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茅于轼:大学扩招带来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0日 09:54 《新青年·权衡》杂志

  现代社会中大学教育渐渐地成为一个公民的基础要求。并不是只有某些职业才需要大学毕业生,而是所有的职业都由大学毕业生承担

  □ 茅于轼 著名经济学家

  我国大学扩招七年以来,大学在校人数,大学毕业生都大幅度增加。1998年,扩招前一年,大学招生107万。1999年,扩招的头一年就多招了50万。去年招生已达到500多万。从1998年到2005年的七年里招生人数增加了四倍,年均增加22%,大大超过人口、经济、基础教育等的增长速度。大学生人数增加本来应该是好事。但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毕业生的工资下降,引起对扩招的怀疑。对此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质量降低及就业难

  首先,我们假定其他条件统统不变,光是扩大招生,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是经济学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在数学中就是偏微分分析法。

  所谓其他条件,包括中学的教育质量和大学的师资力量这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如果中学的教育质量不变,那么扩招就是把原来录取不上的学生录取了。比如原来录取的

分数线是550分,现在降低到500分。这样势必造成部分大学入学学生的质量下降。反过来看也一样,解放前中专生的质量特别高,甚至高于现在的大学生,其原因也是因为招生的人数少,百里挑一,因而质量高。现在大家埋怨大学生质量下降,这肯定和扩招有关。特别是如果中学教育力量的改进跟不上扩招的速度时。

  其次要谈到大学教育的力量。如果师资力量不变,扩招的结果就是大学容纳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老师的人数明显不足,导致教学质量降低。扩招相对比较容易,而扩大大学教育的师资力量却远非易事。培养一位大学老师不是一两年能够做到的。少说也得五六年。扩招以前大学的师资力量基本和招生人数是匹配的。现在忽然增加了许多学生,马上显得师资不够。所以扩招以后各大学偏普感觉师资严重不足,纷纷设法进人,形成大学师资的激烈竞争。

  再就是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如果也不变,那么大学毕业生肯定会发生就业难的问题。市场没有那么多的需求,而毕业生却增加了,多余的毕业生往哪儿去?这几年发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看来和扩招有关。

  所以说,如果其他条件都不变,扩招的结果只能是大学生质量的降低和毕业生就业难。但是事实上大学扩招已经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从中学到大学都因为扩招而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是因为大学扩招而引起的。没有大学扩招这些变化都未必会发生。

  对中学教育的影响

  大学扩招对中学的影响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其实这个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为扩招,中学毕业后考进大学的机会增加了,大家上高中的积极性大大地加强。所以大学扩招带来了中学的扩招。大学扩招的前十年,1988年到1998年,高中的在校生只从746万增加到938万,十年中增加了192万人,平均年增率只有2.3%。而高中毕业的人数十年中只从251万增加到252万,只增加了一万人,几乎没有增加。这和同期的经济发展完全脱节,是我国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倒霉的奇迹。

  在这段时间内,高中在校人数增长超过毕业人数增长也说明了辍学的比例很高。然而扩招后从1988年到2004年的六年中高中在校人数和毕业人数都迅速增长。在校人数从938万增加到2220万,年增率为15%。高中毕业人数从252万增加到547万,年增率为14%。毕业人数的增长接近在校人数的增长也说明高中辍学比例的降低。

  在扩招前的1998年高中毕业生中能够上大学的只有43%,而扩招后到2004年高中毕业生中能够进大学的达到82%,几乎翻了一番。正是这个比例的提高,促使中学教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现在民办高中的蓬勃发展,学生家长愿意出钱让孩子上高中,肯定和大学扩招有密切关系。国家没有足够的经费办普通高中,而高中能够有这么大的发展,全靠家长们受了孩子进大学可能性增加的刺激,因而愿意出钱而得到经费上的支持。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的经费从1998年的48亿增加到2003年的260亿,五年内增加了4.4倍,年增率达40%。

  大学扩招甚至还间接影响到初中教育。初中毕业生的年增率从1988年到1998年十年内的3.1% 增加到1999年到2004年五年内的5.4%。初中教育本来是义务教育,毕业生的增加应该只和人口的增加有关。但是事实上大学扩招以后初中毕业生的年增率5.4%,超过同期的初中学龄人口增加率2.6%整整一倍多。扩招也增加了初中升高中的机会。扩招前的1998年,每4.4个初中毕业生中有一人可升高中。扩招后的2004年,每2.5个初中毕业生中就有一人可以升入高中。

  大学教师质量有升有降

  我们再来看看大学扩招对大学本身的影响。首先高校的数目从1998年的1022所增加到2004年的1731所,增加了709所。建国以来50多年高校一共才一千零几所,而扩招后的六七年就增加了700多所。这个成绩如果没有大学扩招是不可能的。再看大学专职教师的人数,扩招前的1998年是40.7万,到2004年达到了85.8万,增加了45.1万。六年的增加数超过了过去50多年的累计数。

  教师的质量总体上不好作判断。一方面难免有因为缺教师而快速提拔助教当副教授,副教授当正教授,造成质量下降的因素,但另一方面也因为对教师的巨大需求,教授的待遇快速提高,吸引了为数众多的人才进入高校,从而提高了教师的质量。现在比较好的教授的年薪都能够达到10万元,年薪到50万的也不是没有。中国大学教授的待遇以购买力来评价,已经不低于发达国家。所以这几年有大量的国外学成归国的博士回国从教。

  上面所说的质量下降和质量提高两方面的事实都存在。但细分起来,地处西部贫困地区的老师待遇提高很有限,造成平均质量下降。而东部沿海地区则教师质量确实明显提高了。总体而言,大学老师的增加1.1倍,赶不上招生人数的增加4.1倍。从这个指标来看,大学教育质量很可能是降低的。

  大学扩招的另外一个结果是研究生的快速发展。扩招前的199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是7.2万人,而扩招后的2004年增加到32.6万人,六年里增加了3.5倍。研究生的扩招和大学扩招类似,也有师资不足和招生质量下降的现象。但是扩大了的研究生队伍也促使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肯定是利大于弊的。

  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最后来看就业。扩招以前大学毕业生基本都能够找到工作,也没有强烈的供给不足的呼声。可以认为大体上供求平衡。扩招后的这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普遍问题。可是另一方面许多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高级别人员的工资在迅速上升。所以有理由说不是供给过度,而是所学与社会需求脱节。

  这里关系到大学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专业设置滞后,教材陈腐,老师的知识更新太慢。尤其在社会科学方面更为严重。大学教育也是应试教育,学生只会解题,不会发现问题。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不善于人际交往,这是大学毕业生不能适应工作的结症所在。

  我们对大学生需求的看法也应该改变。如果认为大学生只是为了满足同样质量的生产的需要,大学生的需求应该正比于经济增长。扩招以来的七年,GDP增长了一倍,大学生也应该增长一倍。但是社会生产产品的质量在提高,要求的技术在上升,所以对大学生的需求超过GDP的增长。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大学教育渐渐地成为一个公民的基础要求。并不是只有某些职业才需要大学毕业生,而是所有的职业都由大学毕业生承担。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永远不会过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