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开发先生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2004年“郎顾之争”中批郎的代表人物之一,被有关研究部门认为是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前五人之一,曾在国务院国资委等政府部门与研究院所工作,近几年来一直研究城市经济,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城市房地产,在业内有着极高的知名度。也在央视、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作嘉宾探讨房地产问题。李开发先生近几年来积极为广大弱势群体代言,被人们称之为“穷人经济学家”。前不久,李开发先生对多家城市进行了房地产政策调研。他的观点与大量文章在网上搜索姓名加房地产,便可直接阅读。为适应学院金融专业教学需要,李开发先生应邀于6月27日来此作了题为《中国房地产十大问题报告》的专题演讲。报告很精彩,内容也很翔实。报告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出发,对当前房地产业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作了解读,有许多观点是专家第一次提出,令人耳一新。记录稿记录了专家演讲内容。纯属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在研究房地产市场时参考)
谢谢学院的邀请,谢谢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能让我有机会来与各位教授老师一起探讨中国房地产的状况与问题。但是也很庆幸地说,你们请我来讲是请对了。为什么这样说,这跟谦虚与骄傲不搭界。因为,虽然这头年专家也不少,但是货真价实的专家也不多,大部分是短时间介入的,研究不深不透,真正站在科学理性立场的更少。开发商的专家,不管怎么讲,他不会逃避他的立场,他不可能公正,他的饭碗逼着他不能不带有观点说话。在开发商手里找饭吃的专家,比如有的大学的房地产经济研究中心,巴不得开发商来赞助他,给他项目,这样成天在开发商跟前忽悠的专家,你也别想他公正,他也不会讲房地产业有泡沫,不会讲房地产业不正常,这可以理解。政府的学者,限于政府公务员的身份,他不能脱开他的身份去讲,象我以前也是一样。在国家部委上班,你能说这个部委本身有那些不足吗,即使领导再开明,你也得小心。毕竟你端着他的饭碗。书斋里的学者可以独立发言,但也有个问题,就是跟实际工作距离较远,现在的社会实践非常复杂,你不泡在里面,说外行话的情况太多。我作为学者,从实际工作出来的,多头在政府工作,近些年一直做城市发展研究,所以可以很中立的说话。另外,我能与时俱进,近些年一直参与房地产业的研究,也去了许多城市,专门做房地产调控的调研。因此,比较了解房地产业的情况。所以,我能比较务实的讲,能把房地产问题讲清楚,也愿意无保留地回答各位教授的任何问题。
下面进入正题。
刚过去的前两天,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有个讲话,主题是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个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一个是可持续发展。过去的多少年,我们实现了一个目标,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希望实现先富带后富,那个时候,发展是硬道理。现在二十年过去了,人均GDP从300美元、800美元发展到1700美元,这时候要落实共同富裕的问题了。党和政府这个治国理政的方针我举双手赞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化以人为本的出发点,这时候维护公平正义是硬道理,共同富裕是硬道理。党和政府这些年在这方面做了许多,也很有成效。关注民生,关注大多数人的利益,在效率与公平面前,着重强调公平,在GDP与民生面前,更强调民生,强调让中低收入阶层分享改革的成果。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关注农村农民与农业问题,关注教育的公平问题,关注医疗卫生事业,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唯独房地产业的发展,近三年的调控工作做了许多,但成效不明显,房价继续高涨,普通中低收入阶层买房越来越难。从2005年开始的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国八条,国六条,今年是八部委检查房地产市场,对近几年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进行回头望,组织房地产政策调研。从去年年底以来,关于物业税的开征,关于银行贷款的提息,关于房地产领域的反腐败,关于土地增值税的清算。总体来说做了许多,成绩不小,但房价没有下来。房地产的问题太复杂,牵动荷花带动藕。因为房地产政策出台要考虑多种因素,所以大家说法不一,政策出台也有多种因素干扰。大家很着急,心情可以理解。关于房地产问题的成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唯其复杂,所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天我要为大家来解读房地产问题,是个高难度的智力活。虽然我是充满信心,但也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听明白。好在有互动环节,大家可以提问。我将尽我所能来回答。因为房地产业的情况涉及面太广,牵动的因素太多,题目太大,讲半天也讲不完。所以挑大家最关心的若干话题来讲。以便听得明白,听得真切。我的演讲时间为一个半小时,一共讲十个问题,此后为互动时间。
(一)为什么说中国的房地产业有问题,有多大问题?
我想应当从以下8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是房地产业过快发展,甚至疯狂发展,直接导致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严失衡。经济不平衡是个大问题。建国初期的大跃进就是典型的不平衡。在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有一个管理上的理念,就是某一流程的超产是最大的浪费。这个道理对国家非常重要。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国民经济是一个整体,整体就意味着任何发展都应该和其它产业发展相协调。什么叫协调?协调就是处在一个良好的平衡点上,与其它经济元素搭配很好。比方说一个人,你的五官的位置不能偏,你的四肢必须成比例。你不能头比水桶大,腿比腰还粗。脖子也不能粗。我们知道,如果脖子太粗了是甲亢症,头太大了是大头症,总之不是生命不能持久,就是形同残疾,反正是不健康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不能持续的,也是危险的。
