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李开发: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要提倡快乐的增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3日 10:17 新浪财经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专题论坛很好,对中国来讲,环保太重要了,可持续发展太重要了。 很高兴有这样一个专题。今天我讲几个观点,和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环境保护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可持续发展有三组数字触目惊心

  2001年、2002年的时候我做过中国水资源方面的课题研究。回顾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历史,感觉到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来讲特别重要。有三组数字值得研究。第一,我们过去常常说中国是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实际上平均到每个人的时候,中国的资源大概在世界上排在第121位,还是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第二,说到水资源,刚才叶教授讲了,实际上我们的长江早就是当年意义上的黄河,应该说长江的总的水量在大量减少,而且水中的泥沙含量大大提高,与建国初期黄河泥沙泛滥的情况相比,有的地方还要严重。从来水量来看,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早在250年前夏季水量在河南花园口那个地方,大约是23200立方米(见《枯竭的阴影》一书介绍),跟现在黄河的流水量比,在7月份每年水量最充沛的时候,现在大概下降了95%以上,现在只有每秒约200个立方米左右。第三个数字,建国的时候,我们国家土地,水土流失的面积和土地荒漠化面积大概不到18% ,我有一个近两年的资料,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总量占整个国土的43%。而且现在每年减少的可耕地面积达到24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县的耕地面积。这三个数字让我们触目惊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我们国家特别重要。要理清传统的发展观跟科学发展观的关系,要摒弃那种过时的、落后的单一发展观。单一的发展观就强调较高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就强调人均GDP,就是把人均GDP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现在看来,这个观念我们认为是完全错误的。前几十年,我们强调生产,叫先生产后生活,先发展后治理,现在看来,这个观念是完全错误的。

  过去一段时期,老是有一种观念在灌输,好像人能随着发展解决一切问题。不管把环境问题搞得怎么样的严重,人总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甚至有一些学者也有过分的天真的想法,水污染了,也可以从海水淡化中解决问题;甚至即使把地球破坏了,人类也可以搬到其他星球去。但实际上科学技术可能远远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就象荒漠化的问题,不管你科学技术如何进展,我们可能很难解决,甚至永远也无法解决问题。

  回顾一下历史,在两千多年前的时候,甚至一千多年前的时候,有张骞出使西域,有大量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在我国的新疆地区,特别是南疆,现在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那时候是水土丰沛,到处是草原、牧场。现在再去看那个地方,全是沙漠戈壁滩,罗布泊,当年的楼兰古城,当年的鲜花盛开的牧场,现在早就难寻踪迹。那个地方,如今再花一千年治理都无法恢复。过去的几十年,我们大面积使用了许多剧毒的农药,也采用了许多不适当的耕作方法,破坏了耕地,污染了地下水,现在想通过净化使它重新恢复生机,不知道要几十看甚至上百年乃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这样,我们的国家在人口总量不断上升,经济发展的速度逐步加快的背景下,资源的使用量大幅度增加。如果这个发展不能实现有机平衡的话,下一步的持续发展是没有办法的。这里强调什么叫可持续发展?虽然有很多定义,但一个公认的原则是,经济发展应当在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可承受的条件与约束下进行,经济发展的速度不能超过环境和自然能够及时恢复的增长水平。;我们向自然索取的水平,不能超过自然界创造和恢复到原来那种状态的水平。人类要发展,就要干净的食物,洁净的水,美丽的天空,舒适的环境。人要长久地保持发展,人类社会要延续的话,这个东西不能不可持续,如果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对子孙后代负责,就是对这个国家的未来负责任。

  第二,环境保护关键是建立一个好的制度与体系

  环境保护的关键问题,并不是一个一个地做事,首先是要建立制度和体系。没有一个好的制度与体制,事百倍功不半,欲速不达。比如,牧场圈养问题,你辛苦劝说了多少年都没有见效,做样板,做示范工程,最后全失败了。但我们在牧场实现草原承包管理,一声不吭,把牧场保护的难题给解决了。原来我们的有些牧民养了几千只羊或者多少头牛、多少马,总之是各类牲畜,原来大家都放养,因为这块山不是你承包的,我只管我的发展,我不放养你放养,我就要吃亏,所以大家都放任牛马去把草地上刚刚生长出来嫩芽给吃了,牧场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也就给糟蹋完了。但是当承包制度建立起来后,他就要思考,我如何持续发展,这块地是我承包的,如果现在放手把羊放出去,把绿地的嫩草全破坏了,我就没有办法生存了,因此就开始圈养,自己管得很严格。再比如,在前10年当中,国家抓了很多封山育林的工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牧的工作,为解决百姓的生活和基本收入问题,国家出了资金,也给了政策。关键是政策。这些政策制度出台以后,生态破坏很快得到了抑制。因此,你会感觉一个科学的环境保护制度、一个好的体制比其它东西更管用,更有效。

