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梅新育:港股交易调查折射内地资本暗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30日 20:59 中国经营报
梅新育专栏 香港交易所《现货市场交易研究调查2005/06》报告于3月19日发布了。这项系列调查报告从1991年开始每年发布,调查内容为香港股市各类投资者的交易量,调查覆盖时间跨度为上年10月1日至当年9月末。虽然其结果仍然存在一定误差,但就总体而言,这项调查的结果仍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香港股市上各类投资者的存在规模与活跃程度。由于一向比较关注中国跨境资本流动问题,笔者对这项系列调查中关于中国内地投资者的数据颇有兴趣。 海外市场中的资本潜流 众所周知,中国长期对资本项目实行严格管制,直到近年才批准少数QDII投资海外金融市场,2006年5月2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首次公布了2004、2005两年的《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其中“资产”项下的“股本证券”指标,2004、2005两年的数据均为零。 然而实际上,至少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就开始出现了大量游离于政府监测之外的变相资本流动,我国企业和居民实际对外投资额(包括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远远超过官方统计数据,9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提速。早在1995年5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将中国列为1995年世界第八大对外投资国,也是发展中国家中的最大对外投资者。 由于近水楼台,以及香港作为内地企业海外上市第一目的地而聚集了大批内地上市公司,内地居民投资H股风气相当盛行,在内地东部大城市、特别是广东民间高收入阶层中尤其蔚然成风。 此次,内地居民对外投资的增长在香港交易所《现货市场交易研究调查》系列报告的统计数据中也得到了体现,在这项系列调查报告中,在1995/1996年度之前,由于规模微不足道,内地投资者的交易量尚未单独分类统计;在1996年的数据中,内地投资者首次单独分类统计,其交易量仅仅占当年香港股市外部投资者代理交易量的0.6%。此后,这项比例虽然有所起伏,但总体上趋向提高:1997/1998年度为2.35%,2005/2006年度则为5.44%。 上述统计数据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基本一致。我们注意到,1998/1999年度内地投资者在香港交易所交易量中所占比例一度下降,是因为当时金融危机席卷东亚,香港成为西方投机资本攻击的重点战场,内地投资者不敢涉足。2000/2001年度上述比例几乎翻番,背景是2001年2月B股市场对内地居民开放,刺激流向香港证券市场的内地资金激增。当年“五一”期间,内地许多城市居民以旅游为名组织了“赴港炒股团”。流入香港股市的内地资金规模之大,不仅提高了H股行情与A股走势的相关性,甚至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香港股市恒生指数的走势。2002年春节前的2月7日,恒生指数跌到10393点的低谷,且继续下调的概率高达80%,但由于巨额内地游资在春节沪、深股市休市期间南下香港,恒生指数竟然摆脱了当时美国股市阴晴难定形势的不利影响而大幅上升。 香港股市如此,在国外市场,中国内地居民参与的规模也不算小,中国内地居民大手笔投资纽约、纳斯达克等股市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前两年,在美国上市的几只中国概念股炙手可热,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因于中国内地居民的参与,步步高公司老板段永平据说就是在美国炒股大赚了一把。而据美国财政部统计,截至2004年6月30日,中国内地持有美国股本证券高达30亿美元。 期待“零”的突破 规模可观的资本暗流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大量居民海外资产没有纳入国际投资头寸统计,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无疑是不利的。当然,由于是首次编制《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统计部门在搜集数据等方面必然会遇到许多以前不曾遇到的困难,有些困难也无法仅仅依靠中国政府自身解决。毕竟,要获取比较准确的中国内地居民海外资产数据,就需要得到其他国家/地区政府和海外交易所等机构的协助、配合;而由于利益和其他动机,也由于一些实际的困难,其他国家/地区政府和海外交易所等机构可能并不乐意在这方面向我国国际收支统计部门提供协助。因此,2004、2005年《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中“资产”项下的“股本证券”指标为零,实属事出有因。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期望中国政府能够尽快克服困难,与其他有关国家/地区政府和海外交易所等机构达成一致,取得更加准确的中国居民海外资产统计数据,不希望今年5月前后将要发布的2006年《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上上述指标仍然是零。 作者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