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何伟:宏观调控的压长与补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0日 13:25 人民网理论

  何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进行宏观调控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课题。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几次大的宏观调控,都采取了软着陆的方式,避免大起大落,取得了好的成果,应当说是可喜可贺。但是它毕竟还是大起软落,造成一定的损失。科学的宏观调控不是软着陆,而是如何避免大起,使经济协调发展,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就需要对宏调控的问题进行研究,进行讨论,集思广益,提高我国的宏观调控水平。

  (一)宏观调控的目的主要是补短

  目前我国的经济过热是属于局部性的投资过热,如钢铁、水泥、电解铝和

房地产业等,去年投资增长在80%到1倍以上。今年1<[--]>-4月,这些行业的投资同比又增长35%<[--]>-93%。我国钢材生产能力己达2.3亿吨,在建生产能力1.3亿吨,建成之后生产能力将达3.6亿吨以上,超过美日欧俄生产能力之和;我国水泥生产能力已达8亿吨,加上在建能力将超过10亿吨,生产能力己超过全世界总生产能力的一半。在这些行业带动下,使我国
能源
、原材料和运力的供应都处于紧张状态,是目前资源供给能力和环境都无法承受,因此要进行压缩。与此相反,另一些行业的投资严重滞后。今年第一季度第一产业投资仅增长0.45%。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投资却增长缓慢。如电子信息产业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导产业,投资的80%是来自外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与民营经济投资各占10%。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行业,在印度,其产值己占GDP的16.7%,而我国尚不足1%。国内市场巨大的软件需求,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发展软件业不会增加多少资源消耗,也没有污染,有利于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

  从今年3月份开始,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措施,二季度的投资过快的增长势头得到遏制,投资增速迅速回落。3月份固定资产增速回落到43.5%,4月份回落到34.7%,5月份投资仅增长18.3%,增幅比4月回落16.4个百分点。1<[--]>5月份全国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4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8%,增幅比1<[--]>-4月份回落8个百分点。可见,这种压缩投资增长过快的措施立见成效,而投资增加缓慢的行业要加大投资却非常困难。大家知道,二板上市是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孵化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退出的主要渠道,但千呼万唤始出来,前几天八支股在深交所上市,第二个交易日几乎全线跌停,近日己跌到发生价。股市本来是一个国家的晴雨表,为什么我国的经济形势这么好,而股市越来越糟糕,近日出现1元股。一个股市都长期调整不好,资本市场就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新科技发展就缺少土壤,将短线投资拉长就难上加难。所以,宏观调控的目的主要作用不是压长,而是如何补短,才能使国民经济平衡、快速、高效、持续地发展

  大家都知道经济学有一个水桶理论。一个水桶的容量不是取决最长一块木板,而是取决最短的一块木板。为了增加水桶的容量,上策是向最长一块本板看齐,将所有短木板都补到与最长木板一样高,水桶容量最大。中策是向中间一块木板看齐,将长板锯下来补在短板上,也可加大水桶的容量。下策是向最短一块木板看齐,把所长木板都锯掉,水桶的容量一点也没有增加。上策是只得不失,但最难作到。下策是只失无得,应当摈弃的。只有中策是有得有失,应当成为追求的目标。所以压长补短是选择的最佳方案。将这一理论运用在宏观调控上,其基本任务应是将短线拉长,而不只是将长线压短,这才是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从现实来看,压长线的成绩比较显著,而拉长短线的效果并不明显。

