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王检贵:为什么要努力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5日 15:31 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同志: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努力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能否解释一下我国贸易顺差过大的成因,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应对。谢谢! ——江西读者 易峰 易峰读者:你提的问题很好。我们请国务院研究室的有关专家给以解答。 ——编者 ●读者点题 与大多数经济起飞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对外贸易也经历了由逆差转顺差的过程。1978年—1989年的12年间,共有9年出现逆差;而1990年—2006年的17年间,除1993年外,其余16年均实现顺差。特别是从2005年起,外贸顺差持续大幅增长,2006年达1774.7亿美元,分别占对外贸易额的10%和GDP的6.6%。 近年来我国外贸顺差快速增长,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我国多数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已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有100多种制造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二是国际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上升期,美、日、欧经济复苏进程明显加快,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普遍保持高增长态势。受此影响,重要生产资料的国际市场价格明显高于国内价格,高额利润刺激国内企业增加产能、扩大出口。同时,受国际市场需求拉动,我国轻纺、家具、家用电器等消费类企业的出口订单持续增长。三是国际产业转移带动顺差转移。在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中,大量外资企业来华建立加工组装基地,势必将周边地区对美欧的顺差转移到我国。2006年,外资企业实现的顺差有912亿美元,占外贸顺差总额的51%。需要强调的是,近几年外商对华投资由加工组装环节向上下游延伸,出现整个产业链对华转移的趋势,使我国家用电器、信息技术、运输工具等产业的国内配套能力大大增强,导致加工贸易顺差逐年增大。四是加入世贸组织效应。2004年外贸经营权放开后,极大地释放了民营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的出口潜能。2006年,民营企业实现顺差达1202亿美元,成为顺差的主要来源。还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进出口不平衡也与主要贸易伙伴财政和贸易长期双赤字有关。 一国的对外贸易平衡状况,是由该国的基本国情、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外部环境共同决定的。德国在1952年—2006年的55年中,对外贸易均为顺差。日本自1981年以来连续保持顺差,其中有8年顺差超过1000亿美元。美国在历史上也曾长期位居世界第一顺差大国。亚洲“四小龙”在经济起飞过程中,也都长期保持顺差格局。我国外贸顺差持续扩大,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是基本适应的,这种状态可能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对外贸易出现顺差,是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重要成就,是我国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的重要体现,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条件。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国际分工细化和产业转移加速,跨国公司将利润转回母国,却把大量顺差记在投资东道国账上。在现行国际原产地规则下形成的贸易顺差,并不能全面反映真实的贸易利益。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贸易顺差过大势必加剧外汇储备和流动性过剩,进一步加大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而顺差过于集中在少数贸易伙伴,也容易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不利于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逐步缓解贸易不平衡加剧的矛盾。为此,应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继续适当增加进口,引导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支持有实力、有信誉、有竞争力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去”,逐步消化过剩生产能力。 国务院研究室 王检贵 《人民日报》 (2007-05-25 第08版)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