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李孟刚:中国利率管制政策缺陷与对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7日 11:52 新浪财经

  李孟刚: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北京交通大学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教授,中国产业安全论坛秘书长,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兼任多家国家一级核心学术期刊编委或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 李孟刚

  利率的市场化不应只是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同时也应包含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但中国现行的利率管制政策却是“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即只允许贷款利率向上浮动,并原则不设浮动上限,对存款利率则严格规定了上限,不允许向上浮动,只允许向下浮动。这种制度安排的缺陷必然引发存贷息差过大的不良结果。不均衡巨额利润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银行业对息差收入的过度依赖,助长了金融惰性,抑制了金融创新能力,降低了金融效率,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金融产业的安全与稳定。与此同时,在垂涎中国金融市场盛宴许久之后,外资银行迈着绅士的脚步欣然而至,而当他们享用完美味从容离去后,我们却不得不全数买单。因此,适度提高存款利率,压缩存贷息差获利空间,对于激发金融创新、转变银行盈利模式、拓宽盈利渠道、提高金融安全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背景一、国内银行惰性依赖

  中国利率制度安排的缺陷集中体现在存贷息差过大这一金融现象上。

  中国当前存贷息差实际上已经维持在比较罕见的高度,这种金融现象的成因首先是源于现行“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 这种中国利率管制政策的局限性。按2007年3月18日新调整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利率2.79%,贷款利率6.39%,)计算,中国法定的存贷利率差就达到了3.60个百分点,再考虑存款利率上面封顶、贷款利率可以上浮的制度缺陷,在银行业竞争加剧而盈利模式又过于单一的市场条件下,必然导致实际操作中形成的存贷息差比法定利差要高得多。据分析,银行实际业务形成的利差异乎寻常地达到了5~6个百分点。而存贷息差的国际平均水平仅仅维持在1.5~2个百分点。北美比较高,也不过只有2.5个百分点。

  迄今为止,我国各类银行的营业收入和主要利润仍然过分依赖于存贷息差。四大国有银行中,除中国银行的息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80%外,其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均达到了90%以上,其他股份制银行的这一比例也大致都在70%以上。而在发达国家,息差收入占商业银行总收入的比例平均水平也就在40%-50%,汇丰、渣打、花旗等国际知名银行,这一比重则已低至30%以下。

  息差过大虽然满足了各类银行巨额利润的获取,却凸现了当前我国利率制度的严重缺失,也是当前我国利率全面市场化的主要障碍,助长了银行业对息差收入的过度依赖,增强了金融惰性,降低了金融效率,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金融产业的安全与稳定。

  背景二:外资银行蚕食垄断利润

  从宏观层面讲,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政策和措施符合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战略,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也与国际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相一致。通过金融开放,中国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金融经营管理理念、方法技术,以及经济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所需的外汇资金,推动了金融产业的全面发展,一定程度的提高了金融业的健康度和综合竞争力。但我们也必须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外国银行到中国不是来做雷锋的,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赚钱。在垂涎中国金融市场盛宴许久之后,外资银行迈着绅士的脚步欣然而至,而当他们享用完美味从容离去后,我们却不得不全数买单。

  截至去年12月底,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已从五年前的190家迅速增加到312家,外资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超过100种,累计11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与此同时,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超过1033亿美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8%,其中,存款总额397亿美元,贷款余额616亿美元。此外,截至2006年12 月末,己有29家境外机构投资入股21家中资银行,入股金额达190亿美元。根据入世承诺,中国已于2006年12月11日起,取消了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范围和服务对象范围的限制,取消了对外资银行所有的非审慎性限制。可见,不论是从资产总量,还是从业务增量,也不论是从主观投资因素,还是客观准入条件,外资银行对中国金融市场的蚕食和挑战都将是史无前例和不可阻挡的。

  巨高息差形成的庞大利润库,是中国银行业垄断时期的利润之源泉,这是中国银行业特殊发展时期的制度安排,是中国利率制度缺失条件下的产物,是中国银行业最后、也是最丰厚的一块“奶酪”。正是这块“奶酪”支撑着整个中国金融产业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改革和发展。在国有银行垄断金融市场的过去,这块“奶酪”的存在,我们尚可接受,因为垄断利润毕竟还属于国民所有。然而,在中国金融市场演绎“

