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修正菲利普斯曲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 09:17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袁蓉君

  菲尔普斯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引入了预期概念,并提出通胀不仅取决于失业水平,而且取决于企业和家庭对价格与工资上涨速度的预期。这种预期理论对包括中央银行家在内的政策决策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就业与增长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现年73岁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菲尔普斯荣获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理由是其在通胀预期与失业的相互影响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是自1999年以来第一位单独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10日接受记者采访的中国社科院和中国银行专家表示,除了率先在宏观经济学研究中引入微观分析外,菲尔普斯的预期理论对包括中央银行家在内的政策决策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世纪60年代,菲尔普斯的工作修正了早期的就业理论——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该曲线显示,失业与通胀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关系,即失业率下降,工资增长加快。在上世纪60年代的政治家们由此认为,他们可以从曲线上选择一个可接受的失业与通胀水平。如果出现偏差,他们可以通过调整税收、公共支出或利率等方式对经济进行微调。而菲尔普斯则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引入了预期概念。他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通胀不仅取决于失业水平,而且取决于企业和家庭对价格与工资上涨速度的预期。他的理论导致美联储和其他中央银行对通胀保持着越来越高的警惕性。

  菲尔普斯在获奖当天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表示,他的理论肯定改变了对通胀和失业的思考,对于有关各种政府政策的利益和成本的观点具有重大的影响。他说,现在不宜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当他开始创立上述理论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收效很好。最近,菲尔普斯一直在关注美联储的政策决策者是否能够制定一个特定的通胀目标水平,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他曾表示过对通胀目标制的好感。

  上世纪70年代成为第二位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保罗·萨缪尔森教授表示,菲尔普斯的工作帮助塑造了目前这一代中央银行家的思想。“我们今天都知道,正是因为菲尔普斯的工作,人们才不会仅仅通过提高工资来把失业率降低到一个极端的限度,因为这会弄巧成拙”。

  其实,去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两位学者也是因为在预期理论方面有很大创见才获奖的。实际上,若从技术上或思想上的创新来说,菲尔普斯在时间上要早于这两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博士告诉记者,其实在2003年就有人预测菲尔普斯会获奖。这主要是因为他把微观主体的行为引入到宏观经济学研究中,使宏观经济学研究相对来说越来越贴近现实,更具有可操作性。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方向,后来有很多人沿着这个方向研究出了很多新的东西。他认为,菲尔普斯的贡献与199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卢卡斯差不多,主要是在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的研究方面。菲尔普斯的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导致以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路径发生了变化,现在微观分析已经广泛应用在宏观研究中了。因为微观预期可以影响到宏观行为,政策主体必须重视人们的预期。

  “过去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与微观经济学是分开的,缺乏一个微观基础,宏观经济学在研究一个现象时并没有说明人们为什么在总体上会表现出这种行为。而菲尔普斯和卢卡斯进行研究的意义在于:开始在宏观经济学中引入微观分析,为宏观经济学奠定了微观基础”,曾刚如是说。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员方明博士告诉记者,菲尔普斯此次获奖不外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他对历史数据的研究有一个经验性的总结;其次,经过研究之后他得出的结论是通胀与失业并不是完全的反向关系,并对此进行了合理的解释。方明认为,在宏观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菲尔普斯的理论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就一直很注重通胀预期的作用。

  在谈到菲尔普斯的预期理论对中国政策决策的影响时,方明表示,人是动态、有思维的,其经济行为对环境会有所反映,这种反映可以归纳为预期。当对中国这样市场化发展程度比较低的发展中经济体来说,预期的作用不可小视。注重预期对中国的政策决策者很有意义,比如针对

房价会上涨的预期,我们该采取什么宏观经济政策等等。当然,预期的作用也是在特定范围内的。

  而曾刚则表示,预期理论影响深远,把微观主体的预期对宏观经济运行可能产生的影响带到了宏观经济学研究中,这对政策制定者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