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务院发展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致闭幕辞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 19:34 新浪财经
国务院发展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致闭幕辞 主持人: 谢谢各位的配合,现在进入本次《财经》年会的最后一项议程,由吴敬琏先生做闭幕致辞。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中心研究员): 谢谢。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年会,政界的、产业界的、学界的和传媒界的许多精英共聚一堂,对2007年的预测和战略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我想会议的参加者都能够从这种开诚布公的讨论中得到启发,取得丰富的成果。在我的闭幕致辞里面,我想还是继续昨天的第一个会议所讨论的问题,就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势进行一些讨论,算是我个人参加这次会议的小结,讲五点意见: 第一,中国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推动下,取得了28年的强劲增长。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成就,但是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和国外环境的变化,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新的矛盾。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将要取决于我们对这些矛盾的应对,战略是不是正确?战略的实施是不是得力?是不是落实?能不能够取得成效? 第二,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矛盾,概括起来说就是内外两个方面的经济失衡,所谓内部失衡集中的表现,在我看来就是投资跟消费之间的失衡。这些年来中国的投资率不断地攀升,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大致上已经占到GDP的接近50%,这样是大大地高于多数国家占20%左右的水平。即使东亚有一些国家在战后时期,用投资支撑高速增长的时期,投资率是偏高的,但也没有达到我们这样高的程度。譬如说日本,日本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高速增长的高峰、最高点,投资率,所谓他们的设备投资、固定资产的投资率也只到了GDP的34%,我们现在已经接近50%了。而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已经下降到35%左右。这个几乎是一般国家的一半的水平。这样当然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譬如说因为最终收入增长不快,所以最终消费疲软,企业的销售发生困难,企业的利润下降。 而另一方面,对于居民来说,居民的主体,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提高部分缓慢,另外造成收入差距的扩大。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它最终会出现通货紧缩,由于产能不断地高速扩张,而最终需求又不足,所以任其发展会造成通货紧缩和产业的萎缩。所谓外部的失衡,集中表现为由于地域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形成的高额出口顺差和高额的外汇收支盈余的积累,由此造成了我们对外经济的溢利下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增加,我们和国际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内外两个失衡交织的结果集中表现为中国宏观经济上货币的过度供应流动性泛滥。 前面一节讨论里面我们已经听到银行界、金融界的朋友们讲到了流动性泛滥对于金融系统所造成的许多问题,而它的继续发展,还会使得宏观经济中出现经济过热或者通货膨胀,一般物价的上升,或者是资产泡沫的形成。而这些状况都会使得我们整个金融系统变得比较脆弱,当外部环境发生突然的改变的时候,就存在很大的系统性风险。 第三,针对内外两方面的失衡,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譬如说加强宏观调控,抑制经济过热,采取行政措施抑制房价上升,采取多种方法鼓励居民消费,编制社会安全网,改善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来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稳步的进行外汇制度的改革,缓解和释放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措施是必要的,其中有一部分已经见到了某些效果,但是我们要使得这些措施能够真正的见效,来解决内外两个失衡的问题,而又避免了采取不正确的措施,譬如过份运用行政的微观干预手段,来解决这种问题所造成的负面的效应。我们需要研究为什么会出现内外两个失衡,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要标本兼治,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既能解决问题,又不至于对我们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造成负面的影响。 就我看来,出现这两个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增长模式。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以来,中国就采取了西方国家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也就是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阶段所采用的增长方式,当然它是经过苏联拐了个弯被我们接收下来。这种增长模式的特点,简单的说是由投资驱动,这种投资增长的模式一定会导致一系列的经济上和社会上的消极后果。在19实际对于这种增长模式已经作过很多研究和分析,其中在我看来,分析的最为深刻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使人信服的证明,采用这样一种增长的方式,一定会造成资本总量中物质资本的比重不断地提高,而支付工时成本的资本比重,马克思把它叫做可变资本的比重,不断地下降。它的结果一定是劳动者,就是居民主体的消费水平不能得到提高。 在二十世纪,应该说有好几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对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早期经济增长模式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进行深刻的分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索罗的指引,索罗严密地证明了投资驱动的增长一定会导致投资效率在下降,如果要保持一定的增长率,那投资率就得不断地提升。一个健康的增长是不能够有投资驱动的,必须要由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来驱动,而事实上,从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后,就是从19世纪后期以后,先行的工业化国家的增长模式已经转向了现代经济增长,许多经济学家用了经验的数据证明了确实在19世纪后期全面的实现了这样的转化,所以这些先行的工业化国家才能够保持19世纪后期以来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增长。 