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童国华:促进转制型科研企业持续创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3日 15:17 学习时报
童国华 我国技术与自主创新的主体是科研院所、企业和高校,其中科研院所是我国科技队伍的主要组成力量,在我国创新体系中一直发挥着骨干作用。建国以后,我国在各个行业设立了大批科研机构,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和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从整体上缩小了我国科学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改革开放之后,原有科技体制与新的经济体制的矛盾日益显现,科技的发展不能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原有的科研体系已经不能和新的经济体制相适应。1985年,我国开始对科技体制进行改革,国有科研院所也开始了转制的历史进程。第一个阶段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削减科学事业费,实行技术合同制和院(所)长负责制,目的是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功能,推动科研院所主动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1992年,科研院所的改革进一步朝着以结构调整、人员分流、机制转换为重点的改革方向发展,国家鼓励科研院所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或一院(所)两制的发展模式。第二个阶段内容主要是科研机构可以从实际出发,转变成企业、整体或部分进入企业等,鼓励科研机构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后,确立了技术开发与生产的市场导向,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因此科研院所转制成为科技型企业是我国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步骤,是对我国科技体系结构和布局的重大调整。 虽然科研院所的转制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开始迈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但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这些科技型企业,在其转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历史机制和体制上的限制、自身发展观念的转变和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企业各项制度建设的不健全和不完善,正阻碍着转制型科研院所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技术创新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要使企业有技术创新动力、压力和能力;是要使企业认识到,技术创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是要使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当前,我们可以从宏观调控机制、微观动力机制、投融资机制、人才机制等多方面来改善和促进科技型企业提升持续创新能力。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创新支撑体系 加强政府服务职能,建立科技管理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联合工作的机制,统一协调计划、经济、科技、财政、税收、金融、海关和工商部门相应的有关工作,指导、监督企业贯彻落实国家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方针和政策措施。 改变企业绩效评价考核的传统观念,确立长期竞争意识,要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核心能力的培育和发展等反映企业长期竞争力的指标列入企业考核指标体系。 大力推进技术服务中心、技术市场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营造有利于提高创新水平的社会环境。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信息基础设施,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来源。 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价值的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中小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对多种所有制中小企业开发的新产品,国家给予认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引导和保障体系。集中支持一批对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技术开发。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把技术创新与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和技术引进紧密结合起来。支持一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带动行业技术升级及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政府有关部门应为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结合牵线搭桥,加大成果的转化力度。 加强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支持,科学规划,重点布局,针对“十一五”规划重点,促使重点领域开展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与分析,做好重大项目策划与储备工作,梯度推进规划的项目化工作,保障项目连续性与适度均衡,促进重点高技术领域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其间要注重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定位与作用。 支持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支持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按“构想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生产一代”的思路,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名牌产品,加以重点支持和保护;鼓励和支持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运作过程中,发挥科技型企业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中的骨干作用,组织科技攻关、新产品试制与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科技计划,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重点支持,面向全社会联合攻关。 加强税收政策支持力度,推进税收政策向有利于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转变,进一步落实相关的优惠、减免、抵扣等政策。 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完善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 深化改革,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利益主体、风险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和决策主体,逐步建立起“企业主动、政府推动、科技服务体系联动”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形成一批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 建立以产学研联合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促进国有大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大力推动以基础性研究为主的科研院所与以应用型研究为主的企业联合,鼓励院士、博士、硕士到企业去,充实企业的技术创新力量,成为企业的重要技术源。 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着眼点,鼓励通过自主研发、合作、技术贸易等方式获取技术,支持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逐步走向自主创新;鼓励通过科技人才的“走出去,请进来”推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鼓励具有局部技术领先优势的企业在专、精、新技术领域的创新。 在具体的研发流程管理上,从产品规划—立项—总体设计—研发实施—中间试验—工程试用—转产各环节加强监控,保证产品开发项目及时有序进行。同时注重研发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出口产品的产品研发和国际市场开发力度,使新开发的产品在功能和性能方面能够同时面向国内、国际市场。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密不可分,二者的有机结合,是高新技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断为国家、社会作出新的贡献的重要保证。因此,高度重视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是建立和持续提升自我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来源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促进企业科技进步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建立和完善“财政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开辟多种渠道,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扩宽技术创新资金来源。理顺银企关系,解决贷款难问题。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实现创新人才的市场价值 在科技型企业与国内外同类企业竞争发展的过程中,人才问题始终是他们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而人才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企业能够提供良好的人才培养、使用环境,更需要采取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创造一种聚人、留人的激励机制。 加强技术引进宏观管理强化消化吸收和创新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缩短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调整技术引进的结构,从以国家为主体向以企业为主体转变,从企业单独引进向科研、制造系统联合引进转变;引进目的将从生产使用与“进口替代”为主向消化创新与参与国际合作转变;引进方式将从单纯进口生产线向更加重视引进软技术和必要的关键设备转变;引进对象从以“产品导向”技术为主逐步向产业基础技术、主要技术和高新技术转变。加强技术引进的宏观管理,防止重复引进、盲目引进和低水平引进。对于一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国家应统一引进,然后组织产学研进行联合消化吸收,最后再转移到企业。要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管理,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强度。(作者系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院长) 来源:《学习时报》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