世界大战”的今天,分食“奶酪”的已经是“八国联军”。届时大量外资银行通过息差赚取的高额利润,将会是以牺牲
中国经济
发展的中长期利益为代价,也是以牺牲中国国民利益、恶化国内收入分配格局、抑制内需、削弱国内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为代价的。

  鉴于此,我们必须坚决、及时的调整这种垄断时期的政府规制政策,采取“两手抓”和“两步走”的策略,逐步使中国存贷息差降低到或接近国际息差平均水平。

  两手抓的利率改制策略

  所谓两手抓,一方面是指在贷款利率不变的情况下,适度提高存款利率,这是最直接、最有效和最简单的措施,也是利率改革的最主要手段。单方面存款利率提高,其实质是消除存款利率上限,扩大存款利率向上浮动空间,使得利率市场化改革真正实现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充实国家宏观调控利率工具的内涵。存款利率增加,息差缩小,利润必然降低,因次,这种手段的实施首先是在充分考虑银行对利润风险的消化能力、金融产业的安全、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次,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资本贬值和利息税对存款利率增加的冲销因素,从根本上消除负利率,保证存款人利益的正向增长。应在综合考虑以上诸因素情况下,审时度势的确定存款利率的提高幅度和提高频率,并准确预测和监测其对金融经营的正负影响,确保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两手抓的另一方面是调整分业经营模式,逐步实现合理混业。由于中国金融产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各类银行拓展中间业务成长为支柱性业务的可能性,从而客观上抑制了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在中间业务拓展不具备制度条件的情况下,庞大、低效的金融系统必然过分依赖存贷款这种传统业务,主要利润来源也会过分依赖存贷息差!

  分业经营模式是解决息差过大问题的间接手段,有助于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并成长为取代息差收入的支柱性业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采取积极稳妥措施,逐步实现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管理政策向混业经营管理政策的转变,是我国银行业有效应对外资银行挑战的必然选择和金融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两手抓也是利率改制和风险控制的同步运作,一手促改革,一手控风险。一方面适时、适度、科学的进行利率制度改革,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利率制度改革带来的各种风险,并积极化解风险、控制风险,维护改革成果,维护金融稳定与安全。

  两步走的利率改制构想

  单方面提高存款利率是利率制度改革的一项突破和创新,也是利率市场化的重点和难点。在综合考虑其对经济平稳发展诸多影响因素的前提下,适时、适度、科学地单方面提高存款利率,对于消除我国利率制度缺陷,保护国民利益,维护金融产业安全,都是一个富有挑战和影响深远的举措,也是利率制度改革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

  单方面提高存款利率,可以分两步走(以下利率均按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例计算):

  第一步,把存款基准利率提高到3.06%,即在现行基准利率2.79%的基础上再提高0.27个百分点。

  这首先是基于央行长期以来一直把0.27作为增减基数的调整习惯;其次,就是充分考虑各类银行对于利润风险的消化能力。据估算,把存款基准利率单方面提高0.27个百分点使其达到3.06%以后,银行的利息收入只会相应的减少7.5%,利润减少2.25%。由于我国金融产业对内深化改革和对外积极开放的创新成果已开始充分展现,银行的盈利能力、经营效率及资产素质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亮丽和骄人:最近公布的2006年年报显示,深发展、民生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去年净利润分别实现了319%、43%、52.38%、31.08%、32.71%、54.09%、13.87%的同比增长。其中,华夏银行是由于去年新增了23亿多元的人民币拨备,才导致其利润增长缓慢。经计算,该行拨备前利润增长一度高达44%。所以即便是只考虑银行的成长性因素就足以把单向提高存款利率带来的2.25%的利润损失消化,并不会对整个金融产业的稳定与安全产生大的负面影响和冲击。相反这种压缩利差盈利空间的政策导向,反而会激发银行的金融创新动力,促进银行的战略转型,从长远来讲,反而会提高整个金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金融产业的产业安全度。