  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看,当市场上某一类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时,只要不是人为的囤积居奇,宏观调控的任务应该促使该行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加大产品的供应量,使价格回落。而压长是压缩投资、减少产量,反而使价格会回落,缓解市场上的供求不平衡,其道理不好理解。当前,我国钢铁的生产能力绝对量很大,但人均钢铁时水平还很低,因为实行工业化和城市化主要依靠钢铁和水泥。日本在经济起飞时,人均钢铁至少1吨,而我国目前人均还不到300公斤。按人均1吨钢铁计算,我国至少还缺10亿吨,中国不是钢铁多了,而是钢铁太少了,压缩钢铁和水泥投资,实质上会减缓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度。有人可能说,中国是一个铁矿贫乏的国家,供应乏力。其实中国的铁矿资源就是这么多,不会再增加了,那么还需10亿吨钢铁的矿石怎么办。钢铁的生产能力的限量不是矿产资源,而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日本的矿产资源比我们还贫乏,为什么它能发展起来,主要靠国内外两个市场,只要有钱全世界的矿产供你挑选,上海宝钢就是这样做的。

  (二)宏观调控压长主要应去劣

  虽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补短,但对长线也不能掉以轻心,有时也要采取一些手段去压长。当补短在短期内不能见到成效时,采取压长也会取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使供应紧张的形势暂时得到缓和,不平衡的局面有所改善。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主体多元化,在压长中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一视同仁。在这些新扩建的项目中有的技术含量较高,投资成本较低,有的情况正好相反,应区别对待。所以在压长的过程中,提出有压有保,这是十分正确的。但目的要明确:压的是劣,保的是优。不要从所有制来分,国有大企业保了,而民营企业压了,经济效益差的保了,经济效益好的压了。目前宝钢、武钢、中铝等国有大企业,虽然也在宏观调控的范围内,但投资扩建没有受到影响,而新建的民营企业基本上都停建。假如有一个国有大钢厂扩建1000万吨的生产能力,投资需500<[--]>-600亿,占地12000亩,是国家计划批准的。另有一个民营钢铁厂,扩建一个年产840万吨,投资100个亿,占地9000亩,是地方政府批准的。当国有企业投资成本高于民有企业,而民有企业不是低水平的建设时(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吴溪淳语),在这种情况下应压谁?如果压民营企业,就是在优胜劣汰规律面前不平等,不是一视同仁,没有享受同等国民待遇。这样就出现了“国进民退”,无形中就维护了国有企业获取高额利润的垄断地位,与十六大的精神不一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对重复建设正名。没有重复建设就没有竞争;没有重复建设就没有优胜劣汰;没有重复建设就不会有技术进步;没有重复建设就不能打破垄断。所以,重复建设是技术进步的推动器,是优胜劣汰的战场,是打破垄断的有力武器。正因为这样目前政府不再笼统提出反对重复建设,而提出反对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那么由谁来评定高低?如果由政府来评定,很难避免一刀切。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主要是政府行为。因为它要争取国家投资,上项目,铺摊子,树政绩,不考虑经济效益,这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病根。要根治这一顽症,不能扬汤止沸,而应釜底抽薪,不是简单地反对重复建设,而是改变政府的投资。

  重复建设和优胜劣汰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有重复建设才能优胜劣汰。重复建设是要付出代价的,而这一代价所换取的是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值得的。这是一个定式。政府宏观调控的功能不是制止重复建设,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经济手段实现优胜劣汰,因为政府无法确定那一个项目是低水平的建设,那一个项目是高水平的建设,只有市场才能裁定。

  (三)宏观调控主要是用经济手段

  一般讲宏观调控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在这三个手段中主要是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辅之。这种经济手段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而不是在市场之外,另有经济手段,而是在市场之中,是通过银行的储备金率、利息率、公开市场业务、以及贷款自有资金率等;还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来通过市场机制,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使其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所以它和计划经济下的调控不同,一是面对的不是个别企业,而是所有企业;二是由市场面对企业,国家是通过市场,间接面对企业。去年

