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宋泓均: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8日 12:05 新浪财经

  

宋泓均: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宋泓均新浪专栏周。(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宋泓均,1959出生。西安交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金融投资专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员,副处长。

  5月8日-5月13日,新浪财经把一周的时间留给宋泓均。----编者按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5月8日  星期二

  中国人民银行 研究员 宋泓均 博士

  物理学家认为: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大的输入或大的输出必然引起振荡。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整个国家将经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经济、文化、制度、 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冲击,特别是在金融领域,其中最主要的冲击是优质客户,冲击的结果是导致金融振荡,甚至金融危机。由于国外金融机构的介入和国外资本输入激增,振荡将成为必然。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业务发展的回顾

  外资银行的主要业务领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城市、大行业、大企业和大客户,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经营理念。其目的是控制金融的源头,1908年的文献资料记载说明了这一点。

  1908年在华外商银行统计表

 

 

 

 

汇丰银行

麦加利银行

正金银行

道胜银行

德华银行

华比银行

花旗银行

荷兰银行

有利银行

东东六汇理银行

义丰银行

义利银行

法兰西银行

协隆银行

台湾银行

万国银行

大意银行

合计

上海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4

天津

1

1

1

1

1

1

1

 

 

 

 

 

 

 

 

 

 

7

汉口

1

1

1

1

1

 

 

 

 

 

 

 

 

 

 

 

 

5

北京

1

 

1

1

1

 

 

 

 

 

 

 

 

 

 

 

 

4

福州

1

1

 

 

 

 

 

 

 

 

 

 

 

 

1

 

 

3

广州

1

 

 

 

 

 

 

 

 

 

 

 

 

 

 

1

1

3

厦门

1

 

 

 

 

 

 

 

 

 

 

 

 

 

1

 

 

2

烟台

 

 

1

 

 

 

 

 

 

 

 

 

 

 

 

 

 

1

营口

 

 

1

1

 

 

 

 

 

 

 

 

 

 

 

 

 

2

其他

 

 

 

5

 

 

 

 

 

 

 

 

 

 

 

 

 

5

小计

7

4

6

10

4

2

2

1

1

1

1

1

1

1

2

1

1

46

  潘承锷《中国之金融》,1908年上海版。

  (1)外资银行注重与各公司客户建立稳定的,甚至是独家业务关系。30年代以前摩根集团就作为最显赫的银行为运河、铁路、炼钢厂、航运公司融资,融资对象包括美国钢铁公司、通用电气公司、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公司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很多工业巨头,日益掌握着对这些公司的控制。从1935年到整个70年代, 它的客户包括姊妹石油公司中的6个,美国十大公司中的7个,美国1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96家都是它的客户。

  (2)机构精干,单笔业务量大。外资银行不热衷于到处设办事处。例如,80年代中期德意志银行一度是加拿大省级政府债券在国际市场最大的承销商,而它在加拿大境内竟然没有任何投资银行办事处。J.P.摩根公司吸收个人存款时要求至少有500万美元,偶然才会降至200万美元作为特殊照顾, 其战略是使客户感到自己获准加入了一家私人俱乐部。

  (3)在日益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中,外资银行把业务发展的重心集中于伦敦、巴黎等大的中心城市。

  现在,外资银行的经营地域高度集中在沿海省市,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地理分布相吻合。其中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天津、大连、厦门共占86.6%,这些地区不仅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也是最发达的外向型经济区。上海是外资银行的首选城市。允许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并且可以将人民币业务辐射到经济发达的江浙两省(从而不必在江浙设立分行,从而节省了费用),也是外资银行选择上海的重要原因。在北京,外资银行的研究机构可以及时了解国家的经济、金融政策,跟踪国家重点项目。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还体现在各项业务的稳定增长上。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资产负债业务连年呈稳定增长趋势。外资银行依托自身优势及与国外大银行的广泛联系,极力扩大中间业务,抢占金融市场。

  二、外资银行的优势

  外资银行的优势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外资银行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例如资金规模、组织管理优势、国际联行网络优势、技术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效率优势等;二是外资银行在中国享受的无形优惠带来的优势。

  (1)资金规模优势

  入驻中国的外资银行,大多资产规模庞大,雄厚的资金实力,使外资银行开拓中国市场时有来自母行充足的资金支持,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猛烈的冲击。

