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毅夫:通胀抬头不影响对中国经济前景乐观判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8日 17:27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 顾钱江)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18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尽管当前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达到近些年来的新高,但他相信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仍然乐观。 “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非常大,在未来一二十年保持9%左右的增长是完全可能的,对此我充满信心,”林毅夫在评论中共十七大报告时说。 今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抬头,一些海外专家由此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长的经济繁荣期或许会走向终点。 林毅夫指出,中国目前的通胀水平虽然比前几年高,但和国际相比还是比较低的,并不影响对中国经济形势乐观的判断。 “有人因此而对中国发展前景持保留态度不足为奇。”他说,“回顾改革开放将近30年的进程,哪段时间没有人对中国经济有所怀疑呢?” 林毅夫指出,中国经济实力已迅速提升,但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既说明有不足,也说明中国发展潜力巨大。如果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中国经济应会继续以较高速度增长。 他说,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没有采取占国际主流的“休克疗法”,而是采取具有本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模式,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向市场的转轨,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断缩小。 “休克疗法”主张后发国家一定要在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得非常完善之后,才可能经济发展。林毅夫说,中国的经验是“摸着石头过河”——并不全盘照搬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系,而是找到薄弱点和主要矛盾,然后加以解决,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改革的重点、顺序和时机。 他举例说,中国先放开计划经济下受到抑制的服务业和轻工业部门,允许私营企业进入,使这些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仍然对缺乏自生能力和效率的国有企业予以补贴,这种“双轨制”保证了经济的稳定发展。然后,中国再逐步解决旧体制下的问题,包括价格扭曲、国企改革等。 现在国际经济学界提出了“诊断式改革”的概念,即先看病在何处,然后再对症下药。林毅夫说,这完全是根据中国及东亚经济体的经验提出来的。 “中国经济学家‘近水楼台先得月’,非常幸运地亲身观察到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他说,“我们也有责任进行理论创新,将中国改革经验背后的理论基础提出来,给其他的发展中、转型中国家以借鉴。” 本月底,林毅夫将作为首位中国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上发表演讲,阐述他对中国特色经济改革模式的理论思考。 林毅夫认为,中国改革模式的哲学基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其成功之处在于不受过去教条和西方教条的束缚,而是实事求是地根据中国的现实条件,提出解决的政策,而且政策不是一成不变,是与时俱进的。 他说,十七大报告重点阐述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中国针对现时发展面临的种种挑战提出的新的解决方案。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