑才选中了宏观计量领域的格兰杰和恩格尔,尽管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他们的时间序列理论对于诺奖来说过于专业了。”

  设立39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授奖领域几乎涵盖了经济科学的各个主要方面:一般均衡理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跨学科研究和经济分析新方法等领域均有涉及。近年来,该奖对跨学科研究的关注明显增多,导致有一些连一直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都感到陌生的名字出现在获奖名单中。中国经营报记者:徐瑾、李成恩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