你现在建筑业高速发展,大规模扩张,投资不断加码,与其它产业不匹配,最终必然停下来,导致资产闲置浪费,导致产业下马。我们现在实际是搞一场房地产大跃进。一旦建筑业市场出现什么大问题,就要停下来,可能是数千万人下岗。原来大量增资扩容的相关工厂也要下马,比如吸收了大量投资进行扩容的砖瓦厂,水泥厂,建材企业,扩大规模,结果钱投下去了,资产却闲置在那里。
第二,非房地产行业将长期遭遇挤出之苦,难以顺利发展。
近些年来,由于许多地区不顾城市经济均衡发展的需要,大量发展房地产,所有的政策均向房地产倾斜,以致房地产业占用的银行资金太多。在一线城市,房地产业占用的商业银行资金有多达50%—60%的,甚至更多的;在二线城市,房地产业占用的银行资金达40%以上数量相当多;当然,房地产业占用的银行资金占30%以上就太多了。房地产业占有过多的资金资源,那么原来其它产业的流动资金必然大量压缩,这样必然导致许多产业受到严重挤压。贷款困难,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没有做过企业的人感受不深,一个企业原来一亿元流动资金,后来减少了2000万,就会导致各个环节周转不灵,一环套一环,影响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转。举个例,一个企业如果欠一个客户两千万资金,结果告上法庭,媒体报道,法庭查封企业资产,这个影响有多大?弄不好就能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关停倒闭,职工下岗。其它众多产业在资金配置上受到极大的挤压,必然出现大问题。比如,宏观院体制研究中心高梁研究员认为,在28个产业中,有21个产业的龙头企业被外资收购,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不过在近几年,大量产业被外资收购是不争的事实。比如,徐工集团在收购中的热议,另有洛轴集团,苏泊尔集团等等。另外,有媒体报道,近六年每年个体工商房减少130万户。虽然造成这个问题折因素虽然有多种,但是一定与房地产过快发展导致其它产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有关。
在我国,除了大型垄断国有企业有着丰富的贷款资源外,其它企业得到银行贷款都非常不容易。机械、化工、轻工、电子、食品等等都是如此。许多中小科技企业贷款来源少,一些有很好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因为贷款陷入困境。河北孙大午事件显示,由于贷款问题得不到充分解决,采取了民间社会集资的办法,但目前这种方式违反了国家金融政策规定,最后法人代表孙大午坐了班房。
第三个是房地产业过快发展导致比重过大导致国民经济竞争力弱化。
房地产规模过大,使得国民经济的结构低级化,产业链条与产业结构同质化,产业技术构成越来越低。从房地产拉动的产业链条来看,全是国民经济中没有竞争力的部分。砖瓦水泥,玻璃,涂料,当然还有家用电器。但占比例90%的不就是砖瓦水泥吗?什么是国民经济的竞争力?肯定是技术含量高、能够带动产业升级与换代的东西,比如,材料治金,数控机床,化学工业,材料化学,生物工程,集成电路,软件产业等。美国、日本、德国的强大就体现在这方面。前不久,我去考察一家国内名列前茅的中外合资汽车企业,企业领导人介绍,生产的主要钢材来自母国,未国产的部分是整个汽车中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那一部分的利润最多,都转移到母国公司去了。象房地产业所拉动的行业,砖瓦,水泥,玻璃,塑料建材,建筑用罗纹钢,都是技术含量极低的,因此,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比例过重,必然导致国民经济竞争能力必然的全面下滑。
第四个是房地产业的功能异化,价格背离价值,产生大量经济泡沫。
住房从居住的功能向投资的功能转化,资金闲置,资产闲置,导致经济泡沫程度加大。我们知道,房地产有一定的投资功能,但是它一定是一个补充,决不能占居重要地位。近两年来,房地产一方面发展特别迅猛,一方面异化问题相当严重。商品房买的不住,真正想住的买不起,这个问题比较突出。房地产在在开发开发商广告中叫投资,叫置业,叫增值,不是居住。有钱人买房子是干什么的?有钱人早在2002年前就解决住房问题了,当然也有极少部分是用来自住的,但是近两年投资购置的商品房,用来自住的部分很少,不信我们晚上去近两年的新完工的小区,所谓高档社区看一看,灯光寥若晨星。而且绝大部分也不用来出租,为什么不出租?出租就要装修,将来就变成二手房了,抵押贷款要有很大折扣,销售时也有问题,不如不出租等涨价。什么叫泡沫?虽然说法不一,但投资功能多了,泡沫就很重。它的住宅功能虚化了,用来居住根本不划算。这样的房子对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没有一点意义,它纯粹是富人投资增值的工具。房子已经不叫房子,它是与黄金、珠宝一样的。炒作能带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吗?不能。国家发改委的经济专家王小广说得好,从来没有一个国家靠房地产强大起来的。房地产的发展到了很大批量是炒作增值的性质,就是严重泡沫。注意很大批量这个概念,数量很少,我们也可以不认为是泡沫。
第五,房地产的超高速发展促成中国金融市场风险不断放大,危机愈来愈深。
近两年一个股市一个房市大家非常关注。但股市与房市是不同的。股市是用自己的资金去赌博,房市却是用银行的资金去赌博。因此房市的风险更深远,更大。房地产业畸高的利润使得大量的金融资金向房地产贷款方面转移,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例,1986年到2005年已经增加了7倍多。而房地产行业是靠金融业支撑起来的,压在房地产上的资金占了金融业的较大部分。有资料显示,房地产开发贷款,购房户贷款,60%以上靠银行支撑,特别是购房者所用贷款资金一压就是十五年二十年。一些城市的商业银行贷款资金的50%、60%甚至更多的资金压在了房地产上,这种情况是非常有风险。如果不抓紧降温退烧,一旦出现信贷危机,整个贷款链条就不能持续,金融资产的缩水就会到来。现在房地产在整个金融系统占了多少比例?在总的贷款量18万亿元中,房地产贷款中,土地贷款,开发贷款,工程贷款,加上个人按揭贷款,总量已经大于6万亿元,还有其它贷款从不同管道来炒作房地产的部分难以统计。另外,我们的整个贷款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资产质量不佳,这样一来,房地产占用的银行贷款比重就太大了。一旦房价崩盘,银行贷款就会大幅度萎缩,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极大。类似香港与东京那样的经济危机就有可能产生,经济低迷、失业大幅度增加,大量的企业关门歇业也有可能。
第六,房地产业的高速增长削弱企业创新能力。
高价的房地产是以透支消费能力为基础的。由于房地产贷款的期限通常是15到20年,那么,已经放出的贷款需要缓慢的回笼。房地产业套牢的除了少数一加二即一对年轻夫妻加双方父母共同购房的群体外,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就是白领阶层。从美国硅谷创业与中关村类似的科技企业创新情况看,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的科技类企业发展最快,效果最好,它们主要由中高级知识白领创办。在中关村的大多数科技企业,都是从注册资金30万元到50万元起家的,许多办成了大公司。但是,由于高房价的销售客户主要就是白领阶层,房价把白领阶层的主要积累夺走了,那么,由于资金积累的不足,大批的白领不能完成这样一个创业的原始积累,许多创新企业将胎死腹中。房价的高涨使其中一大批人成了房奴,资金投向了房子 ,独立研发新产品、投资创办新企业的动力就会大大地下降。一套高价房消灭一个创新企业,这个话有一定的现实性。创业者数量的大量减少或退出,必然带来产品创新的大量减少,这是创新危机的实质所在。
