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曹建海:外资并购安全阀需拧得更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9日 10:12 国际先驱导报

  《反垄断法》中对于国家安全涵盖的范畴,安全审查的负责机构、程序等等,都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新近出台的《反垄断法》,对外资并购国内企业要进行“国家安全审查”的条款,引起了外国媒体以及跨国公司的广泛关注。目前在中国,能源生产、机械制造、食品消费品生产、商业、金融服务业已成为外资并购的重要领域。跨国公司对中国一些重点企业实施并购,也激起了业界关于外资并购是否会危及国家安全的争论。而商务部恰巧此时发布的一项报告得出“中国还没有外资垄断行业”的结论,也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日前,《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就此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博士。

  经贸问题与国家安全密不可分

  《国际先驱导报》:国外媒体和跨国企业对《反垄断法》持正面赞扬的同时,亦表达了忧虑。你认为,他们赞扬什么?担忧什么?

  他们享受到了很多的超国民待遇,但他们仍然觉得在很多领域受到政府部门行政权力以及国有企业垄断地位的限制。他们寄希望于《反垄断法》,限制政府权力以及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为他们更广泛更深入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法律依据。这是他们赞扬的主要原因。

  而他们所忧虑的,是《反垄断法》中对“外资并购进行国家安全审查”的条款。他们认为经济问题应该放在经济领域内解决,不能政治化。这种观点是非常幼稚的,纯商业利益的经济行为根本不存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与安全是可以割裂开来。因此,“经济问题不能政治化”只是西方在中国谋求更大利益的一个借口。其实,把经济行为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政治高度,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做得是最厉害的。

  安全审查还需进一步完善

  《国际先驱导报》:“国家安全”如何来界定?

  曹建海:《反垄断法》中的“国家安全审查”,应该包括经济安全和涉及社会稳定、国家防卫等政治军事安全,两者之间并没有一刀切的界限。对外资并购给国家安全带来的影响应该从经济安全和政治军事安全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因为外资并购不仅涉及一个经济利益的得失问题,而且涉及社会就业、环境保护以及国民经济体系稳定、国家军事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国家安全审查时,不仅要进行短期评估,而且要进行长期战略评估;不仅要从经济层面计得失,而且要从社会稳定、环境生态、国家防卫等多层面进行综合系统的评估,对并购前与并购后的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对比与权衡。

  《国际先驱导报》:目前,对于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大致有哪些法规、程序?

  曹建海:《反垄断法》中对于国家安全涵盖的范畴,安全审查由哪些机构来执行,按照什么样的程序来审查,都还没有明确的规定。目前所实行的安全审查,也还没有非常明确的、细节性的程序与审查办法。另外,一些审查可能还是“隐形”的,需要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实施条例来“显形”,让《反垄断法》中的条款具体化,从而更具可操作性。

  目前,在商务部、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等政府机构都设有相关的审查部门,行政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多头分散的。对外资并购买涉及经济安全的审查工作主要由商务部来做,去年9月施行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对此做了相关安排;涉及更高一级的国家安全,应该由国家安全部门以及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来进行相关的安全审查。美国的做法是以部门审查与国会审查相结合。

  中国不应成为外资并购避风港

  《国际先驱导报》:商务部9月8日发布的《2007中国外商投资报告》,得出了“中国还没有出现外资垄断行业”的结论。你对此有何评价?

  曹建海:这个结论值得商榷。其实,现在出现外资垄断的中国行业已经很多了。一个企业垄断一个行业的,比如微软对电脑操作系统的垄断、因特尔对芯片的垄断、达能对饮料行业的垄断,等等;双头垄断那就更多了,比如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对饮料市场、富士与柯达对胶卷行业,等等。很多的民族老品牌消失了,新品牌成长不起来,这是中国长期的、过于慷慨的招商引资政策的结果。

  《国际先驱导报》:你如何看待当前国内外资并购的态势?

  曹建海:在目前全球并购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中国不应该成为外资并购的避风港。总体来看,外资进入中国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于1992年的“中策现象”。这是指外资企业利用国际财团的实力,以超低价收购中国国有企业,再利用金融操作手段包装在境外上市,吸收资金牟取利益。在当时国有企业“改制即成功”的背景下,外资并购国企非常踊跃。

  第二阶段始于2004年“郎顾之争”前后,这种“老虎分赃式”的所谓“MBO模式”(也称“管理者购买模式”),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家在叫停这种现象以后,剩下来的国企大多属于优质资产,这个时候“外资并购”就成了一个威胁。

  一段时间以来出现的外资“斩首并购”现象,让人担忧国家的经济安全。所谓的“斩首并购”,就是指外资一进入就收购行业内龙头国有企业,这在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上比较明显。国外金融资本进来以后,对中国威胁就更大。例如凯雷、黑石这样的做财务性投资的公司,它们通过包装收购企业在境外上市后,再把股权卖到国际资本市场,从中套利。

  第三个阶段应该是“徐工收购事件”以后,政府对外资并购才有了“国家安全审查”的概念。以前的那种“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口号是很不正确的。

  美国干预手段值得借鉴

  《国际先驱导报》:7月,美国通过了《2007年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强化了对外国公司投资美国资产的审查和限制。你如何看待美国对待外资收购的态度和做法?有什么值得中国借鉴的吗?

  曹建海:美国的反应机制是相当快的,国会议员随时可以就一项外资并购提交法案,法案通过后即具有法律效力。美国这项新法案的主要特点就是加大了惩罚力度,不仅事前禁止,而且事前惩罚,这里的政治威慑力是相当大的。

  可以想像,以后中国企业要想通过收购的方式走进美国,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了。因为在美国看来,中国是战略对手,中国任何收购其国有企业的行为都是一种威胁。相比之下,我们的法律机制缺乏这种威慑力,反应也比较迟钝,要么法律缺失,要么法律出台以后就很难更改,美国这些方面的做法应该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梁辉)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