  (2)组织管理优势

  外资银行经营管理机制灵活,比较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而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尚在进行,根深蒂固的行政管理方式难以与外资银行纯商业化的经营机制竞争。中资银行的产权制度、内控制度、操作程序等都还带有粗放经营的特征。

  (3)国际联行网络优势

  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与国外大银行具有更广泛的联系。广泛的国际网络不仅便利了外资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也更有利于外资银行发展优质客户。特别是跨国银行遍布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一旦发现自己的客户向中国境内投资,便会立即将信息反馈给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我国外资银行的不少优质客户都是由其在国外的总行或各国分行介绍的。

  (4)人才优势

  中资银行难以企及的高薪,会造成大批优秀金融人才流失到外资银行。我国银行失去的不仅仅是优秀员工,更重要的是相当一批客户;国有商业银行没有优秀的人才,就缺可能乏创新能力,外资银行会给客户提供全新的服务,从而可能进一步加重客户流失。

  (5)无形优惠

  相对于中资银行而言,外资银行在政策上也享有一定的优势。目前,外资银行可以享受一些无形的超国民待遇,相对削弱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力。此外,外资银行在业务范围、监管标准等方面也享有无形优惠。

  三、外资银行的业务不断创新

  现在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将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银行财团。他们有着成熟和完善的市场经济管理和跨国经营能力,代表着当今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水平。

  (1)全能型混业银行经营体制。

  外资银行有职能分业型和全能混业型两种。职能分业型是指商业银行主要从事短期融资业务,与投资、保险、证券、信托等业务有严格的划分;全能混业型则是指商业银行既从事传统银行业务,职能型的银行纷纷积极向全能型扩张。

  (2)并购以及全能复合式银行的发展模式

  依靠联合、兼并形成大规模的全能复合式银行已是趋势。通过并购形成的世界超级金融集团,从整体上实现了金融资产的优化组合,银行的业务综合延伸,经营金融品种新奇、巧妙,外资银行的市场多角色化和国际化,实现了银行间的优势互补,增强了银行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3)国际网络化银行

  电脑和网络将带动银行步入高科技发展的潮流之中,银行的服务方式由传统的面对面实体服务转化为人机对话方式、自主服务方式、自动服务方式和网络服务方式等,大大提高了服务的速度和质量。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

  (4)创新机制的持久性

  西方商业银行能够始终保持不断创新的内在动力,以此保持银行肌体的持久灵活性、适应性和高竞争性。任何模式化、程序化的限制都将约束肌体的全面发展,西方商业银行在高风险竞争中密切关注市场变化,积极提高市场参与能力和永不停息的创新能力,以此应对来自业内业外的竞争,保持旺盛的生存能力和发展势头。

  (5)外资银行的信誉优势

  A、外资银行均是较大规模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其规模效益首先体现在资产的规模效益上。银行规模增大能够提高存款的稳定性,从而降低信贷风险。

  B、体现在资金运作的规模效益上。

  a资金来源。外资银行较少地依赖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来支持资产,而是更多地利用货币市场筹集资金,更多地在资本市场上发行长期债券。

  b资金运用。外资银行通过向特定对象发放大额贷款,具有低成本优势,还可以分散和减少风险。

  C经营方式。外资银行更多地借助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通过股票、债券和同业拆借市场短期负债、吸收欧洲货币存款、执行回购协议等方式融资。

  四、对我国有商业银行的压力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民营银行,一旦在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和威胁时,就会迅速联合一致,统一的对策,甚至不惜牺牲团体利益或局部利益,一致对外,来保障自己的利益。

  面对外资商业银行涌入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造成的巨大冲击,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尽快认清自我,探究局势成因,克服重重困难,抓住竞争、发展的商机,构建金融掩体,研制竞争武器,把不利条件变为有利条件,利用地利,突破困境,快捷地融入全球一体化的金融市场并争得生存发展之地。

  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从资本实力、技术装备、金融产品、服务质量方面的差距显而易见,因此中资银行将丧失优良的客户群体和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其利润份额也将大大缩小。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所占的份额只有6%左右,这显然是一个过低的评估比例。