第七,房价持续走高导致贫富悬殊愈来愈突出,增加了社会各阶层不和谐的因素。
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是,富人回报社会,带动整个社会共同富裕。社会中低收入阶层分享改革与开发带来的经济成果。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近几年来,由于房价的超高速上涨,富人通过资本运作,投资房地产业,获得了更突出的暴利,中低收入阶层购房,用一生的辛苦劳动,养活一套房子,财富从中低收入人群向富裕阶层倒流。中低收入阶层距拥有一套房子的目者标愈来愈远。以北京市为例,1996年北京市人均年收入是7753元,2006年北京市年人均收入19978元,这是总和的平均数。有一家机构研究,最低的20%的人群的收入之和是最高的20%人群的4。7%。把整个人群分成一个阶梯,最高的20%大约占年收入总量的比例是非常大的。例如有的房地产企业董事长年薪为7000万元,也有700万元的。当然这是极少数。有的售楼小姐年薪50万元。剩余的80%人共同分割另外的总量。这样大约人均年收入为13750元。按照北京市户均⒉7人来计算,家庭平均年收入只有37125元,开支各项生活费用,如果能积余40%的话,一年仅存15000元。而房价疯狂的超速的高涨,使中低收入人买房的目标相差越来越远。
研究1996年以来北京市近10年的家庭积余情况,1996年北京市人均收入7753元,累计到今天,全部积蓄也就在11万元左右。而且有个前提,是无子女上大学开销,无家庭成员或赡养老人的大病或其它非常规的大额支出。北京是全国城市的一个代表。这里说的是平均水平,不是指北京的低收入阶层。象这样的水平,能购什么样的房,首付不能超过8万元,月供不能超过2000。连远郊区的小产权的房子也购不起。比如,小汤山的房子,90平方,要36万元,可那是一次性付款。有人说,没有钱应当住城外去,想要市区居民到小汤山或通州大兴等远郊区购农民房,价钱虽然便宜,但一次性付款难办,而且即使能东拼西凑买了,每天在路上拥挤奔波4到5个小时,人们也会不堪其苦。不过,这种事情以后也不成了。因为,最近相关主管部门正在叫停小产房。开发商的商品房涨价的理由更多了一条。一般的老百姓买不起房,一般的白领也买不起房,这样一个庞大的中低收入人群心理落差特别大,必然导致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受到损害。
第八,城市化进程中会出现严重的障碍。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结果,也是城市经济效率提高带来的人口流动的结果。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依然很低,总体上只有35%左右,而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占百分之七十、百分之八十,甚至百分之九十。现在中国在大规模走向城市化,但房价高涨导致城市化进程受阻。大量的农村人口成为城市的弱势群体,收入普遍较低,居住情况也很差,不能在城市里面扎根。这些人回到农村改善生活状况的可能性也比较小。这样的一大群人在城市里生存状况不好,回农村又缺少发展的空间,成了前不巴村、后不进城的两漂人群。这个群体大约每年有1500万人。他们既不是城市人,也不算是农村人,成了边缘人。
由于生计问题,外来人口、流动人口找不到足够的工作或收入很低,租住在城市与农村的边缘区,这些平房区棚户区环境脏乱差,卖淫嫖娼、坑蒙拐骗等案件也会增加。与此同时,农村的社会问题也会愈来愈多,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老弱病残以及妇女儿童在农村,农村的种田收入在减少,农民工给农村带来的回报也不能增加,农村中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生老病死、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等等,这些情况说明,房价暴涨使城市化进程无法推进。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房地产业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二)、为什么房地产业超高速发展,并且价格连续攀升?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暴利!
房地产暴利究竟有多高?
⑴、统计是7-9%;
⑵、自报是12%;
⑶、财政部抽查是26.79%;
⑷、从温州自建房与周边商品房价格对比看:商品房利润率高达80%;
⑸、从2005年10月福州审计局公布数据来看,平均有50%;
⑹、从专家考察来看,100-200%的也有。
⑺、从笔者的判断来看,房地产业的实际利润率至少可达50%以上。
目前的开发的房地产,多数是2004年大限以前的获得的土地,当地协议批地的价格是,北京的也就是1000多元到2000多元/平方米,实际形成销售在2005年以后,有些楼盘的每平米实际成本不足4000元,售价却超过万元,甚至最高达到15000元。
以北京为例:
2002年,北京四环内三环外多个楼盘平均价为6500元,到2006年12月,四环内三环外楼盘均价达到15650元,4年房价上涨140。8%,每年上涨24。2%
2006年4月26号新京报报道,北京西南三环楼盘万年花城,三个月内房价从开盘时5300元,涨价7000元,三个月涨价22%。
2007年3月26日,报纸报道,朝阳区现房均价13133元/平方米,比上年同期9235元上涨了3908元,上涨幅度42%;
笔者认为,如果用科学的风险投资回报率来计算,房地产业的投资回报率比想象的还要多。用实际投入成本来计算回报,会把我们大家吓昏了。现在所有的计算方法是按照全部成本计算的,这不科学,不承担风险的成本不是成本。比方说,国有企业承包人当初投资一个项目花了一个亿,如果失败,那么国家埋单,如果成功,你说他是个人努力的回报,就不客观。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房地产开发商承担的风险是多少,投资回报率就是多少倍甚至更多了。
辅助证明法:
富豪榜的选项,(连续三年的富豪榜说明)一半以上的富豪涉足房地产业。
一个产业如果利润率低,就会导致大量的企业退出,转入利润率较高的行业。近年来多数大企业虽然有自己的主业,甚至强调过不在主业之外投资,但近些年依然携带雄厚资金进入房地产业,其势头挡也挡不住;比如,物美,联想,海尔,中央企业中许多垄断型企业集团近期也在大张旗鼓地进入房地产市场;
腐败链条动辄拉出一批人,有报道说,天津市前检察院院长李宝金在办公室批条子,拿到条子购房,每平米便宜1000元,而批条子时主要时间是2004年与2005年,没有巨大利润空间能批条子达这么大的数额吗?
2007年4月23号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公布了上海某房地产公司把每平方米6000元成本抬高到12000元的事实,最终售价达18000元/平方米。
暴利导致大量的企业进入房地产领域,大量的资金从其它产业流入房地产业,暴利导致炒作与虚假按揭及腐败大量产生。没有暴利你请他也不来.
(三)、为什么说房地产业超高速发展是无法持续的?