  其次,第一步调整还是基于减少负利率、保护存款人储蓄回报正增长的考量。目前,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79%,而从2006年11月份开始,CPI涨幅呈扩大趋势,到2007年2月的增幅达2.7%,四个月来CPI指数平均涨幅达2.4%,再考虑20%利息税(相当于存款利率下浮0.558%),则自去年11月份以来的四个月里,居民的存款利率实际上是“负利率”。换句话说,居民储蓄存款实际并没有实现正增长。这种负利率的状态应该改变也必须改变,因为负利率不仅仅会导致居民存款缩水,还会因此改变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倾向。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CPI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将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因此各国通常把升幅3%视为通货膨胀的警戒线。由于央行的系列货币政策是在容忍CPI上涨3%的基础上制定的,所以通常情况下,不会等到CPI上涨到3%这一临界点,央行就会出台相应的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从而使CPI指数控制在3%的警戒线以内,并使其逐步回落到较为温和的水平。因此,选择处于临界点的3.06%作为第一步调整的存款基准利率,能够让存款人的资本尽量处于一种正增长状态。

  第二步,把一年期存款利率提高到3.6%,即在第一次调整到3.06%的基础上,再单方面提高存款利率0.54个百分点。

  第一步微调应作为一种象征性的举措和富有转折意义的政策导向,作为银行业压缩利差获利空间和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宣言书,因为这种微调并没有大幅度减少息差,也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负利率。如果考虑利息税的征收对存款利率的抵消幅度 0.558%,在CPI上涨到临界点,存款利率为3.06%的水平时,存款人储蓄的绝对增长率仍为“-0.552%”。因此,在充分考虑银行对风险的化解能力前提下,基于通货膨胀因素和利息税因素,我们建议第二步把一年期存款利率提高到3.6%,即在第一次调整到3.06%的基础上,再单方面提高存款利率0.54个百分点。这样才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确保存款人的利益处于一种绝对值增长常态,从而彻底消除负利率。

  即便如此调整后,法定存贷息差仍为2.79个百分点,依然是大大高出1.5-2个百分点的世界平均水平。而银行的利息收入只会相应的减少15%,利润的减幅仅在5%左右,仍然在成长性因素可消化吸收的控制限度内,尚不会冲击银行经营安全和整个金融产业的稳定。

  利率提高和抑制消费悖论

  当然,单方面提高存款利率,可能引发抑制消费的争议和担忧。但是,研究显示,尽管提高存款利率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但这一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从资金供应角度来看,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国内对资金的需求依然比较旺盛,所以储蓄的适量增加也有助于提高银行的放贷资金数量。事实上,储蓄适量增加,总支出不一定会下降。要解决这一“节俭悖论”,关键在于不要让储蓄的资金闲置起来,而是要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增加投资消费支出,扩大和提高生产能力。所以重要的是银行要按照严格的放贷标准,增加有效贷款,把钱用到刀刃上。

  此外,提高存款利率还有利于提高中产阶级的收入水平,扩大他们的预期收益,反而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刺激消费,而正负抵消后的乘数效应,不会削弱市场的消费增长。

  不论是从经济学原理分析,还是从经济的实践经验来看,消费与对利息的敏感度都是非常低的。正如前几年数次降息并没有达到刺激民众消费的目的,同样,适度增加存款利率也不会改变现有中国的消费现状,更不会抑制中国经济的增长。再说,中国老百姓的习惯就是倾向储蓄,所以不管利率怎样,总体来说对储蓄行为的影响应该不是很大。况且央视的调查表明,仍有49%的居民不愿把钱存进银行。要引导消费预期,增强消费信心,增加即期消费,更多的还要实行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税、金融和产业政策。

  结语

  中国

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公布的“2005年第四季度银行家、企业家、居民调查综合分析”显示,储户认为存款利率适度的仅占1/3,认为利率偏低的则高达62.1%,且比上季度提高2%,呈增长趋势。适度提高存款利率不仅能够满足储户的储蓄增值心理预期,更重要的是能够逐步压缩银行通过巨大息差获利的空间,让外资银行的获利渠道和获利方式与国际金融市场相一致。同时降低中资银行对垄断利润的过分依赖,刺激中资银行的金融创新,进一步提高金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根本上维护金融产业的稳定与安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