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蔡兵:产业转移不等于产业搬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6日 13:53 南方日报
蔡 兵 广东是经济大省,但同时又是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省份。珠三角目前已经步入工业化的中后期,但东西两翼特别是山区却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农业比重明显偏高,工业化进程缓慢。虽然东西两翼和山区曾在发展工业上下过一些功夫,但由于这些地方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工业配套能力差、人才不足、远离市场等不利条件,发展工业一直难见成效。与珠三角相比,这些地区无论是靠自力发展工业还是靠招商引资发展工业,都还没有形成大气候,工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始终有限。由于工业化水平低,我省东西两翼及山区的人均GDP水平与珠三角差距越拉越大,因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直饱受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缓慢问题的困扰,靠着珠三角区域的发展和繁荣才撑住了经济第一大省的地位。而进入新世纪,珠三角在历经20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其过度依赖外源经济的特质亦显露出后继乏力的疲态。由于珠三角地区不同程度存在对内地市场辐射能力弱、土地空间狭小、能源资源短缺、人口压力过大、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等问题,许多较大规模的外资在选择新一轮进入中国的投资地时,纷纷将目光投向了长三角、京津等地。 防止陷入认识误区:将产业转移简单地等同于产业搬迁 面对早已存在的东西两翼及山区发展迟缓的老问题,以及新出现的珠三角发展后继乏力的困难,我省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即为了解决广东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问题,一方面需要推动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山区工业化步伐,而将这两者合二为一,就是要将珠三角既有的产业转移到东西两翼和山区,以达到一石二鸟目的:既可推动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又可为珠三角引进现代化新产业腾出空间。这无疑是破解发展难题的一大创举,但在实践中,必须防止陷入认识误区:将产业转移简单地等同于产业搬迁。 的确,以今天的眼光看,珠三角早期引进和发展起来的许多产业都存在技术水平低、劳动密集度高、污染性较大等缺点,且构成这些产业的企业大多具有规模小、加工组装成分高的特点,这与珠三角目前试图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很不适应。但如果目前珠三角为了引进新产业,一方面通过土地、劳动力涨价等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成本压力,另一方面通过终止土地、厂房租赁合同延续等行政手段,迫使这些企业搬迁出去的话,很容易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有些本来在广东还有相当发展空间、更适合留在广东的企业,为了追求更低的生产成本而直接流到周边省份;二是有些企业虽然留在了广东的东西两翼和山区,但很可能在把工厂从珠三角搬迁到欠发达地区的同时,把污染也带到这些地区,使这些地区又走上珠三角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特别是一旦东西两翼、山区和周边省份为争夺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转移来的投资而形成激烈争夺局面时,就更难免会出现只计眼前不计将来的恶性引资竞争行为。所以,一旦将产业转移简单变成了产业搬迁,就会为我省今后持续发展埋下新的隐患。 使产业转移的过程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契机 要使产业转移对广东今后发展带来长久益处,关键是要在产业转移之“转”字上下足功夫,而不能在“搬”字上急于求成。那么“转”的功夫又应下在哪些方面呢?一是对那些已经感受到成本上升压力、正在筹划转移出珠三角的企业,我省的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政府应联起手来及时提供有关产业转移合适目的地的信息,这样能减少企业搜寻转移目的地的时间和成本,使愿意在广东继续发展的企业能尽快找到理想的转移地,让还适合在广东继续发展的企业尽量留在广东;二是严格执行环境、生态保护法规,促使企业对转移到欠发达地区的生产工艺进行环保达标改造,使产业转移的过程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契机,将工业污染消灭或减少在转移过程中而不是扩散开来,为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对转移企业的技术改造补贴力度。近年来,我省通过举办“山洽会”和建立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等方式,在上述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清远、河源等山区市县工业化发展迅速,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为缩小全省经济发展的地区差作出了贡献。 使企业从被动、无序地“搬”,转变为在政府引导下有序地“转” 举办“山洽会”和建立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等做法的最大好处是,使企业从珠三角被动、无序地向欠发达地区“搬”,转变为在政府引导下有序地“转”。但对这种做法也不能掉以轻心,目前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出现了盲目追求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的规模与数量,“一哄而起,遍地开花”,“相互攀比,贪大求全”的苗头。如果不对这些苗头及时加以制止,那么本应做到的有序转移,就会被各级政府的无序竞争破坏掉。如何避免产业转移工作演变成产业大搬迁,如何防止污染扩散、资源浪费等现象,这些问题都值得人们深思。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省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