第一是房地产业疯狂发展导致其它产业资金短缺,整个国民经济失衡,后继发展面临严重困难。笔者做过调研,许多大城市的主要银行有50%甚至60%的贷款与房地产有关。这个问题十分严重。另外,许多城市的固定资产总投资中有50%是房地产,有半数以上的新增贷款是房地产有关项目,半数新增GDP也来自房地产,有的城市有40%甚至更多的财政收入来自房地产。这种情况说明房地产成了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唯一支柱与动力引擎。按照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统计数字参照,房地产这种投资通常不能超过总投资的10%。中国的房地产投资在许多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有的甚至已经超过了50%。从理论判断上,或者是截断了40%的企业的生存希望,或者是其它80%的企业都因为缺少足够资金困难重重;当然,由于有不受银行监控的大量地下资金流动,帮助企业解决生存问题,但是通过高利贷(就是如浙江东阳富姐吴英的生存办法)的融资途径无疑也为企业套上了绞索,其经济模式不可持续。
第二是房地产业本身不能提供持续的经济元素。举个例,有200万元,有两种投入,一是投资房产,买了一幢房子用来出租(用来居住就更不合算了),每年租金6万元,按10%的税收算,每年上缴财政只有6000元税金,坦率地说目前基本收不上来。再看用200万元来办个工厂的结果。比如IT业,招了20个工人,每年200万产值,第一次上缴税收按6%算,有12万元,第二次是企业所得,如果你的所得有20万利润,要上缴约6万元,按将来要出台的新税率,也是25%,要交5万元,总计是直接税收收入达18万元之多,是房地产对公共财政的贡献的30倍。这还没完,由于有就业的20个人,按每人年收入3万元算,为社会提供消费资金是60万元,而这些资金中可能有50万元投入了即期消费,按消费拉动的比例1:2来算,还能拉动社会总消费100万元,这里面还会产生第二次第三次就业与消费,还有税收延伸。年年如此。从这个角度看来,房地产业除了建设完成当年的时候对公共财政有点贡献,过了那一个年头,事实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四)、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政策是“调控”不是“打压”。
今年两会期间,因为有一位著名学者提出政府不要“打压”房地产引起了广泛质疑。我非常不赞成用“打压”来形容中央政府的房地产政策。因为“打压”与“宏观调控”两个词的意义与语境是完全不同的。“打压”体现了单方面的行政手段,其基本的做法不仅粗暴而且也可能违背市场规律,“打压”是个贬义词,那是开发商与站在开发商立场上的学者把这个帽子扣给政府的。其唯一的理由是房地产已经是市场经济。他们赖以忽悠广大百姓的就是所谓“市场经济理论”,我们称之为“伪市场经济理论”。
让我们来看一看房地产业是市场经济吗?从土地出让的过程来看,整个过程存在大量的猫腻,一个是土地协议转让过程中有大量问题,这个大家都清楚了,凭关系,与官员的关系如何决定成本如何。近些年来政府反腐败过程中此类案例很多。另一个是土地招拍挂之后依然存在大量问题。因为,所谓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的各方都是理性经济人,按市场的牌理出牌。那么,政府会把出让的土地尽量切割得很小,让能参加拍卖的单位很多,这样,价格也会上升,而且会干净利落的获得全部出让资金。但是我们大家看到,许多地方的拍卖不是这样。他要把土地地块做得很大,以至于一笔成交额达几十亿。让能参加招投标的企业越少越好。另外,它要限定,在极为有限的时间要达到一个资格审查的硬性标准,比如,你在某个帐户上有数千万甚至于数亿元现金在趴着,或者得交数千万现金才能有参加招拍挂的资格。然后还要敲定评分标准。什么标准?就是审查资格中设定的得分的标准。中国的房地产企业数十万家,你限制了只能有几家来举牌是什么意思?肯定是有鬼。你把地块做得那么大,只能有几家来竞拍,你什么意思?不用说,是水太深了。而且,多半时候,拍卖成功后,多数只拿到少量资金,奇怪不奇怪。然后,在开发商的开发过程中,先支付少量的土地出让金,获得土地使用权证,土地抵押获得银行贷款,并且再用建筑企业垫资的办法,用售楼花的办法,用购房者的资金来参与建设。在开发商获得银行贷款过程中,包括在销售楼花过程中,虚假按揭的问题非常普遍。一些神通广大的炒房人一天能办好数十套住房的银行贷款,而且全部到帐。这里有多大猫腻不言而喻。相关事例请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
近几年来,房地产业纠纷不断,骗钱、骗贷花招迭出。
上海的世茂滨江花园的曲沪平事件,一个人按揭91套豪宅,92笔贷款全部涉嫌借用他人身份证造假,其中一笔买入价2400万元房子评估给银行变成一亿元,成功从银行套得贷款7000万元;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支行向姚康达一人发放住房贷款7141万元,用于购买128套住房炒作房地产。
北京森豪公寓案,开发商骗贷199笔,涉及公寓房273套,资金6.5亿元;在重庆,有开发商勾结市房地产交易所受理员采取伪造证件的办法,将房屋多次重复出售按揭贷款,有的一套房子最多卖了九次。
北京东华金座案。今年6月20号,《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东华金座的亿元假按揭贷款也逐渐浮出水面。有一位先生无意查个人信贷记录,没想到自己名下竟有一幢240.64平方米的“豪宅”,也因此无缘无故借了建行朝阳支行358万按揭贷款,还有325万没还!
“假按揭”当然不是真买房,通常是开发商请人冒充客户购房,通过虚假销售方式以套取银行贷款。上世纪90年代末,在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高涨和房地产升温的背景下,“假按揭”出现,几年之后开发商资金吃紧时才逐渐暴露。
媒体报道,有的被参与虚假按揭的证实, “办这个贷款的有好几批,我去银行看到的那一批就有50人左右。当时帮助办假按揭的人很多都是困难户,给了他们些劳务费,2000至5000元不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全国各地,到处存在。
在房地产销售过程中损害业主利益事件则更多,有的小区上百户业主房屋面积平均缩水10%。来自媒体的报道中,揭露了有的开发商在购房指南等广告中,许诺小区“绿化率超过40%”,而当购房者入住时,才发现只有3棵树,有的是原来的绿地变成了新楼盘,开发商赚了更多的钱,业主的权益受到多重侵害。
从房地产市场的趋势来看,更是问题成堆,危机四伏,其情状可以列为十大看点。
一是房托成堆,虚张声势,许多楼房开盘时有大量的房托身在其中,装出一副即将购买、过时不候、一月三涨的样子来,诱使广大看房客交付订金;
二是囤地待涨,坐地起价;然后每天宣传土地资源有限、房价必涨之类的言论忽悠购买者;
三是收买媒体,谎言遍地;媒体这年头也要挣钱,房地产是特富裕的一族,房地产广告是最大的财源;于是多数媒体对房产大亨的言论登之唯恐不及,唯恐迟疑,而批评房地产商人的言论的篇幅是只言片语,作个点缀,充个对手而已。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为真理;
四是排挤对手,确保暴利。因为关注民生的项目最不利于哄抬房价,因此开发商们行动起来,抵制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建设,坚决反对集资房和单位建房等;其理由是“伪市场化”理论,并且动员贪腐官员削减经适房的规模,阻击集资房等其它与民谋利的项目的推进;
五是虚假按揭、骗取贷款,上面已经举例证明了。
六是编造理念,忽悠购房:开发商在售楼广告中对绿化、会馆、学校、幼儿园、游泳池、健身房、车位、容积率等配套设施作美好的描述。但实际情况却相差甚远,有些则完全是胡编乱造。对于这些宣传与广告中承诺的,开发商一般不写进合同里。所以,当购房者购房后发现规划变更等情况,得到的答复往往是开发商以规划变更已通过规划部门批准为由来推卸责任。什么亲水庄园,24小时保安,红外线监控,绿化率高达多少,其实多数虚构,但是借理念抬房价;
七是瞒天过海,避实就虚;容积率,半小时路程可达某某,对住宅区地段、各类楼房的采光、停车、安全、交通等多数是虚晃一枪,待到入住时发现问题成堆。
八是无中生有,暗渡陈仓;许多楼盘分期开发,常常未取得销售许可证,但出示往期过时的预售许可证;许多楼房并未售出,但用来忽悠购房人的销售进度表上红旗飘扬,虚假信息坑人无限;
九是移花接木,损害住户;初期规划时与实际建造时差别很大,有的扩大扩大房屋的进深,增加了建筑面积,减少了栋与栋的间距,有的干脆调整规划,增加新的楼盘,扩大容积率;有的借用地号房号不固定,变更房号,损害用户权益;
十是相互勾结,哄抬房价;一些房地产商为了达到最大利益化目的,联手其它开发商共同抬价,甚至约定每月上抬多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非市场经济的元素太多,根本无法与市场经济划等号,甚至根本连市场经济的几个最基本的特征都没有。房地产至所以获得暴利的主要成因来自于非市场的部分。因此,那些声称房地产市场是市场经济,声称房地产商拥有自由价格、自由购买、囤积居奇有理的学者或者是开发商的帮凶,或者就是出于无知,社会经验太少。
比如说,谁见过声称房价一直要涨,还要涨二十年的市场经济逻辑吗?谁见过象天津市前检察长李宝金那样批条子到开发商那里房价就便宜1000元一平方米吗?谁见过房地产商铁板一块只涨不跌的房价吗?
