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赵春萍:2005年居民金融资产分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0日 10:57 《中国金融》
- 赵春萍 2005年居民金融资产状况 居民金融资产总量及其增长。根据金融资产存量核算资料初步测算,截至2005年底,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余额首次突破20万亿元大关,达到20.9万亿元,比2004年增加29157亿元,增长16.2%,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 14.2%。在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构成中,居民存款为150425亿元,人均持有量为11504元;手持现金持有量为20377亿元,人均持有量为1558元;居民证券持有量为18019亿元,人均持有量为1378元,居民保险准备金持有量为18315亿元,人均持有量为1401元;居民其他金融资产持有量为1858亿元,人均持有量为144元。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增长较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成果(见表1)。 居民金融资产的构成分析。截至2005年底,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总量为208994亿元。在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构成中,居民存款持有量为150425亿元,占比为72%,比2004 年下降0.4个百分点;居民手持现金持有量为20377亿元,占比为9.8%,比2004年下降0.5个百分点;居民证券持有量为18019亿元,占比为8.6%,比2004年下降1.1个百分点;居民保险准备金持有量为18315亿元,占比为8.8%,比2004年上升0.9个百分点;居民其他金融资产持有量为1858亿元,占比为0.9%,比2004年上升0.5个百分点(见表2)。 居民金融资产的城乡分布。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城市,由于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中,储蓄存款占比最高,2005年居民储蓄存款在金融资产中占比达到72%,因此可以通过重点分析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结构来研究我国城乡居民金融资产的状况。截至2005年底,占全国总人口43%的城镇居民拥有82.3%的储蓄存款,这一比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这一结果的出现是城市居民货币收入一直高于农村居民收入的集中体现,也与近些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上升有关。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占比的发展变化看:1978年人民币城镇储蓄余额为154.9亿元,而农户人民币储蓄余额为55.7亿元,前者是后者的2.78倍;1990年人民币城镇储蓄余额为5278亿元,而农户人民币储蓄余额为1842 亿元,前者是后者的2.87倍;2005年人民币城镇储蓄余额为116445亿元,而农户人民币储蓄余额为24606亿元,前者是后者的4.73倍。 居民金融资产的地区分布。为反映2005年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地区分布状况,我们选择占全国居民金融资产72%的居民储蓄存款加以分析。截至2005年末,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4万亿元,增长18%。东部地区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占全国比重最高,为66%,东北部最低,为10%。东部、西部地区的储蓄增长较快,高于全国增速,中部稍低于全国增速,东北部最低。从人均储蓄额看,2005年,我国东部地区人均储蓄额(本外币)达17436元,东北地区为13671元,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分别为7519元和6949元。这也基本反映了我国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即东部地区较发达,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次之的发展现状(见表3)。 引起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居民收入增加对居民存款的带动。2005年,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3868亿元,比2004年增长 10.4%。经济增长越快,相应地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也就越快。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 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比2004年增长10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比2004年增长319元。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极大地带动了我国居民存款的增长。2005年我国本外币居民存款余额达到148273亿元,比2004年底增加 20430亿元,增长16.0%。在2005年居民金融资产存量中,居民存款占71.8%,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大幅增长对居民存款的带动是居民金融资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保险市场发展的影响。从保险市场发展情况看,2005年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 4931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人身险累计收入3700亿元,同比增长 14.6%,增速比上年同期高7.4个百分点。保险业累计赔款、给付1137亿元,同比增长13.2%。2005年11月末,保险业资产总额达1.51万亿元,同比增长 27.5%,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及人们保险意识的增强带动居民在保险市场金融资产持有量的增加。截至2005 年底,居民在保险市场上的金融资产持有量达到18315亿元,比2004年增加4202亿元,增长29.8%。保险准备金占居民金融资产的比重为8.8%,比2004年上升1个百分点。 证券市场的影响。我国居民在证券市场持有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居民购买的国债、居民在股票市场的投资等。2005年我国国债发行额为7042亿元,比2004年增加112 亿元,增长1.64%;股票发行筹资额为1884亿元,比上年增加380亿元,增长25.3%。截至2005年底,居民在证券市场上的金融资产存量为18019亿元,比2004年增加449 亿元,增长 2.6%。证券市场的发展也为居民金融资产的增加提供了基础。 其他因素。近几年,居民较多地选择金融资产投资也与未来不确定因素增多有关,随着各项改革深化,居民在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支出将会大幅度增加,而且职工面临下岗、失业的可能性也在逐步增大,这些预期使居民更多地选择了金融资产投资。 如何看待当前收入分配对居民金融资产的影响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居民金融资产增长的主要因素。居民金融资产是个存量的概念,它的形成是历年居民金融资产增量的累加。从大的方面分析,影响居民金融资产增减量的因素有三个: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和居民固定资产投资。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首先用于消费和投资,剩余的资金用于金融资产的投资。这三个因素对居民金融资产的影响方式不同。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居民金融资产是正相关关系,居民消费和居民固定资产投资是居民的支出项,与居民金融资产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负相关关系。居民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在不同的阶段有其不同的特征。通常在经济迅速上升阶段,投资增长较快,消费相对慢些,增幅低于经济增长,而当经济进入平稳或回落阶段后,消费的增长要快于经济的增长(见表4)。从1992年以来的统计数据来看,1992年至2005年间,我国居民消费年均增13.2%,低于期间GDP年均增长(14.6%)1.4个百分点;居民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快于同期GDP增幅4.4个百分点;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为13.5%,低于同期GDP(现价)增幅1.1 个百分点。