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钱颖一:语言的经济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0日 15:30 《财经》杂志

  不使用英语就无法实现同世界的自如交流,也无法走到世界前列

  经济学家赞成和推动全球化,其基本原因是在全球化下,资源可以超越国界组合,产品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销售,这有利于有限资源的有效率配置,同时增加消费者的福利。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或准备走出去,各种热点问题比如跨国并购、跨文化管理等,也相继成为时髦话题。但有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似乎还没有得到足够关注。

  全球化下市场资源重组,不仅要求产品的流动、资本的流动,而且也要求人力资源的流动。面向世界的中国企业,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他们不仅来自中国,也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同于产品和资本,人才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人们必须使用商业运作中的共同的工作语言——英语。由于英语并不是我们的母语,语言成为我们的企业走向世界时面临的一个共同的、严峻的挑战。

  为什么英语会成为全球化中的工作语言?是那些英国过去的殖民地,包括美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等,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超强的经济实力。正是这些现有的讲英语的世界经济强国,使得英语成为商业中的工作语言。它也使得另一些英国过去的殖民地,比如印度,在语言上获得巨大的优势。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除了香港人,把英语作为一种工作语言,就成了一个基本的问题。

  随着非英语国家比如中国的经济崛起,为什么世界的商业用语不能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呢?除了语言的难易差别,这里还有一个更为基本的经济逻辑,一个被经济学家称为“网络外部性”的经典现象:一个人选择使用英语,是因为已经有许多人正在使用英语。同样的经济逻辑导致了上世纪80年代VHS取代Beta成为录像带的标准制式,也使得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压倒苹果的操作系统,尽管从技术上讲后者都被认为优于前者。同样的道理,因为当今世界中的绝大多数企业已经把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当我们与世界交流时,也只能把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不使用英语就无法实现同世界的自如交流,也无法走到世界前列。

  所以,正是经济力量,使得英语成为世界商业中的工作语言。反过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也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反之带来经济成本。印度的软件、客服中心等服务业的崛起,与它们使用英语不无关系。中国能在服务外包业崛起吗?麦肯锡在2005年的题为《中国正在到来的人才短缺》的报告中发现,很多在华的跨国公司面临严重的工程师和管理人才的短缺,其中的首要原因是受国内大学毕业生英语水平的制约。该报告进一步推论说,中国要发展像印度那样规模的服务外包业,在短期内还有困难。

  不仅如此,语言更是影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大障碍。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外国人开始担任高管或作为股权董事或独立董事进入董事会,这对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促使中国企业走出去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这样的国际人才引进规模很小,作用发挥得也不够,首要原因也是语言,因为我们的多数企业领导人还不能用英语自如交流。中国银行聘用的一位美国人首席风险官,在任职一年后辞职,与他同中国同事交流不畅有关。

  我们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努力,比如联想集团,英语已经是它的工作语言。目前,它的董事会共有12名董事,只有一人不会说英语。中国的企业不能低估语言的经济力量,需要下大力气,争取把英语作为一种工作语言。这将是一本万利的投资。

  中国并不孤独。世界各非英语国家近年来都在努力提高企业使用英语的水平,以适应全球化,而商学院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过去几年,世界的一流商学院已经越来越多地使用英语教学,即使是像法国这样对自己的语言极为崇尚的国家,也是如此:法国顶尖商学院如INSEAD、 HEC、 ESSEC,都已经或正在转向用英语授课。在亚洲,韩国的大学和商学院近年来推动英语教学的力度很大,比如有121年历史的梨花女子大学,开始实行“全球化2010计划”,要求所有新生至少修四门英语授课的课程,其中两门应由英语是母语的教授指导。

  最近,一家国际组织在对全世界1700所大学调查后发现,仅在过去三年内,商学院中同时使用英语和本地语教学的硕士项目个数,就增加了一倍多(《国际先驱论坛报》2007年4月10日)。英语教学使得一所学校可以接受从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来的学生,并把学生送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去工作,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市场价值。在商学院中使用英语教学,已经成为国际潮流。

  当我们拥抱经济全球化时,先想一想语言的经济力量。

  作者为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