从“宏观调控”与“打压”的差别上看,行政手段“打压”是你这个开发商必须降价,不降价不行,这是行政指令,但宏观调控不是这样。比如,政府公布已经进入市场的土地数量,告诉购房人这两年总体上有多少房子正在生产中。政府将用多少地用于保障性住房开发。政府在房地产价格较高的地区,可以通过较多地安排低价位的保障性住房来平抑房价。鉴于有许多投资性购房炒房的现象,政府不是通过抓炒房,处理炒房者,而是出台房地产空置的税率,因为你是资源的浪费,开征物业税,象韩国政府规定,对第二套房征收物业税,对第二套房的转让增值部分征收高达60%的增值税,加上其它税种合起来约75%。谁还敢炒?对超过多少平米的房地产,每年征收一定的税赋,这些都是调控的办法,也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常做法。纠正这一误读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央政府的房地产政策。
(五)、为什么说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巨大的泡沫?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价格严重背离价值。住宅的真实成本究竟是多少?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先生在今年1月11日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录制现场说,他从温州考察回来,温州合作建房成本清水成本是610元,无非再加上土地出让金用于九通一平的公共基础工程。在北京市郊区,依然有1000多元到2000元的楼盘在售,而且建设得相当漂亮。但是天价楼盘不断涌现。比如上海的汤臣一品就是典型,最多不足三万元的成本,拉高到11万元出售。大城市实际建房成本是多一些,但也不过就是三部分,一是建筑成本,一是配套费,一是土地出让金,含拆迁费。为什么市中心的房价涨得那么快,有人说城市化,那么90年代城市化也不慢,到大城市的人也不比现在少,为什么就价格就没有呈现如此巨大的跳跃性增长呢?现在的房地产行情与当年日本东京、香港房价暴涨时刻完全一样。
二是与合理房价的的差距越来越大。合理房价有一定之规,它是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的一定倍数。这里是指居住房,不是炒作房。就象普洱茶,前一度时期炒作到了两三万,现在掉下来,许多人参加投资,套牢在里面了。我国的城市房价大大超过合理界线。联合国的合理房价的指导线3:1,世界银行的合理房价指导线5:1,我国的大城市几乎均超过10:1甚至更多。在北京与上海等大城市的市区,家庭年收入与房价之比,超过15倍,甚至接近20倍,这说明现有的房价根本没有经济支撑。只要看一看那些高档社区晚上有多少人住就可以判别一下。一些开发商与无良学者用中国特殊论来说明合理房价不合理,本身也是一种无知的表现。经济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转移的。在东京房价暴涨与香港房价暴涨时,开发商与炒房者的理由都和现在非常相似。合理房价是全世界多数国家验证过的经验。在1998年的国务院文件中,明确提出,对房价超过家庭年收入的4倍部分,应当获得住房补贴,这说明当时大批专家也是承认合理房价的。
三是房价与房租的越来越不成比例。房价不断上涨,房租却远远落后于房价上涨的幅度。房价与房租大幅度背离。这表明住房的实际价值与投资量相比,效用越来越小。房租是现实市场的反映。
四是能买得起房的人越来越少。城市70%到80%的老百姓竭一生工作的收入就是购房,甚至有的还买不起一套住房,这说明房价远远脱离经济基础。
五是世界市场上,城市房价暴涨以后没有不暴跌的。日本从房价与家庭年收入比从12:1时跌落,经济低迷了10年,政府再怎么干预也没有用。在香港,房价下跌时处在房价与家庭年收入比11的位置上,整个下落期间持续6年之久,经济一片低迷,房价比峰期下跌了70%。
六是泡沫化的房价都伴随着银行信贷风险。一房多售、虚假按揭,内外勾结,多头贷款,银行体系的不健全直接助涨了房地产泡沫,形成了房价暴涨的巨大的黑洞。
(六)、怎么理解房地产支柱理论。
如何评价房地产支柱理论的作用,近来在理论界、财经界争议颇多。人民反响的最强烈的教育、医疗、住房“三座大山”中,教育涉及的是每年500万人,医疗涉及的是每年上千万人,唯独房地产业波及3-5亿人。应当从事实本源来捋清房地产支柱理论的概念,更好地发挥房地产支柱理论的作用。
为什么将房地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答案有四大理由,一是房地产在改善城市环境,扩大城市功能中有巨大作用,是城市经济建设的形象工程;二是房地产在城市化进程中,能够不断满足扩大的城市发展与住房需求,是重要的保障工程;三是房地产业可以拉动消费,改变国人储蓄倾向,推动现实消费,进而扩大投资,产生有效需求。四是扩大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从这几个理念来看,把房地产业列为支柱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重大的经济贡献作用。
从房地产业列为经济支柱产业以来的四年实践,我们可以重新认识房地产业支柱理论的四大理由。
第一,房地产对城市发展的推动是巨大的,对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不可低估。但有不和谐的因素。主要是开发商追求利润的动因,城市规划的软约束,造成不少地段的超强度开发,给城市发展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第二,房地产业在不断满足城市扩大与改善的住房需求方面,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房地产的暴利与炒作问题非常严重。据统计全国房地产在开发商手中的没有售出的就高达1。4亿平方米,那么已经售出空置在投资炒作人手中的有多少,目前没有数据,但那么多高尚住宅夜晚灯火廖若晨星说明数字不容低估。房子再多没有解决居住功能,不是泡沫是什么?
