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胡鞍钢:中国经济稳定性问题亟待研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4日 12:01 北京日报

  热点书摘 中国经济增长有很大的特点:第一是增长率非常高;第二是波动性很大。所以,不光要研究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问题——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论剑——大国之路与中国崛起》,是《人民论坛》“特别策划”栏目近两年来重点文章的精选,反映了近百位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经济起飞、现代化加速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难点问题研究的新观点、新见解、新对策。读之,有强烈的现实感和使命感。

  在整个世界中,各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就是相互融合、相互竞争及共同发展的过程。虽然一些国家起步较晚,但仍然追赶上甚至超过了领先国家的发展水平。

  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有四个成功的赶超典范:美国用43年时间在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赶上了英国;前苏联在经济大萧条时期赶上了美国;日本从1950年代初开始用了40年追赶上美国,被认为是在“赶超游戏”中最成功的国家。广为人知的“亚洲四小龙”,它们用了30年时间追赶西方发达国家。

  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是一个典型的后来者,产业化起步较晚而且起点也很低。如果说欧洲和北美是从1750年开始工业化,中国则晚了100至200年,也就是说,中国正式开始进入工业化是在1950年,并且当时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远远低于欧洲和北美的工业化国家,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差距。

  

中国经济自1978年起开始起飞,极大地缩短了与发达国家和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水平的差距,显示出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赶超发达国家模式。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7%,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工业和制造业的快速增长。一言以蔽之,过去20多年是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见证了经济最快速的发展,但也加速了工业化、城市化和融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步伐。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种情况是千年所未有的。

  中国经济增长有很大的特点:第一是增长率非常高;第二是波动性很大。所以,中国经济不光要研究可持续性问题,还有稳定性问题。

  国内外研究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增长之所以高于改革前,关键在于TFP(即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TFP是衡量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官方的数据和我们自己的研究发现,在1978年~1995年之间,实际上资本的增长率不仅没有高于改革前,反而比改革前要低一些,主要是TFP明显增加,其贡献率达到近30%,几乎是1/3。而世界银行的估算结果还要高于这个数字,达到43%。

  在分析经济增长的原因时,我们再用另一种方式来构建一种增长模式,这是一个全面而广泛的框架,包括资本、劳动、知识和体制变革。首先,人均产量增长的一半左右来自人均资本增长。在此期间,人均资本增长率为8.5%,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本驱动效应。其次,人均产值的1/3来自体制变革。这反映了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或者说改革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在此期间体制积累的增长指标是5.2%,这是相当高的体制变革推动速度。最后,人均产值的1/5来自知识发展。这表明,知识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知识积累指数在这期间增长率为3.7%,这是一个相当高的知识创新、引进、吸收、推广和应用速度,无疑证明了大国效应。

  这种方法更好地解释了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有利于将来为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明确的政策,即通过改革促进体制变革,通过开放和科技创新推动知识进步。这意味着中国应该将科技和知识,而不是资本和自然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而1995年之后,由于就业增长大幅下降,相反资本存量却大幅上涨,TFP也下降了2个~3个百分点,大量的事实和统计显示,在1995年至2001年间经济增长源泉发生了重大变化,变成了资金投入、低劳动力投入和低劳动生产率。(胡鞍钢文,安江摘自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论剑——大国之路与中国崛起》)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