钢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6.6%;今年笫一季度钢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7.2%。钢铁投资过热信息早已发出,但到今年4月27日,国务院才发出将钢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资本金由25%及以上提高到35%及以上的通知,这一通知很必要,但是太迟了。铁本是在国务院发出通知之前,己向银行贷款43.3亿元,可它自有资金只有3个亿,负债率高达1330%,对它根本没有约束力。在通知发出后铁本新建的6座高炉中,已有两座接近完工,6月份即可投产。这表明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不及时,再加上银行不能严格贯彻执行国务院的规定,才出现了铁本事件。从铁本事件可以看出,政府对钢铁业进行宏观调控时,只动用自有资金率,其他经济手段没有采用。动用金融方面的手段是遏制投资过热的有力武器。动用财政、税收手段是抬高进入钢铁行业的门坎,减少资本的流入。当宏观调控通过市场不能起到预期效果时,才采取行政手段,但严格说来这不是正常的宏观调控,它是凌驾在市场经济之上,是在市场经济之外,很难避免一刀切,它所造成的损失应由谁负担?同时这种手段只是治标不是治本,一旦钢材价格上涨,涌向钢铁业的投资又会回潮。

  正常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它是在市场经济之内,只有通过市场才能面对社会、面对所有企业,而不是面对个别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企业都是平等的,它只有优和劣之分,而无有国有民有之别。只有在市场中才能显示出哪些企业是优等的,哪些企业是劣等的。也就是说,在宏观调控中企业的优劣不是政府说了算,而是由市场来选择。只有优胜劣汰规律发挥作用,才能避免一刀切,才能使压和保有一个客观标准。

  (四)宏观调控的障碍主要来自体制

  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取得了世人睹目的成就。随之经济利益主体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1994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分税制以后,地方的利益凸现出来,近几年民营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己经与国有经济可以分庭抗礼。这样就出现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营企业三个投资主体,就有三方面利益的代表。据统计今年前两个月,中央项目投资只增长12.1%,而地方项目投资增长却超过64.9%。民营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例,由1994年的31.83%上升至2002年的48.25%,再加上外商投资,私营经济投资已超过社会总投资一半以上。

  在这样投资主体的格局下,当地方政府得不到中央投资时,很容易与民营企业联手,规避中央政策来发展地方经济,出现局部的投资过热。江苏常州铁本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铁本钢铁厂的老板原想在老厂进行扩建,后经常州市的领导几次动员,才到长江沿岸新设立的开发区<[--]><[--]>新北区建新厂。其新厂立项设计经过6个月的反复调整,年产量从200万吨,最后增加到840万吨。投资100个亿,占地9000亩。这么大的一个项目,经市里有关部门策划,分折为22个项目申报。一些投资项目批准为2980万美元,不超过市里批准权限的3000万美元。对土地占有分为14个项目申报,每个项目占地不超过市里批准权限的600亩,市里一天就批复。这个项目最后都得到省里发改委和国土厅的同意。

  常州市的领导为什么热衷于把这个项目搞大,给了那么多方便和优惠条件,其主要目的是想把常州市的经济搞上去。常州素有“八邑名都,中吴要辅”的美誉,向来以“苏锡常”并称,而现在连南通、徐州的国内生产总值都超过它;在新千年江苏“三圈四市”的城市发展战略中,未来建设的四个特大型城市中都没有常州。在这种形势下,常州市的领导只要不是饱食终日、无所视事的,只要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想作出一些成就的人,能不着急吗?常州的领导这次在铁本事件中跌脚了,但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地方官员是在目前的体制格局中如同棋盘上的一个棋子,在其位就应谋其政,当一任地方官就应为当地谋利益。有人说有些地方官为了政绩,为了自己的升迁搞一些大项目。我想这些项目只要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是弄虚作假的、对地方有利的,就不应受到非议。如果一个士兵不想当元帅,就不是一个好士兵;一个地方官不把本地经济搞上去,就不是一个好干部。只要我们还存在着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利益分割的格局,还是以GDP作为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标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必然会存在,中央不给地方投资,地方政府会利用民营经济来上一些产值高、对地方有利的项目,胆大的敢钻中央政策的空子,胆子小的打擦边球,绕着红灯走,中央一些规定必然会被突破,可谓防不胜防,这是体制决定的,谁坐在这个位子也会这样做,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们要想使宏观调控能很好发挥作用,重点应排除体制的障碍,少追求个人责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