第三,房地产业列为支柱产业后没有起到促进消费拉动投资的作用,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居民手中有大量的储蓄,早在2002年时候,中国银行系统中共有存款约10万亿元,到了2007年5月,这个数字也飙升到17﹒8万亿元。富人牟取暴利,穷人为将来购房节衣缩食减少消费,因此储蓄没有下降,反而大幅度上升。房地产成为了富人资本运作并用以瓜分中低收入阶层财富的利器。损不足以益有余。
第四,在扩大就业方面,房地产业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广大中低收入者没有分享发展的利益。虽然近年来,城市建设总的工作量增加较大,但建筑工人依然是月入不过千元,甚至也就是五六百元。财富并没有分配给新就业者,房地产发展过程中财富分配不公平的一面比较突出。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确出了问题,而且比较严重。房地产支柱理论本身没有错,错在于操作层面过分夸大作用,国家正确的产业导向政策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充分重视,众多利益集团为误导推波助澜,使健康发展的房地产业在实践中走偏。
那么,走偏在什么地方呢?
走偏之一:把房地产业夸大为独一无二的支柱产业,使国民经济严重失衡。近些年来,许多城市在发展中一切向房地产业让路,政策可以无限变通,以致于房地产业畸形发展。从国民经济中产业的整体发展上看,房地产业属于三大产业中的第三产业,在第三产业群体的十二大门类中列建筑业序列。在建筑业类六个行业中名列第三,是房屋开发。三大产业中最重要的是第二产业。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国民经济的结构转型,主要就是第二产业升级换代。纵观世界经济竞争,核心都是在制造业与加工工业,比如,在美国,重型机械制造、精密仪器,精密机械、汽车业、电力机械、材料冶金、材料化工、集成电路,计算机产业等等,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因此有巨大的竞争力。近些年来,房地产窜升到建筑业头上,同时也窜升到第三产业头上,现在凌驾于整个三大产业之上。在许多大城市,固定资产总投资中,房地产的投资已经占半数以上了。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是经济发展的睛雨表,大体上有与财政收入、GDP占有的比例相近的正相关值。近些年来,我们有的城市新增GDP将近一半来自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财政收入新增部分则主要来自房地产相关产业,有的甚至占到整个财政收入的40%以上。
走偏之二,商品房包打天下。1998年以来,国务院确立了经济适用房是住房开发的主体地位,2003年以来党和政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明确房地产的根本任务是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扩大消费,拉动投资。今年三月,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房地产业应重点发展面向广大群众的普通商品住房。政府要特别关心和帮助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加大财税等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所谓重点发展面向广大群众的普通商品住房,就是广大普通群众能够买得起的、具有价格承受能力的商品房。在实际操作中,发展重点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不论是从数量还是面积来看,中低价位的商品房与经济适用房不仅数量稀少,而且还在刚刚开始建设,离起到调节作用的时期还要待以年月。
走偏之三,把房地产业的社会保障功能方面的政府职能交给开发商,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2007年元月,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在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住房是人的一种基本权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保障”,他指出,“从十多年探索与改革的实践看,仅靠市场机制无法解决住房领域的社会公平问题。”同医疗、教育问题一样,在住房这个事关城市9亿人口的民生问题方面,迷信市场化只会适得其反。
走偏之四,不能规避风险并且有助于哄抬房价的房地产贷款政策。对比国外的房地产开发,几乎没有中国的期房预售政策。在外国销售是现房,预售的只是交纳少量定金,而且在指定帐户由政府监管,不准房地产商动用。对购买第二套房及第N套住房用来炒作一律不加制约,同样提供80%的房贷,致使炒作成风,房价不断暴涨;对暴涨的房价在贷款上没有制约措施。比如在房价超过居民收入多少倍后,高价房需要大量增加首付,以致于开发商无所顾忌的推高房价。结果风险全部压在银行,而银行的利益导致政策投鼠忌器,始终不能科学调控房价,致使房价轮番走高。
(七)、为什么说住房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商品?
2007年元月,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在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住房是人的一种基本权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保障”。” 思考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轨迹,同医疗、教育问题一样,在住房这个事关城市9亿人口的民生问题方面,迷信市场化只会适得其反。用完全商品经济,市场调节理论也完全行不通。(时下所有的导致房价上涨的理论都基于住房是普通商品)。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是生存所必需。为什么自来水的价格政府要管,为什么粮食的价格政府要管,就因为这些产品是人们生活所必需。
住房是体现人民居住权利的核心产品,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的公共品。保障人民的居住权,保障中低收入阶层的基本居住需求是政府应当做的事。住房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产品。住房与自来水一样,对人们生活是必需的,设想如果把城市自来水全部交给开发商,我们可能会用到50元甚至100元/吨的自来水,甚至更为天价的自来水。住房全部商品化把中低收入阶层从市区挤出去,挤到远郊区,因此是与广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不相容的。
为什么住房不是普通商品?普通商品是无差别的可以替代的产品,甚至是无限供应的,而住房是不可替代的。你是北京的,你不能用天津的来替代,市中心区的不能用市郊区的替代,住房不可移 动,住房是与周边的公共设施即交通、商业、银行、学校、医院等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我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住房的增值实际上是公共投入资源的增值。你把同样的住房放在远郊区去,价格再低也可能无人问津。所以我们说住房不是普通商品,住房增值实际是特定区域的公共资源投入的结果,是住房周边的环境与公共产品的增值,而这个增值恰好不是住房本身的增值。这个增值的来源是几十年来人民群众用税收转化为政府财政长期投入的结果;因此,这种增值让开发商享用是极不合理的,是开发商借此掠夺社会公共财富。