我们现在继续把持一个先行工业化国家早期增长的模式,就必然会出现刚才我们讲到的内部经济的失衡。但是东亚国家,发展的很成功的国家,比如日本、韩国,还是我们的台湾地区,它也是多少的用了政府鼓励,甚至政府主导的大量投资来实现了高速度的增长。但是并没有很快的出现问题,出现我们现在说的最终需求不足的问题。为什么?这是因为从日本开始,有一个新的,在发展上有一个补充的政策来弥补早期增长方式一定会出现的问题,这个从日本开始的新的举措就叫做“出口导向政策”。所谓出口导向政策,就是用适度的关税、非关税壁垒来保护国内市场,同时采取低汇率的政策来促进出口,约束进口。运用这个政策就可以用出口的需求来弥补内需的不足,推迟这种矛盾发生的时间。 应该说,采取这种政策都很成功,但是这种政策也不是能够长期使用的。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采用这样一个方法来缓解了投资驱动的高速增长所带来的问题,保持了十年、二十年的高速度增长,应该说出口导向政策是所谓东亚奇迹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可是出口导向政策不是能够无限期的使用的,当经济情况发生变化以后,就需要对它进行调整。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进行调整的话,它也会带来很严重的问题。我们现在看一看日本经济发展的文献,或者台湾经济发展的文献,我们都可以看到,近年来他们出现的经济波动,甚至相当长时期的停滞,它的基本的原因就是没有能够对这种政策进行调整,这方面的文献很多。这个调整的方向,根据这些文献看就是市场化,或者是没有进行调整,或者调整的不及时,都会造成很大的问题。因为出口导向政策执行的成功,它就会出现一个好的现象,这个好的现象就是国际收支的顺差大量的积累,外汇盈余的大量积累,外汇盈余的大量积累就会造成升值的压力提高。但是为了要保持出口导向政策对于出口会不会因为汇率形成机制的自由化造成影响?就不敢进行或者不愿意进行市场化的调整。有什么办法吗?就是中央银行入世干预,收购外汇,稳住本币的汇率。中央银行就需要用大量的中央银行货币去收购美元,即使你用了一些办法进行对冲,往往不能够避免货币的过量供应和流动性的泛滥。 日本在90年和台湾在90年代中期出现的问题都可以从这里找到原因。现在有些人说日本90年出现的一直到今年才开始复苏的经济波动是源于85年的广场协议和86年的日元升值。其实日本的经济学家和经济界人士的总结,认为这种问题的根子是种于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对于台湾出现这个问题,在今年的人民大会堂的两岸论坛上,台湾经济学家“孙正”有一个讲演,讲得非常清楚,我就不做重复了。 我们现在的状况似乎跟他们当年采取出口导向的国家和地区遇到的情况很有类似之处。譬如说我们现在出口的需求和投资需求对我们GDP的比例是多高呢?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我们GDP的80%都是靠投资的需求和出口的需求拉动的。我们的流动性过剩,有很多分析的文章,以刚才结束的议题来说,有一位银行家告诉我们,现在我们银行的存差是十万个亿,银行资产和银行负债的比例达到了这样高的程度,可能也是非常少见的,造成了我们金融体系的效率降低和它的脆弱性,必须引起我们的严重警惕。 第四,这样看来,我们要解决我们面对的内外两方面的失衡矛盾,归根到底,最根本性的措施就是要转变增长方式。现在问题是转变增长方式对于我们来说,社会上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了,60年代后期,当苏联领导提出要转变增长方式的时候,我们一些留苏的经济学家就把这个想法引入到中国,曾经有过一轮讨论,当然那个讨论是不深刻的。可是到了1995年的时候,中国领导清楚的感觉到这个问题,所以在第九个五年计划里面,就明确地规定要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可是这个没有实现,以至于过了十年以后,在“十一五”规划里面,再次提出要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而且把它看作“十一五”规划经济工作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我们现在要研究为什么我们认识到了它,而且提出要转变,但没有能够转变呢?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妨碍这个转变的制度性障碍没有消除。我在过去两年讨论中国增长模式的抉择的一些论著里面,讲到了所谓制度性障碍,一方面是旧的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的遗产,另一方面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制度的形成存在许多缺陷,当时有四条:一,各级政府仍然掌握着像信贷、土地这样一些重要资源的配置权利,党中央提出的妨碍了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把产值的增长看成是各级政府政绩的主要标志。三,我们的财税体制,从收入方面说,各级政府的主要收入是跟物质产品的增长直接挂钩的,从支出方面说,就是政府提供最重要的公共产品的责任过度的下移到县和县以下政府,这样就使得各级政府官员都必须要致力于产值的高增长,否则就会发生财政上的亏损。四,对于许多重要的生产要素,仍然是由行政定价的,而且主管要素定价的政府机构采取的是一种低价的政策,这就造成了要素价格的扭曲,它会刺激高耗费、高污染、高投入、高资本密集度产品的生产。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办法呢?根本的一条就是推进改革,像今年以来胡总书记告诉我们的,要坚定不移地、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使得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这个大致上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使得我们的市场制度能够建立起来,我们这次会议上,就方方面面怎么能够把我们的市场经济的改革推向前进,把一个好的市场制度建立起来做了讨论。比如说国企的改革,平整市场,建设一个能够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特别是发展我们的金融市场,做了很多的讨论。另外一个方面,一个好的市场,要能够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它的基础性作用,光是靠市场本身还是不行的,需要其他制度的配合。其他制度的配合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就是政府要改革,政府要做它应该做的事情,它应该不去做它不应该做的事情,政府应该放弃它不应该做的事情,这个讨论的比较多。政府应该做他要做的事情讨论的不是太多。最重要的一条,建立一个好的法制环境,包括政府的行政监管,要有利于市场在规则的基础上发挥它的作用。当然,政府还要做一些别的事情,譬如说要建立一个社会安全网,要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譬如说要提供一个好的教育系统,要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等等。只有建立起一个法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我们增长方式才能够真正的实现转变。现在我们在“十一五”计划里面已经规定了要做一些具体的工作来实现这个转变。 我们今后,比如2007年会是什么样,或者说今后更长一个时期我们的经济的发展会怎么样的,就取决于我们这些工作做得怎么样。从对2007年的展望,简单的说是一个谨慎的乐观。为什么是乐观?因为对于问题上上下下已经认识到了,而且中国领导提出了正确的方向,正确的方针,为什么又说谨慎的呢?因为这些方针是不是能够在执行上落实,这个现在还不能下结论。 总之,我们要共同的努力工作,如果我们大家配合的好,工作的好,这个乐观的估计就一定能够实现。 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吴敬琏先生,本届《财经》年会到此结束,谢谢这两天的发言人,谢谢各位嘉宾,谢谢各位来宾,谢谢支持本次《财经》年会的各位赞助者,明年再会。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