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左晓蕾:注意通胀预期的螺旋型转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31日 05:31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我国经济近年来一直保持“低通胀高增长”的理想态势。在几年“低通胀高增长”的态势以后,适度通胀也有利于调整经济中一些矛盾和内外不平衡。但是去年11月份由于粮价上涨,CPI的数据显示通胀指标有上升的迹象。特别是今年7月份5.6%的增长,引起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 作者认为:还不能说中国目前已经处在恶性通胀时期,但是在通胀预期上升的时候,应特别注意螺旋式的通胀形成过程:一方面,通胀预期上升,鼓励更多的商品和投资需求,需求增长推动真实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由于预期价格上升,消费者会希望提前购买一些商品,零售商希望当前少卖一些,如出现这种人为制造的短缺局面,市场的均衡就发生变化,通胀预期也可能变成现实。 □ 左晓蕾 总需求与总供给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不一致之处在于,总需求曲线右上行使价格水平和用GDP描述的总产值同步上升,也就是所谓“高通胀高增长”的经济形态。总供给曲线左上行使价格水平上升而产值下降,就是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与传统的经济结论完全不同的“高通胀低增长”的所谓“滞胀”经济形态。 综合来看,近期我国通胀水平主要来自总供给方面的影响,比如猪肉价格,工资成本上升从供给的角度拉动通胀上升,已经充分被各方面注意。而且去年国际粮食存货下降,主要产粮国自然灾害欠收,全球再生能源对工业用粮的增长,石油价格的上涨等等,都从供给拉动价格水平上升的原因方面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但是,总需求推动通胀上涨的影响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我们并不认为中国目前已经处在恶性通胀时期。但是在通胀预期上升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螺旋式的通胀形成过程。一方面,通胀预期上升,使实际利率预期较低,鼓励更多的商品和投资需求,需求增长推动真实价格上涨,通胀预期就变成真实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从消费心理理论来看,通胀预期会使一些正常的行为方式改变,比如,预期价格上升,消费者会希望提前购买一些商品,零售商希望当前少卖一些,实际的供给和需求都没有发生巨大的改变,但是人为制造的短缺局面出现,市场的均衡就发生变化,价格也就会上升,通胀预期也就变成通胀的现实。 食品类价格上涨比较容易做出这样的解释。虽然数据显示总体消费水平稳定的增长,但是减去通胀的实际消费增长率也低于经济增长,这说明从需求的角度没有突然大幅上升的迹象。而且食品类市场长期以来都属于过剩供给的市场之一,不可能突然出现巨大的供求缺口导致价格上涨。食品市场也是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不容易有价格操纵。所以食品类价格当前出现普遍上涨的事实,显示流通环节价格上涨的信号作用应该比较强烈,也在某种程度印证了上面提到的通胀螺旋式上升。 如果一般价格上涨如此地发生在商品销售的不同环节,就可能不仅仅是供给不足所致,而有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通货膨胀了。原来一块钱一个单位的商品,现在变成两块钱一个,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就产生了。这种纯粹价格的上升可能并不完全是因为供给造成的,特别是在近期一直存在的“流动性过剩”困扰的形势下。 假若是“流动性过剩”的影响,那么猪肉和食品的价格上涨将不是孤立的现象,粮食价格、猪肉价格上涨可能成为一个导火线。由于货币供应总量增加,以及通过金融市场创造虚拟货币的速度,大大超过了过去经济依靠银行体系向实体经济投资创造货币的速度,这样,货币增多可能使成本拉动的价格上涨被虚拟的财富效应忽略不计,价格上涨逐渐蔓延到其他商品。这样会进一步推动CPI的预期上升,不断重复螺旋上升的故事,推动总体价格水平的上升,“通货膨胀”就不断上升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来说,通胀变化的显现相对货币供应总量的变化有两年时间的滞后。而我们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也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所以我们更不能忽视经济的实证研究结果与中国当前通胀形势的这种时间上的吻合。 因为我国当前的流动性过剩主要是被动的流动性输入的结果,而且近期美国按揭风险出现,使中国的流动性输入又增加了新的国际来源。我们对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可能加剧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美国次级按揭风波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大幅震荡。而拯救牵一发而动全球的华尔街,可能也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市场经济基本规则和健康的国际金融秩序之间的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但是国际范围内的再次大规模注入的流动性,对中国来说,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自2001年以后,美国为了拯救纳斯达克市场大幅下跌和9·11事件带来的经济大幅放缓,推动经济复苏连续降低利率20余次,并保持1%的宽松货币政策达两年之久。推动经济复苏发出的美元,推动欧洲经济增长保持5年2%低利率发出的欧元,推动经济走出衰退采取多年零利率政策所发出的日元,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创造了越来越多的金融资本,带来了2004年那一段全球资产价格的膨胀和繁荣。此次次级按揭风波是否会演变成全球通胀和危机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中国是否会遭遇新一轮的外汇快速流入压力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事实上,近期中国通胀水平的变化,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总供给方面的因素,更有流动性过剩推动的总需求上升的影响。在流动性过剩比较严重的货币环境中,需要防止像猪肉这样一些短期供求关系不平衡造成的价格上涨引发真正意义上的“通货膨胀”。所以,政府下大力气改善猪肉和相关产品的生产条件,相信政策方面的努力在一个生产周期以后的价格影响会显现出来。同时,利率政策要达到超过通胀增长的水平,才能从提升实际利率水平的角度防范通胀预期的螺旋型向真实通胀的演变。另外,严格防止新增流动性输入的同时,允许向海外投资,从政府层面、机构层面到个人层面的开放,对放出存量流动性和动态管理新增流动性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当然,风险的防范是接下来的重要话题。 至于行政性的价格管制,除了对一些进行价格联盟的价格垄断行为要严加处置外,一般的价格变化可能是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不必刻意管制。特别是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对农民的收入应该是有利的。通过增加供给的措施和一些补贴措施,配合总需求调整的一些政策的合力,相信价格可以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达到稳定市场、稳定经济的目标。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