在农村,我们是怎么样保障人民的住房权?就是给村民一块地,叫做宅基地,自己出建筑费用就行。所以农民的住房很便宜,全中国的农民没有没房住的问题。对不对?你们听说过农民没房住吗?没有。但是如果把农民的住房也包给开发商来建,也可出现没有房子住的问题。在城市,怎么样实现居民的住房权,我认为,就是在城市里生活与工作的人们,有权利获得一套成本价位的紧凑型住房。什么叫成本价,我认为包括3个方面,一是拆迁费用,二是配套费用,三是建筑费用。是与农民的宅基地一样的道理。它比商品房少两大块,一是土地出让金,二是暴利,也就是除拆迁费外就是2000多元,加上拆迁费多数时候就是3000多元。有一次在研讨会上,有的专家不同意我的观点。说土地是政府的,我说这个不错,那么政府又是谁的呢?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有的专家又提出,政府财政不能负担大多数的住房供应,没有能力解决广大中低收入的住房问题。我责问说,你知道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花了多少钱?保障性住房建设不要政府花钱,只要政府给政策,因为成本价把上面的三大项都包括了。我反问道,你认为政府应当在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头上挣钱吗?因此这些专家显然是不对的。立场不对,观点不对,对居民住房权一窍不通,对和谐社会的认识也太肤浅。这些所谓专家学者没有一次认真读过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近两年,温总理报告中反复突出的提出解决广大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说,房地产业应重点发展面向广大群众的普通商品住房。什么叫重点,就是比例上要大,要超过那种价位高的商品房的比例。所谓面向广大群众,就要开发广大群众有购买能力的价位合适的住房。你地方政府不能通过这个来挣保障性住房的钱,这个意思再清楚不过了。
(八)、房价连续三年暴涨的根本原因分析(10条)
1,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的宏观调控的经验比较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有待提升,相关部门研究工作不深入,以至于政策没有能够体现保障广大普通老百姓的住房权利的落实问题。中国人搞市场经济是大姑娘上轿子头一遭啊,大家可以理解的。缺少硬性指标,缺少刚性文件,约束太软。
2,产业政策有很大失误,对房地产这样的产业应当如何发展,与其它产业在什么样一种状态参数下实现平衡与可持续发展没有完全搞明白; 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看重GDP的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性认识不足。
3,政绩考核体系不科学.形象工程突出。
4 ,地方政府自身利益的规范与约束不足。财政收入,除了形象工程之外,公款建设豪华办公楼,过度改变办公条件,多发滥发奖金与补助,大量增加编制与临时借用人员,公费出国,扩大了的公共消费与公共开支。
5 ,房地产领域缺少规范的管理制度,打击垄断不够,抑制投资与投机的政策不够,垄断导致勾结,合谋抬价,囤积居奇,都是垄断的结果。
6,在房地产领域反腐败的经验不充分,官商勾结,权力寻租,实现吏治清廉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官商一旦勾结成功必然出现更大程度的垄断与扩大化的腐败;有许多城市反腐败的案例为证。
7、缺少风险控制的房地产信贷政策制度;
8、有缺陷的税收政策;特别是物业税、房地产增值税迟迟没有出台。税收政策没有起到引导产业发展的作用;税收监控不够,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商逃税。
9、一些政府官员本身有第二套房甚至第三套房,一些政府官员与开发商过于亲密,把个人利益凌驾于房地产调控大局之上。因此导致中央政府的正确的调控政策在操作时遭遇分解,软化,得不到充分落实。
10 开发商贪心太重,忘记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择手段追求利润。偷税现象比较突出。
(九)、国外对房地产是怎么样调控的?
日本政府实行“保低放高”政策。
日本出台《公营住宅法》。政府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廉价住房或优惠住房贷款,主要是用来保证中低收入者能买得起房或者能租得起房,高收入者的住房由市场解决。日本中央政府出资组建了住宅公团。住宅公团是一个非盈利单位,负责在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城区改造和建设住宅,并出售或出租给一般收入者。大量低价房和廉租房满足了日本相当一部分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此外,鼓励企业自建房分配给职工。日本企业的自建房受到政府鼓励与土地供应上的优惠。
新加坡 84%的人安居政府组屋。
新加坡是一个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型国家。政府坚持以分配为主、市场出售为辅的原则,既解决了大部分国民的住房,也有效平抑了房价。政府组屋由政府投资修建,价格也由政府统一规定,以低价出售或出租给中低收入阶层使用。过去40多年中,新加坡共修建组屋近100万套,目前约84%的人安居在组屋中。而商品房的购买者主要是收入较高的二次置业者、投资者或者外国公民。
韩国多项政策齐头并进。
重点扩大优质低价住房供应量。根据这一方案,截至2010年,韩国公共宅地新建住房将增加到86.7万套。另外,政府还放开了对民间住宅用地的限制,使民间宅地新建住房增加到77.3万套。与韩国仅5000万人口相比是个很大的比例。
在金融方面,新方案规定金融机构提供住房贷款的额度不能超过房屋实际市场价格的40%,以遏制投机性购房。。
加大了对不动产,特别是高价值不动产的税收力度,使拥有多处房地产的家庭不得不每年支付高额不动产税。从2005年1月开始,对在投机地区拥有3套或3套以上住房的房主征收60%的资产增值税,再加上居民税等,政府收取的税率高达75%。
美国多方面调控房地产市场
美国政府有区别性的自住房与投资房的贷款利率;区别性的普通住房贷款利率和大额贷款利率。对于低收入家庭首次购房,政府更提供许多优惠贷款条件,包括降低(甚至为零)首期支付额、住房抵押保险、减免购房时的交易费用等等。
征收房产税。房产税率由各州自行决定,大部分州的税率为房产价值的1.2%-1.8%。房价越高比例越高。相当于中国购买一套100万元的房子每年交纳接近2万元的税收。注意比例越高这个概念。房价越高,赋税越重。在美国许多大城市,常可见一些被抛弃的破房屋。其原因是因为房产税太重,业主无力支付而不得不放弃产权。也有一些人继承了祖辈留下的大片土地,但由于地税太重,维持成本太高,不得不主动将其捐献给政府或慈善机构。
英国:强化住房保障与差别税收政策。
政府提出要“以可以接受的价格,为每个英国人提供拥有体面住房的机会”。相关的具体措施包括:
一.建设6万英镑以下的低成本、小户型住房。
二、为关键岗位人员提供购房补助或优惠贷款。
三、与房地产公司建立合作社,允许灵活的混合产权。如购房者可以先买一半的产权,或买一半租一半等。
四、向30万租住地方政府福利公房的住户折价出售房屋等,售价可低至3.8万英镑至1.6万英镑。
防止炒房的做法是:银行对房屋贷款额度有严格的限制,不能超过个人年收入的4.2倍,或夫妻年收入的3.5倍。
如果中国也严格地将房屋贷款额度限制在不能超过个人年收入的4.2倍,(如果该贷款人的月薪为3000元,则贷款额度为不超过15万元,)或夫妻年收入的3.5倍。(此两个贷款额度很接近)我们很难想像,如果中国的贷款额度也提高到英国的水平,那么,会发生些什么。很可能,有一大半贷款炒房人被挡在了此门槛之外。
香港公屋制度。
截至2004年3月底,香港约201.9万人占香港人口的30%,居住在香港房屋委员会提供的公屋,租住公屋单位的数目为64.8万个,占全港房屋单位总数约三成,前些年陆续出售了42万个单元,产权归为个人,价格非常低廉。两个相加,政府的住房政策惠及半数的香港居民。
