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刘福垣:政府经济愈热 市场经济可能会愈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3日 11:13 北京日报

  刘福垣

  近来,人们在探索我国经济运行规律的时候,由于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市场经济发育程度把握得不够准确,常常把成熟市场经济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生搬硬套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运行之中,把各种原因形成的经济波动都用经济周期来解释。这种类似用重量单位度量体积的莫名其妙的形势判断,对政府的决策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不少人头脑中残留的计划经济思维“复苏”,与资本主义国家中政府反周期的调控理论结合在一起,对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产生了干扰。那么,该怎么认识这个问题呢?

  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一个国家出现经济周期,是这个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到成熟的市场经济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不是任何阶段都会有经济周期。我国目前确实有相当多的产品积压和产能闲置,但不是市场经济一般意义上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条件下的非典型经济危机。

  我国相当多的产品积压和巨大的产能的所谓过剩,主要不是购买力问题,而是体制性障碍严重地抑制了社会保障、医疗保健、义务教育和非公共品的中高档教育、中低档住宅等产品的供应,使它们长期处于短缺状态。当前我国居民的储蓄率已经超过37%,在银行14万多亿元人民币的巨额存款和每年以百亿美元计的教育进口,都说明我国的经济问题目前还不是全局性的典型的经济危机,而是在国内市场不统一条件下,剩余和短缺并存的特殊形态的经济困境。

  我国基本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主导并不是中国特色,它是发展中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理智选择,目前我国政府主导的基本机制还不能根本改变。既然是政府主导,就不可避免产生政治周期。所谓政治周期,基本上是同党和政府换届相对应的,公元纪年的整数年代、五年规划期、党代会等都会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凡是新的党政领导政绩需求超过市场需求的时期和地方,都必然产生所谓过热现象,使结构性矛盾更加尖锐。于是,中央政府通过控制手段再把地方政府引发的虚热降下来,如此循环形成周期性波动。对国情不甚了解、头脑中尽是西方经济学原理的人们,很容易把这种政治动因引发的周期性波动误认为是经济周期。一些地方政府的经营城市、圈地运动,从银行套取贷款,形成GDP和固定资产投资两位数甚至三字头增长的虚热现象,并不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热了,而是相当多的地方政府经济热了。政府经济愈热,市场经济可能会愈冷。我国的经济波动基本上都是这类政治周期,冷、热的根源都在政府。政治的问题只能用政治的办法来解决。把政治周期误认为经济周期,使用治理经济周期的办法来治理政治周期,只能是南辕北辙。治大国,如烹小鲜,在我国当前的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条件下,中央政府不能轻易在宏观总量上“踩刹车”,不要“用脚投票”,而应该“用手投票”。所谓“用手投票”,就是用政治和行政手段规范各级政府行为,加速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为它们重新定位。

  (作者为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