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漆玲:从经济伦理学的最新成果看现代化指标体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8日 13:23 光明网-光明日报

  漆玲

  近年来的经济伦理学研究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强调人的价值及其实现,从而实现了从见物不见人到以人为本的视角转换。

  经济伦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概述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伦理及其有关问题已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近几年的研究中,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成果涉及的面很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关于经济道德理念的研究。理念作为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既是理论的应用又是实践的直接指导。经济道德理念作为经济道德之理,是经济道德的思想背景。近年来的经济伦理学研究更加关注人的发展,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的价值及其实现。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把关于道德的研究同人的本性、人的发展联系起来,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对人的意义;也有学者把自由与规范联结起来进行研究,探讨其中的内涵和可行性条件;还有学者从个体、集体、国家相互关系的视角研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在所有这些研究中,强调个人利益及其正当性、合理性的成果颇丰。

  其二,关于经济道德规范的研究。随着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活动涉及的关系日益广泛,经济道德规范也应越来越丰富。近年来,经济伦理学的研究直面人的需要及其满足,从而使利益及其实现的问题,譬如诚信问题、公平正义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针对现实生活中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平衡的问题,理论界除了进一步研究有关的道德规范,还就国家对道德问题的治理提供了一些可行的方案。譬如,一些学者在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缺失问题的解决时强调教育和制度并行;一些学者强调机会平等是最基本的平等;还有一些学者从宏观层面探讨公平正义及其实现问题。

  其三,关于经济道德评价的研究。道德评价既是对现行道德的判断,又是对未来道德设置的“应当”。经济伦理学在这方面的研究涉及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两个方面。就评价标准而言,学界的研究从单一视角进展为多视角、从固定标准进展为多重标准、从要素标准进展为体系标准,譬如,一些成果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设定标准,一些成果从公与私的关系看待标准,还有一些成果从个体道德的各个方面,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一致性理解标准,更有一些成果以幸福、快乐、自由界定标准。

  这些成果表明,经济伦理学研究已实现了从见物不见人到以人为本的转换,实现了从一般规范到具体要求的转换,实现了从指向外界到自觉意识的转换。在研究方式上,目前的学术研究也打破了以往关注体系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把眼光投向实践领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展开研究;改变了以往注释式的推导,更自觉地追求创新;超越了以往否定一切的批判,着眼于积极的理论建设;扬弃了以往偏狭的眼光,在强调中国特色的同时放眼世界。

  经济伦理学的成果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这里的以人为本有四层含义:其一,以人为本是就现实世界来说的,人是现实世界的主体,现实世界是人和人的活动构成的,以现实世界为论域是理解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其二,在现实世界人与物的关系中,人是主体,是中心。这意味着人的活动必须以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反对见物不见人。其三,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人之全体,即每一个人,不是大多数人,更不是一部分人,缺少了一部分人,不可能形成有效的社会形式。其四,虽然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就全体人而言的,但群众,特别是劳动群众是全体人中的主要成分,他们作为实践的主体,是现实世界的创造者,也应当是自己活动成果的享用者。由此,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能把少数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经济伦理学研究的视角转换,适应了道德的善与科学的真的内在关联。也正是在这种关联中,道德规范才不是限制人、压抑人,而是提升人,人也才能从快乐、幸福和自由的视角看待道德。

  如何认识我国的现代化及其指标体系

  从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成果体现的精神实质审视现代化及其价值,必然涉及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国家统计局曾于上世纪90年代会同其他部门共同制定了16项指标衡量我国现代化及其实现程度。这16项指标包括五方面内容:1.经济发展水平——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组成;2.物质生活水平——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居住使用面积、农村居民人均钢木结构住房面积、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城市居民每万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农村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恩格尔系数等8项指标组成;3.人口素质——由成人识字率、人均预期寿命和婴儿死亡率3项指标组成;4.精神生活——由教育娱乐支出比重和电视机普及率2项指标组成;5.生活环境——由森林覆盖率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百分比等2项指标组成。

  直观地看这16项指标,其特征有二:一是大多数指标都以人均指数作为衡量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二是城乡二元对立表现出的明显差别。这些特征表明,我国衡量现代化的这16项指标是以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基础的,从而也说明我国的现代化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此前,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曾提出了衡量现代化的10项标准: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美元以上;2.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低于12%-15%;3.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45%以上;4.非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在70%以上;5.识字人口的比例在80%以上;6.大学入学率在10%-15%以上;7.每名医生服务人数在1000人以下;8.平均寿命在70岁以上;9.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50%以上;10.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由于这一指标体系简明、可测、数据容易获得,因此受到许多统计工作者的青睐,并迅速被加以引用,尤其在与我国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比较中,更被许多人奉为评估现代化的国际通用工具。

  然而,无论是我国的16项指标还是英克尔斯指标,它们作为历史的产物,其局限必然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在多种局限中,最根本的就是它们都以GDP为核心,这必然导致片面性和不可持续性。片面性表现在,重外延轻内涵、重量轻质、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生产轻保护环境、重物轻人。不可持续性则是片面性的合乎逻辑的结论。由于指标的片面性,其带来的结果必然是重得轻失、重结果轻过程。这意味着,为追求经济的增长和GDP的增加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实际生活中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追求外延增长等,在一定的程度上都同这一指标的片面性有关。

  其实,我国的现代化应当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但是不能把中国特色归结为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诚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在现代化的水平上亟待提高。1991年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现代化指标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指标恒久合理。

  笔者以为,我国现代化的特色,或者说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特色在于“新”。这里的“新”意味着超越,即超越传统现代化的模式和水平。就现代化的模式而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跨越式发展,即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意味着我们完成的现代化包含着信息化的成分;就实现现代化的方式即人与自然的联结方式而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不同于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先生产后治理的方式,而是采取边生产边治理;就现代化理念而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应当避免西方曾经走过的见物不见人的弯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强调人与自然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

  对现代化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不仅是对既成的现实进行评估的工具,而且是未来活动方向和方式的导引。传统指标体系的局限意味着必须根据实践的发展和人的本性的要求加以完善。目前,关于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而且有些成果已付诸实践,但笔者以为,还应从价值追求的视角进一步完善有关的研究:

  首先,衡量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指标应坚持以人为本。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而且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落脚点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

  其次,衡量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指标应当体现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传统的现代化指标虽然也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毕竟不够全面。新的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不仅应覆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各方面,而且各个方面的权重应体现中国特色之“新”,不仅应当城乡并轨,而且应当尽量体现出区域、行业之间差距的缩小;不仅应当体现生产、生活的质量和水平,而且应当包含保护环境的要求。

  再次,衡量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指标应坚持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引导发展的可持续性。如果说各项指标覆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是从空间的维度设定现代化的衡量尺度,那么坚持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则是从时间维度对现代化及其实现程度的考量,为此,现代化的指标不仅应从相对静止的状态审视发展的结果,而且应从动态角度分析结果的由来;不仅应审视作为结果的效益,而且要审视代价的付出。

  最后,衡量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指标应坚持四个统一。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统一;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只有把经济、政治、文化联结起来,从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自然环境的一致中考量我国的现代化,才能使我国的现代化少走弯路、少付代价。(作者单位:天津市委党校)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