香港政府为了确保符合资格的人入住公屋,规定,若住户虚报资料,房屋委员会可终止其租约,并可根据法律规定予以检控。香港房屋条例规定,任何人士如故意向房屋委员会虚报资料,即属违法,一经定罪,可判罚款20000港元及做牢6个月。
(十 )关于我国下一步房地产调控的做法思考(15条)
第一,根据和谐社会理论,分享成果理论,明确人民居住权的实现,把现有住房供应为三大块。
1,公共消费品即实现居民住房权利的必需品部分,应当是住宅供应的主体。虽然中低收入者大约占40-60%,但实际上没有住房的数量目前没有统计。我估计这部分人数实际上可能是20%—30%(理由另说)。这类住房应均匀分布在市区,紧凑型、成本价住房。(建筑成本加九通一平费用,与农村宅基地一样),不征收土地出让金。因为目前是没有普查,我们建议对三类人的情况实行应保尽保。什么概念呢?一是只有一套住房,但住房功能差,时间久,房屋破旧,本人申请,并愿意把现有的住房交给政府改作廉租房处理,可以另行申请保障性住房。第二类人,本城市户籍,没有住房。第三类人,外地户籍,在本城工作五年以上,没有住房,这一类人以在劳动保障部门的人员名单为准。而且应当指出,这一部分政府不要拿钱。成本价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北京与广州、上海这样的城市建设保障性住房,多数情况可以在3000-4000元一平方米。没有土地出让金,也不要通过招拍挂这种形式。保障性住房政府是不能赚钱的。
2,商品房,约20-30%,用于有条件改善住房与少数投资用途的住房,实现土地招拍挂,市场调节供求。
3,廉租房,总量约20-30%。主要针对本地贫困人群,外地进城务工的低收入群体,比如建筑工,农民工等。主要是新建单元式城市公寓,比如每间20-40平米,城市旧房修缮后也用于此项;我们测算了如果建立廉租房基金,用廉租房基金来建设,建设每套约30平方米的小户型用来出租,投资回报率约6-7%,远较银行利息为高,可以吸纳大量投资资金。30平方米,住4个人,有卫浴与厨房,每个月房租不超过700元,摊到人头上,每人不足200元,政府也只要对少量贫困户给予补贴就行了。
对以上住房需求在普查甄别之后,实行轮候期制度。
第二,实现全国性住房普查登记,真实了解住房产权状况及其所有者,用以制订精准的住房调控政策。
第三 ,针对大户型与第N套住房征收物业税。这个政策在市场经济国家广泛施行,比如美国,就是1﹒2—1﹒8%。我们应当怎么订这个税率,还得专家讨论,最后交人大通过。但是我们建议,三口之家以105平米以内税率为零。(人均35平米是建设部研究的小康住房标准)。一户只有一套房的,超过面积部分,按1﹒2%交纳,只有一套房且面积超过300平方米部分,按1﹒8%交纳。第二套房甚至第N套房的,第2套按2﹒5%,然后每增加一套按0﹒5%递增,直到10%为止;或者按面积,累计400平方以内按2﹒5%征收,400平方米以上到600平方米部分,按5%标准征收。超过600平方米以上部分,按10%标准征收物业税,且每年增收一次。
第四,土地出让金一律解归省级政府与中央政府统一管理。按照中央政府的指导意见使用,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市政工程建设。
第五,对非本地工作与生活的人群投资住房产品,应苛以商品房价格20%以上的税收。且首付不得不于50%。在韩国首付不少于60%,比较而言,我们的政策是宽松的。
第六,对外国人购买中国住房的,需要在中国相关城市居住两年以上,制订控制作为投资属性的相关条款加以限制。且空置与转让应当同样加以限制。
第七,制订严格的银行贷款的风险防范制度。参照英国,银行对房屋贷款额度不能超过个人年收入的5倍,或夫妻年收入的4倍。凡第2套以上住房贷款一律不超过总价的40%。
第八,强化税收征管。
今年4月23日,央视《新闻调查》揭露上海某楼盘成本6000居然被抬到12000元,这6000元的增加值,实际上是利润,按中国的税收政策,企业所得税应是33%,象上海的这个楼盘都逃漏的税收,如果每平米逃漏2000元,40000平方米仅虚增成本部分,偷逃税可高达8000万元。
《刑法》第201条危害税收征管罪规定,纳税人采取仿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偷税数额占应纳税10%以上不满30%并且偷税数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或者因偷漏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偷税数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30%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税数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明明有《税收征管法》在,但以前执行不力。税收是国法,任何偷逃税收的行为决不能开绿灯。依据这个法,许多已经忽悠成功并且巨富的开发商,税收这一块是不应当逃逸的。
第九,增加住房土地供应。
目前的控制住房土地供应的作法明显推高房价。政策的缺陷在于:如果从全国平衡来说,农民进城,农村原有的宅基地即行闲置,外城市的人口流动到其它城市,原的住房也可作为调剂。从宏观全局来看,城市化是土地利用率更高,人均使用土地更少。在农村,户均占地可能是300平方以上,在小城市可能是100平方,在中等城市,户均占地面积可能是不足60平方,在大城市,由于容积率等因素,户均占地面积可能是不足30平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化可能促进土地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另外,国家要控制的是耕地,而在我国非耕地的数量是极其巨大的。因此,一刀切控制土地供应的措施是不科学的,应当放开城市用地,同时促进闲置土地的流转。
第十,允计开放单位建房,合作建房与集资建房。政策规范的主要是规定参加单位建房与合作建房及集资建房的人群,是首次购房者,是无房户用于自住性质用房,或者是原有住房陈旧,标准低的人群用于改善性质的住房。应当坚决禁止把单位建房、合作建房、集资建房当成富人投资再次增值的工具。
十一,建立房价公布的科学规范。
确定房价公布分三类:城市核心区,城市扩展区,城市远郊区;
城市扩展区外距离10公里以上的独立城镇,由其独立公布本地房价;
在上述区域公布房价时,重点是住宅楼房价。应公布板楼房价,塔楼房价,别墅房价,并公布上述各类房屋在销售中的比重。公布二手房价格时,应当公布成新数,使房价成为监测体系中的科学标杆。
十二,重拳出击打击腐败,保持高压态势,鼓励检举揭发,并给检举揭发人至少总价2-5%的奖励。
十三,取消期房预售制度。预售只需缴纳10%以内定金,且其定金归由政府指定的相关银行帐户监督管理,不得为开发商占用。
十四,制订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规范,弱化GDP指标,着重增加和谐社会指标,如就业指标,城市人民生活的保障指标,企业创新指标,社会文明程度指标。这些指标应成为新的合理的政绩考核标杆。
十五,要强化全国各级人大与政协在房地产开发管理方面的监督功能,扩大人民群众在城市房地产开发政策方面的参与程度,在房租价格、最低保障居住面积等方面积极听取社会各阶层的意见,逐步实现城市房地产开发的决策科学化、价格合理化、规划人性化。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今年是国务院从2005年实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第三年,已经进入下半年了,政府下大力气进行房地产调控应当有一个成果。今年10月份的党的十七大将要召开,相信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特别是在房地产调控方面会有新的进展。房地产的暴利与泡沫是不能长久的。
我个人希望通过各项有效措施的出台能实现房地产价格的理性回归,而且希望这一回归不要大起大落。希望住房保障制度的落实也越来越近。
让我们共同等待这一天的到来!谢谢!
(记录稿,未经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