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赵庆明:不同的路径有不同的收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5日 11:40 当代金融家杂志

  有条件的中资银行“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设立分支机构是非常好的方法。中国银行是我们国家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在香港有一系列的金融机构,在主要的国家和地区也设有分行或者子行。其它金融机构走的路也差不多,如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都是先选择香港作为第一步,设立包括分行、子行,还有保险、投行等分支机构。但这三家银行与中国银行在海外资产的规模相比,分公司或者子公司的数量都逊色很多。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开发银行在海外也有一些代表处,主要作用是营销,并配合中国的进出口在非洲一些国家做开发性的贷款。

  全球领先国际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战略模式有两种:

  攻击型。即占领东道国的市场,汇丰是这类模式最典型的代表,其次是花旗。那些规模最大且业务类型最全的金融机构,往往属于国际金融机构中的第一梯队,具有攻击性。

  守护型。现在来看,很多跨国金融机构的跨国经营战略还是以守护为主,即守住现有客户,他们走出去颇有些以攻为守的味道。当前绝大多数跨国经营的金融机构都是这种战略,是国际金融机构中的第二梯队。比如,

澳大利亚的一些银行,其它一些小国的银行也属于守护型,守住国内的客户或者既有客户不被别人抢走。

  常常听到有人谈走出去的收益怎么算。实际上,不同的路径有不同的收益,不能一概而论。无疑,到国外去办银行,本来市场份额就不会很大,还涉及到人员本地化和税收、租金等等,成本可观。但不能单纯看成本这一点。实际上,很多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时就认定了“赔钱”路线,有的国外金融机构从1980年代初进入中国到现在一直赔钱。但对整个母国的集团来说保证有好处。因为这种模式通常是随海外客户进入了中国市场,并提供贴身服务,也就保住了一部分客户。这是从外资金融机构到中国来的情况看。其实,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也一样。走出去可以给从事海外经营的国内客户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不仅能保住这部分客户,还可以通过增加服务和业务量获得更多的收益。所以,不能割裂地来看收益。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