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黄少安:肯定货币政策有效 主张利率和汇率联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9日 11:28 新浪财经

  黄少安

  中央银行已经连续5次加息,可是物价仍然上涨,增长仍然强劲。人们开始怀疑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其实不必怀疑。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是多方面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一旦形成趋势,就有一定惯性,不可能即时扭转,或者说,如果想即时扭转,短期内由过热变成冷却,就很危险,就像是已经高速行驶的汽车,急刹车有危险。而且会有长期的问题。我国从去年开始的以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不能说无效,其实已经在发生作用,否则,我国目前的经济会更热。如果我们的货币政策一实施立刻就产生明显作用,那才是让人担心的事。我们知道,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比财政政策长,到底多长,因不同国家的不同经济状况可能有所不同,一般半年到两年,甚至更长一点,都是正常。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者一定要考虑到时滞。央行的多次小幅度加息应该是科学的。我们曾经有过1993-1994年的太急的紧缩政策导致1997年以后的长达数年的经济过冷的教训。还是“软着陆”好。

  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根源在于多年来的投资需求过旺。至于最终消费需求,考虑物价因素以后,其实增长不多。现在的投资增长仍然较快。所以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物价上的压力仍然很大,这不奇怪。而且,物价上涨的趋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与货币政策的时滞是大体一致的。有一些产品的价格上涨,主要是农产品,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原来太低了,现在是结构性调整,只不过正好与总体性通胀同时发生。总体来说,不要对物价有太多担心,它的回落或者被控制,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太快、太短,对整个经济和普通百姓也是不利的。对有些商品价格上涨,人们要学会适应和接受。当然,政府要继续实施科学有效的控制物价的政策,根本上是要控制投资,尤其是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还有一个现象是资产价格也一直上涨。于是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野除了热点话题。一般认为,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之间不存在直接关系,但是不等于二者之间没有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市场体制发育不同阶段的国家可能有不同关系。例如,一般情况下,利率提高,股价是下降的,而中国去年以来的股价就是逆向变动。所以,我认为,货币政策当然需要关注资产价格,但是,不能、也不可能以资产价格的调控为目标。

  由于货币政策没有像人们期待那样即时扭转物价上涨和经济高速增长的趋势,社会对宏观经济的信心可能有些下降。第三季度的调查结果就显示银行家、企业家、民众的信心回落。我们怎样看信心指数?银行家、企业家、民众等对经济的信心指数,反映的只是人们对经济的一种心理状态,是政策实施的参考之一,不是重要依据,它不一定准确反映经济实际状况。一般而言,经济过热初期,有专家提醒,企业家、银行家、政府官员、民众,多数不信,听不进提醒,他们正高兴着享受高增长的“好处”,信心十足地“大干快上”。当经济过热已经突出、他们也认识到的时候,往往又会走上另一个极端,信心指数也会下降得快。这可能也是一种“羊群效应”。目前的经济仍然是高位增长,物价也处于较高位,所以企业处于高盈利状况不足为奇。我们希望人们回归理性,企业不可能总是普遍处于高盈利状况。尤其是不要被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目前的高盈利状况所迷惑而对它的认识产生偏差。

  针对美国的减息,中国货币政策怎么办?---利率和汇率优化组合,实行联动。其实,有关的国际经济组织是希望或建议中、美、日等国都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可是,美国从来都是只从美国利益出发实施政策的,在中国连续多次加息的同时,美国最近却降息,这确实给中国队经济的宏观调控出了一些难题,一是加大了

人民币升值压力,二是可能使更多的资金、尤其所谓“热钱”进入中国,可能部分抵消中国控制流动性过剩的货币政策效应或增加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对中国的房地产和股市都可能产生影响。

  我们当然不能寄希望于美国按照我们的利益去改变它的政策。我国的政策出台的依据,不能是一般的理论、道理,应该冷静分析我国经济状况及其走势,在定量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在抑制流动性过剩和通胀与控制

人民币汇率之间,不是做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完全可能在综合国内外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实施利率和汇率的联动,二者可以不同程度的变动,以求得最大收益或最小损失。结合物价上涨情况看,起码利率还是有上调空间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