  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

  与外资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也具有长期以来建立起来的优势。首先,国有商业银行萌芽、成长于中国的土地上,了解中国的政府网络、投资结构、资金流量和流向、社会文化传统、掌握市场上客户的习惯特征和行为,更易于接近客户,了解客户,满足客户。国有商业银行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法规,对政策、法规监管等更易于接受。国有商业银行经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全部历程,掌握了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经营规则,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适应能力。国有商业银行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十几年的商业化改革,拥有着属于自己的相当数量的基本客户,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些基本客户群是经历了改革风风雨雨的磨难和考验,依然保留下来的稳固的关系。这种稳固的银企关系并不是外资银行一朝一夕所能取得的,也不是外资银行一夜间所能割断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遍及城乡,为国有商业银行动员全社会的金融努力奠定了基本条件。这些分支机构在市场的渗透力方面所占有的绝对优势是外资银行短期内难以达到的。

  (一)营业网点优势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遍及全国各地,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过多年发展,分支机构数目也有了很大增长;外资银行的营业网点劣势十分明显。

  (二)稳定、广泛的客户关系

  中资银行根植于中国市场,拥有雄厚的客户基础。外资银行许多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和业务创新,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因而短期内难以撼动中资银行的已有客户群。例如有些银行对5000美元以下存款的收费举措,曾引起了国内诸多的批评。

  (三)主权信用和国家信用优势

  在比较银行信用时,不但要考虑银行的商业信誉,还要考虑其国家信用和主权信用。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银行拥有主权信用,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拥有国家信用,并且这种主权信用和国家信用给我国银行带来了广泛的客户基础和社会认同,对维护我国银行的客户群十分有利。

  六、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

  资产业务方面的竞争加剧。外资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外汇贷款、人民币贷款、进出口押汇业务等。外汇贷款是外资银行最重要的传统资产业务,也是其盈利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外资银行的外汇贷款90%以上投放于国内,主要对象是外商投资企业。根据承诺,我国已经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外资银行可以对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开办外汇业务,而且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的客户和地域限制也将逐步放宽,这无疑将使中资银行的外汇贷款业务受到很大的冲击,对中资银行的人民币贷款业务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银行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构造中最敏感、最复杂的部分,它的经营状态、发展趋势要受许多变数的影响。外资银行作为一个给定的外生变量,必将从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冲击中国未来的经济金融走势。 中国的银行体系由四部分构成:①国有商业银行;②其它商业银行;③城市商业银行;④中央银行。其中,其它商业银行是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是指按国务院批准的计划由原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成的、为城市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工、农、中、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全社会储蓄、存款和信贷资产总量中占有绝大比例,这四大银行的安全对中国的金融安全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某种临界状态下,中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即使失去一批存贷款大客户,在这种限定的前提下,这必然是银行类金融服务得以改善的效果。其涵义是:

  (1)从总体发展趋势上看,严格高度开放的金融市场有利于通过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外资银行在对中国企业发行的金融工具进行投资时将本着一个共同的准则,即趋利避害,在这种外部冲击过程中,中国原来有意无意地将资本市场作为为国有企业解困、脱困工具的某些做法、上市公司及资本市场监管、运作的透明度不高等种种问题都会得到自然的矫正。

  (2)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全部开放的条件下,资本的自由流动将给货币当局的客观经济调控和金融监管带来许多难题。缺少弹性的货币资金价格将助长迂回投资、短期套利等种种非健康金融行为,特别是在投资者信心受挫的情况下,如果出现大量的资本外逃现象,将会引发金融动荡。在这方面,1997年发生金融危机的东南亚国家以及1999年1月出现金融动荡的巴西,给世人有着深刻的教训。

  “银行间竞争的加剧对大型国有银行造成巨大的压力。依照现行体制,它将难以生存”(拉迪,1999)。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与危机的透明化,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将随之改变。面对多变化的市场结构,国有商业银行将不得不改变其原有的行为方式,由传统走向现代,由低效走向高效。

  外资银行进入市场以后,市场规则的调整也将使国内银行失去保护的屏障,尤其是那些长期以国家信用作后盾的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政府在要求国有银行承担政策性职能的同时也为之提供了优越的待遇。现在,国有商业银行首先要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则并保证充分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过去所赖以生存的行政性保护措施将消失,从而使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暴露于市场之中。

  金融体系所蕴含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演化成金融危机一直被世人关注。如何度量、评估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振荡程度,控制金融市场的振荡频率和振幅,切实在全面开放后减缓和规避金融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