而1996年至2005年间,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年均增长15%。由此看来,近十年来,我国居民消费低于经济增长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增长,是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但居民消费增速减慢加速了金融资产的增长,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的放缓又抑制了居民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 国民可支配收入向政府和企业部门倾斜,对居民部门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也会产生影响。从资金流量核算结果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现象,政府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2年的19%上升到2005年的23.2%,上升了4.2个百分点;企业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波动中上升,由1992年的13.3%上升到2005年的18.3%,上升了5个百分点,特别是近两年企业部门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的份额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由1992年的67.7%下降到2005年的58.5%,下降了9.2个百分点。这是近几年我国GDP保持 10%左右高增长,但普通居民感觉生活变化不大的关键原因之一,也是我国消费率不断大幅下降、投资率持续攀升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下降,必然影响到居民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 收入差距扩大加速居民金融资产聚集少数人群手中,提高了居民的投资能力。 收入差距扩大所带来的金融资产向少数人群积聚的分布格局,加速了居民金融资产规模的扩大,为居民投资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成为改变以政府投资为主的传统投资模式的重要驱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得到迅速增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收入户金融资产数量的迅速增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规模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客观尺度,就此而言,收入差距的扩大对居民金融资产规模的扩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为非公有制经济及非规范部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收入差距扩大造成的金融资产在一部分人群手中的积聚,客观上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拓宽社会就业渠道,增加经济活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民间投资比重的迅速提高,说明部分居民个人在前一时期已基本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私有经济开始走向发展壮大。这也表明,收入差距扩大推动和加速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 居民收入地区差距扩大,加大了居民金融资产地区间差异。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必然带来居民金融资产的巨大差距,影响居民金融资产的有效配置。2005年西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东部地区的比例由2004年的69.7%下降到2005年的66.7%,而2005年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东部地区的比例由2004年的48%下降到44.2%。西部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西部的居民金融资产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居民金融资产。东部有大量的居民金融资产、有利的地理环境及发达的经济,极为有利于吸引外资。因此,造成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速度差距越来越大,这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均衡发展,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政策建议 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保证居民金融资产的稳定增长。居民208994亿元的金融资产是一个相当可观的量,它相当于全国非金融企业金融资产总量的 53.2%,是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的2.36倍,是居民消费的2.95倍。居民金融资产也是金融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在2005年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中,居民金融资产占金融机构总资金来源的60%。2005年,我国国民储蓄率为48.5%,在我国国内储蓄中,38.8%的资金来自居民金融资产,而住户部门储蓄的84.7%左右又用于金融投资,形成居民金融资产,这部分资金或通过金融机构贷给企业,或以直接融资形式提供给有关部门作为生产建设资金。可以说,没有居民金融资产的大量增加,就没有我国的高储蓄率,也就难以形成较高的投资率来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因此只有居民金融资产保持稳定增长,才能使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保障。保证居民金融资产稳定增长的基础是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在收入分配政策上要保证收入分配向居民部门倾斜。 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解决居民金融资产在城乡居民之间、地区之间及不同阶层之间差距过大的问题。要通过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来缩小居民金融资产之间的分布差距。因为从长期看,居民收入是居民金融资产积累的基本来源,收入差距的扩大也是金融资产差距扩大的基本原因,解决居民金融资产不平衡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解决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一是要扩大城镇和农村就业渠道,提高居民收入。目前的城镇低收入群体中,下岗失业人员占有相当的比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特别是扩大农民就业渠道,是解决收入分配不合理的重要举措。只有实现了就业,才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二是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在收入分配中更加注重合理公平。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为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就要求必须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通过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来解决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问题。要使中等收入群体实现扩容,使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切实提高,使过高的收入得到合理调节,非法收入得以取缔。在做大“蛋糕”、做好“蛋糕”的同时要强调分好“蛋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缩小居民金融资产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居民内部之间的差距。 建立完善的居民金融资产的统计,为宏观决策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金融资产来源越来越复杂,居民金融资产总量的全面统计,居民有价证券持有量的估价等问题变得愈益复杂。为此,要特别重视居民金融资产统计,建立居民金融资产监测体系,为社会提供更全面、准确、及时的居民金融资产总量、结构信息,为宏观决策服务。-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