  第三:能耗高污染大的产业转移要注重三个方面

  能耗高污染大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关停并转、节能减排,这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目前的重头戏。这几个产业上在节能减排当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这几个产业和行业抓好了,我们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从总的方面就会取得非常大的进展。我想从

城市规划体制上讲我的看法。国务院2005年有个25号文,讲城市规划体制改革。近几年我也参与了很多城市规划工作,我认为,各级政府国务院文件要做很多工作。

  一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对照国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要通过研究和调整,制定好当地城乡的一个合理的产业规划。这个产业规划,比方说现在的污染企业,污染行业,逐步实行转移方面有一个规划。,比方,到一些老工业城市,发现产业链把整个城市都包围了,到处都是浓烟滚滚,尘埃遍地,整个城市笼罩在灰尘之下,我们要研究这个产业如何转移。

  二是要拿出一些办法来解决污染产业与项目的退出与转移问题。比方说,有的产业在市中心,能不能通过退二进三的办法,叫做出城入乡的办法使它转移,减少在中心区的污染,逐步使污染的项目缓解,有的项目要逐步关停,但又不是一下子关停。在城市化进程过程中,我们要积极筹集和提供相应的转移资金,新产业发展资金,把这些资金和项目拿到工业企业分流的产能和分流的劳动力就业方面。

  三是在转移的过程中,投新退旧、改旧变新,让现有的产能,现有的职工逐步退出这个产业,通过培训,通过投资转岗,逐步转移到新的产业门类中去。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吸引投资,吸引绿色产业的发展,这样才能达到一个相应的目的。归根到底,就是要调整和制定一个非常合适的产业规划,用产业规划来落实环保与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第四个观点:新的增长理念应当是快乐的增长

  刚才叶教授讲了,增长是第一要好,第二才能快,好是前提。通过近几年的研究,我认为,我们大家要统一一个理念,我们所需要的经济增长是什么样的增长。

  我提出一个新的理念,我们需要的增长是“快乐的增长”,为什么这么讲?因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发展人,陶冶人,完善人,使人们的生活更幸福,更有效率,更舒适,总体说来是更快乐,这是核心问题。我们现在过多地强调了物质需求,但是对环境需求、生态需要,精神需求、文化需求方面有所淡化,实际上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比方说为了农田里的庄稼更好地产出,我们现在可能会用大量的激素来促进它生长,使它发展,但是当我们需要一种长久平衡的增长的的时候,我们宁愿让激素用得少一点,产量稍微低一点,但是它是绿色的,环保的,有这样的食品能够提供给大家,能够让我们更健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有的发展,比如像城市,象北京交通压力非常大,汽车的污染非常严重,能不能多花一点钱,能坐使用太阳能的汽车,节能的电力汽车这样的交通工具,我们宁愿在车票钱上多增加一点,交通成本上多增加一点,但是这个环境能够使我们大家很快乐。从这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在长久的发展和眼前的经济数量上的满足要寻求一个平衡,这个平衡就是需要一种“快乐的增长”,这个增长是大家开心的,合理的,可持续的,也是合乎持续增长原则的,这个增长让我们感觉很很幸福,这个增长不仅有利当代,而且也有利于子孙后代。

  第五:城市发展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不要期望什么产业都能上,有所不为才能更好地有所为

  全民重视持续发展,归结到城市方面,就是城市发展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我们研究世界其他国家的城市发展规划,比如说你研究巴黎,巴黎的大区规划,研究韩国的首都搬迁,已经有提案出来。研究美国华盛顿的发展,亚特兰大的城市发展。你看一个好的城市发展规划,首先定位有几个产业是发展方向,不合方向的产业就不要发展。因为产业都是需要占用资源的,没有比较优势,你那个产业是发展不好的,也是发展不起来的。这几个产业怎么发展,这个城市规模应该多大,这方土地上,容纳的人口是多少,要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这些都为我国的大中城市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比如你研究巴黎的规划,人家在一百多年前就定下来了,城市怎么发展,多大的空间,多大的容积率,比如绿化、森林有多大面积,一个城区与另一个城区之间有多大距离,它的周边绿化、河流,各个方面都要怎么样安排。我们现在很多城市都是在就近到处在圈地,不断向外蚕食扩大。这里,我们始终认为 一个城市只能选择你适宜发展的几个产业,而不要期望把很多产业都包容进来,那是不现实的。只要有产业我都想发展是错误的。北京50多年走过的路,现在证明一点,有许多产业放在北京是不适宜的,特别像首钢这样的钢铁产业,像水泥、建材的许多工厂放在北京是不合适的。再比如,将来的发展,能不能在北京稍微有一段距离的地方,为中关村科技园找一个能够整体发展的城市,它就是电子产业的,是软件产业的,能够跟现在的市区有一定距离,不要使城市总是连绵不断的发展。有一些中等城市则应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发展,因为它的城市规模现在还很有限。中小城市、卫星城市应该重点发展,大城市不要老是就地扩张。现在许多地方,我们到基层去谈到城市发展,他说我这个城市多少年以后有几百万人,再多少年以后是一千万人,光做加法,不讲减法,不讲平衡发展,带来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

