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黄鹂:优先发展教育与中国人口现代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7日 20:12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

  黄 鹂

  人口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口现代化,既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要素,更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优先发展教育是实现中国人口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实现社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人口的现代化,而人口的现代化更离不开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之本。为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来对待优先发展教育的问题,加快推进人口现代化进程。

  人口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化是指一个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它包括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世俗社会到法理社会等多元社会的转变,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制度、人口,以及伦理和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由传统性到现代性的全面转变。美国现代化问题专家英格尔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衡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十项指标,是目前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现代化评价指标。具体内容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非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适龄青年受高等教育的比重;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平均每个医生服务的人口数;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人口自然增长率;识字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其中后7项都与人口有关,可见人口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口现代化,即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要素,更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基础。

  人口现代化是指人口类型或人口变量自传统型向现代型的演进与转化,是走向现代化社会的人口发展状态。人口现代化主要包括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和人口结构的现代化等。

  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与社会生产相适应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所形成的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模式。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是通过人口转变实现的,它主要表现为生育现代化,是人口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生育现代化,就没有现代人口转变的完成及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现代化,也不会出现建立在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基础上的趋于稳定的人口低增长或零增长、负增长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素质现代化是人口现代化的核心,它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现代化、教育科学文化素质现代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现代化三个方面。在新形势下,人口素质现代化在全面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没有现代化素质的人口,就不会有现代化的国家。

  人口结构现代化是人口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它是指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等不断由传统的失衡、失调向现代的平衡、合理的演进和发展。人口年龄结构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各年龄段人口的分布趋向于合理,逐步实现“少生、少死、高寿”的文明社会;人口性别结构现代化指人口的性别比趋于平衡;人口城乡结构的现代化即人口城市化,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所导致的农村人口比重减少,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人口产业结构现代化主要指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重趋于稳定,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逐渐上升的过程,第一产业人口比重迅速下降,第三产业人口比重迅速上升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可见,人口现代化必须着眼于人口发展,全方位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如果只有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目标,而没有人口现代化的目标,就可能偏重于物质建设的现代化,忽略了人类自身发展的现代化,忽略了作为社会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现代化。

  中国人口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非常突出,在全面推进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受到人口因素的制约。

  从人口的数量规模来看,2005年底全国总人口已达13.07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5强。由于人口基数大,尽管我国已基本实现了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类型,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下降到5.89‰,但年净增人口仍然达到800万左右。全国人口总规模仍在继续膨胀,庞大的人口规模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源环境造成了沉重的压力。

  从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看,目前我国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7.73年,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有4.41%,而文盲率却达到9.61%,人口受教育程度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科技人员不足,远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从人口的年龄结构看,伴随着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在快速地老化。步入21世纪,我国就已步入老年型社会。200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7.7%,且老龄化程度正在迅速提高,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重将上升到20.43%。由于我国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老龄人口问题日趋严重。

  从人口的性别结构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迅速攀升。出生性别比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每出生100个女婴所对应的男婴数。它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的强大力量逐渐形成的,是维持人类社会稳定的基础。在世界各国,正常的出生性别比在103-107之间。然而,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人口的出生性别比却逐渐偏离了正常值的范围,表现为逐渐升高的趋势。根据人口普查资料统计,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7,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92,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19.9。到2004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仍高达119,远远高于国际社会可以容忍的107的最高警戒线,出生性别比的持续升高隐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

  从人口的城乡结构看,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城镇人口比重偏低。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到2005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也仅有43%,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城市化进程缓慢,使我国绝大多数人口仍滞留在农村,被排斥在城市文明之外。

  从人口的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人口比重迅速下降,第三产业人口比重迅速上升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03年我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为49.1%,第三产业比重为29.3%。而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大都在10%以下,美国是3.5%,第三产业人口比重大都在60%以上,美国等国家达70%以上,与之相比,我国人口产业结构现代化还远未形成,产业结构极不合理。

  这些人口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影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我国人口的现代化进程,为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优先发展教育是实现中国人口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教育不仅直接决定着人口文化素质现代化的进程,也是生育率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与生育率水平有直接的反向依存关系,生育率随受教育水平提高而下降已被大量的研究所证实。这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自我发展程度一般比较高,自我满足、自我保障的能力增强,对孩子的需求相对降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更容易接触并掌握控制生育的知识和信息,更容易理解并接受国家的人口政策,容易接受现代的婚姻观、家庭观和生育观,认识到早生、多生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不利,会自觉地少生、优生;而且生理上的生育期也是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时期,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更看重自我发展,为了集中有限的精力完成学习和工作目标,往往推迟结婚和生育;同时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对孩子质量的需求比数量更重要,因而对孩子的投资主要是质量的投资而不是数量投资。以上所有这些,都将有利于我国生育水平的下降,从根本上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现代型转变。同时受教育程度愈高的人群,愈能按科学方法哺育婴幼儿和预防婴幼儿疾病,从而使婴幼儿的死亡率下降,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

  不仅如此,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还将直接影响到人口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的城镇化进程,这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一般不易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不能把握正确的变化方向和相应的转变速度,造成大批的劳动力堆积在传统产业,继续以传统方式经营生产活动,这一点在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新兴的产业和行业不断涌现,传统的产业和行业逐渐衰退消失,劳动者的职业变换日益频繁,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对职业变动的适应能力较差,从而影响了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优先发展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中国人口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人口素质现代化是人口现代化的核心。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要求人口素质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素质的人口,就不会有现代化的国家。如何把数量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乃至知识创新和科技开发的优势,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正是看准了这一点,近50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先行者,比如韩国、新加坡等国都采取了“教育拉动型”发展战略,其发展思路是:支持教育的适度先行发展,用现代的教育思想、制度、内容和方法改造教育,通过先行发展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现代化素质,参与国际竞争,最终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一发展战略是国际公认的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在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要素如土地、资源、资本和技术中,我国均不占优势,而众多的低素质人口不仅不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智力的支持,反而构成了结构性失业和绝对性失业的双重压力,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整体水平,切实把数量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才资源优势,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保证。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强调了中国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与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上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能达到。”由此可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全国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既是实现人口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高速发展、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必要前提。

  在我国,优先发展教育,必须切实加大教育投入规模,优化投入结构,完善教育投入的优先增长机制,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使教育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大大快于其它方面的发展;优先发展教育,必须努力实现

教育公平,给每个人一个均等的接受教育特别是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创造尽可能均衡的接受教育的条件,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性别之间和民族之间的受教育差距;优先发展教育,必须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丰富办学模式,调整培养体系,兼顾近期和长远的培养目标,为快速实现人口现代化而培养出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和专业人才。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已转向市场经济,而教育体制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转变,致使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只有做到高瞻远瞩,统一认识,坚持

科学发展观,坚持开拓创新的精神,通过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升学考试制度、社会用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快人口现代化的进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