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世界中国学 房屋成本 全球贫富差距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 04:14 第一财经日报
中华文明的复兴要做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 房屋成本不在于该不该公开,而在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到底站在什么立场上 全球化的进展可以加以改变 郭继丰 关于世界中国学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于9月21日在上海开幕,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位中国研究专家和300余位中国学者出席开幕式。如何认识世界中国学?对中国的意义是什么? 郑必坚:中国崛起旨在建立和谐社会、推进和谐世界。中央党校前常务副校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在论坛上发表《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中华文明的复兴》的演讲,认为中国崛起旨在建立和谐社会、推进和谐世界。郑必坚认为:中国的最大梦想就是能强大起来,以解决13亿至15亿人口所面对的种种问题,不过这强国或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是引向中华文明的复兴,而不是要向世界称霸;这种文明复兴是通过文明理念和文明手段去实现,意味着不大量消耗人类的资源和能源,也要教育年轻人在国家逐步强大起来时,心态不要膨胀。中华文明的复兴要做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而这些新文明的载体,正是中国崛起走的路,旨在建立和谐社会、推进和谐世界;中国和平崛起所做的只是基于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梦”,不是人均消费25桶石油的“美国梦”,不是近代以来曾经有6000多万人向海外移民、到处建立殖民地来实现自身发展的“欧洲梦”。 黄仁伟:中国学不等同于汉学。上海社科院副院长、世界中国学论坛组委会秘书长黄仁伟研究员,在接受《文汇报》(9月21日)采访时表示:中国学和汉学是两个相近却又不等同的概念,汉学在历史上是西方的,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的高深学府里,有很好的汉学研究宝库;但是,汉学不研究现状,而且不能覆盖中国文化的很多领域,如藏学、西夏学、敦煌学等,以及中国疆域范围内的少数民族文化,都不能包括在“汉学”范围内。因此,要研究整体的中国,必须回到中国,要从中国本身来研究。可以说是“中国重新认识自己、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中国重新认识自己,可以从中国开始出现“国学热”得到证明。国学研究在20世纪初就出现衰落,后来几乎中断。现在出现“国学热”,其意义不能低估。这是中华文明的新起点,也是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全世界出现中国文化热、中国语言热、中国孔学热,其发展速度非常之快,世界也在重新认识中国。 房屋成本 针对代表提出公开房屋成本价的意见,广东省建设厅表示:这种做法容易造成对企业商业秘密的侵犯和对公平竞争环境的影响。这一说法,使得公开房屋成本的话题又一次掀起波澜。房屋成本是否应该公开?商业秘密与市场监管关系如何? 楼建波:房屋成本无密可保。北京大学法学院房地产法研究中心主任楼建波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构成法律上保护的商业秘密,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规定,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其主要特点一是公众无法获得,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得到;二是生产中有诀窍,具有实用性,能为他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披露后会造成损失;三是采取了保密措施,如订立保密协议,采取保密措施。 公布房价成本并未要求每个开发商出具他们的管理费用、人头费用等细目,随着土地实行招拍挂,税收征管程序的日渐透明,房屋成本中的这些部分实质上已经无密可保。 李克杰:是否公开房屋成本反映了主管部门的立场。山东政法学院副教授李克杰在9月20日的《新京报》发表《岂能拿商业秘密做挡箭牌拒绝公开房屋成本》一文,文章认为,企业商业秘密和公众知情权是一对矛盾,我们既要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但同时也必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找到最恰当的临界点,确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议和分歧,主要不在于该不该公开和是否具有可行性上,而在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到底站在什么立场上,如何看待目前的房市暴利和公众购房压力。 事实上,在中国当前的房地产领域,一味强调企业的商业秘密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一方面它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同时它也涉及国计民生,而且在这个领域还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许多房地产企业还享受着国家优惠政策,承担着维护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而且,公众所要求的,只是公开同类楼盘的社会平均成本,这个平均成本既可以给公众购房以指导和参考,也不会侵犯某个企业的商业秘密。 关于全球贫富差距 在人们关注国内贫富差距、收入分配制度的同时,关注全球贫富差距形成的原因,有利于我们寻找缩小差距的有效措施。 斯蒂格利茨:重建全球化的可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发表《必须缩小全球化的贫富差距》(英国《金融时报》9月18日)一文,文章认为:全球化的不利影响正日趋明显,我们看到了一个阻碍发展的、不公平的全球贸易体制,还有一个不稳定的全球金融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穷国一次又一次发现自己背上了难以应付的债务负担。资金本应从富国流向穷国,现在却日益逆向流动。 盲目乐观的全球化观点认为,全球化会自动地让所有人受益,这种看法妨碍了解决其弊端的能力。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全球非熟练工人的工资将会趋同。尽管这尚未发生,但那些底层民众所受的收入下降压力非常明显。实际上,即使先进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有所提高,未加约束的全球化仍可能使这些国家的很多人变穷;我们正日益变得“国富民穷”。 经济全球化的速度超过了政治与思想的全球化速度,我们仍然缺少制度框架来进行高效、民主的协调。全球化的进展可以加以改变,但是,这种变化是以危机的形式呈现,还是由我们来驾驭?前者可能产生抵制全球化的风险,或导致全球化的无序重塑,这种重塑方式只会为更多问题创造条件。而后者具有重建全球化的可能,因此它可以充分发挥潜力,改善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