  我们研究城市,归结为一点,一个城市一定有自己的特长,有自己的特点。甚至没有特点也是特点。每个城市并不会所有产业都能发展,它一定要适合发展自己有相对优势的项目。注意是相对优势。绝对优势很难有,但相对优势总是存在。城市的人文、城市的经济基础,城市的资源背景,城市的交通、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关系,一定有自己的个性。只对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你那个产业才能最终在市场上立得住脚,才能稳定发展。否则,你一定混不下去,亏损得支撑不下去。

  风景名胜区和其他有非常宝贵资源的地方,第一要选准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选准自己城市发展的方式。举个例,像江苏省在苏州近郊,有几个乡镇,现在也可说是城市了,像周庄和同里,那个城市在多少年前的时候,就是有一任乡镇的镇长、党委书记就很好地研究了经济发展规律,就请专家去,把它规划成旅游型的水乡风格的,古色古香的城镇,现在的发展得非常好。保护、建设与发展了很好的旅游资源,发展它的旅游经济,就受益一方,这个地方大家都可以用宝贵的旅游资源发展自己,城市发展有比较突出的特点。参照这些地方,旅游区与旅游型城市,打造城市特色,发展特色经济,其他的旅游名胜区特别是经济发展比较慢的地方,如何发展那块宝地,是要研究的。一方面来讲,要寻找跟本地适合的产业,第二,政府要加强对中西部特别是发展比较慢的地方的资金投入和项目引导,发展怎么样的产业,怎么样发展产业?第三,如何把沿海的产业移植到中西部地区,现在沿海地区产业在发展到升级换代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候,产业链条较低的部分能够逐步向西部转移,政府的税收方面有什么优惠政策,在其他方面有什么鼓励政策,让东部沿海产业能够比较好的转移到中西部去,让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能够得到发展,同时使宝贵的资源能够长久地保持下来,而且能够发展很好,利用很好。

  第六,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好的科技政策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面有一个科技支撑的问题,是说在技术进步方面的投入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么多年来国家对这方面特别强调,特别重视技术支撑问题。在这里,我要说几个问题,第一我们要增加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科技投入,政府在这个方面的资金应该不断地倾斜,加大它的资金投入量。第二,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我们看看以前很多年,很多科技发展的项目,它的投入和产出是非常不对等的,比方说很多大学,有些研究院所,拿着一个课题,拿着一个牌子,拿着国家的资金,完成一篇论文,放在档案柜里就结束了。以前我从事科技管理的时候 ,真切地了解,许许多多科技成果的研发人员对市场的状况了解不透,对市场的科技进步的具体情况不甚了了,但是凭着研究院所、凭着这个大学、甚至知名的教授博导的招牌,把相关部委的项目拿到手,但是整合上来的科研成果是没有实用价值的。对近几年的科技成果,我个人有个不完整的评价,85%以上的项目不能走向市场,方向不准,市场化不接轨。环保方面科技扶持资金投向,哪些项目要投资金,评审这个项目投资,专家委员会是不是事前要找好关系,把关系找好了,钱拿下来了,最后项目完成得一塌糊涂,就糊弄过去了,这种事情不行。第三个,科技项目与资金要面向全国的环保第一线,让基层的一线研发人员倾斜。对环保工作特别熟悉的工程技术人员,他报出的项目相对可靠可行得多。特别是当这些项目有了一定进展的时候,政府的相关部门,国家许多科技方面的投资资金,应该向他们倾斜,这样资金投到合适处,就是考虑这个项目能向社会成功转化,能产生多少产值,能产生多少税收,这些东西应该挂钩起来。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方面应该很好地结合起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