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王建:中国经济增长格局的新变化与生产过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 15:12 《中国金融》

  中国经济增长格局的新变化与生产过剩

  ——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建

  - 本刊记者 赵雪芳

  记者:2006年6月份我国工业增长了19.5%,城镇投资增长了31.3%,6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8.43%,都显示出了年初以来的加快增长趋势。2005年以来受到产能过剩压力的钢铁、水泥等产业的增长率也在重新加速,有消息说2005年国家发改委审定的11个产能过剩部门目前已经只剩下 5个,中国的生产过剩矛盾似乎正在消失。请问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国经济发生了这些变化?

  王建:我认为,发生这些变化并没有说明我国的分配矛盾已经获得解决,也不能据此认为我国生产过剩问题已经消失,而是当前经济增长格局出现了新变化。

  首先,由于投资增长率较高,因此目前投资需求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是投资需求的来源发生了变化。自2003年开始出现的投资高增长,明显是由属于内需部门的上、中游产业如

能源、矿产和原材料部门主导的,但是2006年年初以来投资增长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前5个月,城镇投资中增长最快的是制造业,高达37.7%,比投资平均增长率高出7.4个百分点。从其中的30 个产业部门看,增长率超过50%的有18个,而这18个产业部门中有11个是消费类产业,生产资料类部门只有7个。在这30个产业部门中,有13个是消费类产业部门,其中出现高增长率的部门占比高达85%;而其余17个生产资料类产业部门中,出现高增长率的部门只占41%。消费类产业部门的投资高增长,其原因显然不是由于国内消费出现了高增长,因为2006年前5个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仅与上年持平,都是13.2%,所以,消费类产业的投资高增长是被出口拉动的。这种情况自2005年以来就开始显露,在 2005年投资增长率增幅最高的前10个产业中,有5个消费类产业,在利润增长率幅度最大的前10个产业中,有6个是消费类产业,这也与2005年以来贸易顺差突然放大的情况相符。

  其次,2006年年初以来出现的另一个新情况是货币流动性的突然增加。到5月份,M2的增长率已经比上年同期高出4.4个百分点。央行最近几年一直在强调要收紧银根,货币流动性的突然放大显然不是央行有意为之,而是与贸易顺差的突然增加有关。在目前的外汇管理制度下,央行收购外汇都是使用基础货币,而基础货币的投放都会产生放大效应,货币乘数目前大约是1∶4,即央行投入1元基础货币,到货币市场会形成4元的存、贷款。出口企业扩大出口生产是从货币市场取得资金,到国际市场换取外汇后再到中央银行结汇,取得的却是基础货币,这样贸易顺差的扩大就直接导致了货币流动性放大。以2006年前5个月M2增长率提高了4.4个百分点计算,大约比上年同期多投放了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而前 5个月的贸易顺差同比增加了169亿美元,用这个新增的贸易顺差乘以美元兑

人民币汇率,再乘以货币乘数,就是5400亿元人民币,已经占到了2006年前5个月M2新增量的一半。所以,贸易顺差的放大看似与货币流动性的增加无关,实际是紧密相关的。

  2005年前5个月出口增长率为33.1%,2006年同比回落到 25.7%,增长率回落的同时却出现了面向出口的消费类产业投资高增长,似乎又是一个矛盾。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出口价格与利润上升带动了出口消费类产业的升级性投资增长。据上海海关统计,2006年 1~4月,上海口岸输往欧盟受限纺织服装产品的价格指数高达148 (2005年同期为100),出口美国的价格指数高达122,多数品种产品的价格涨幅都在20%以上。例如,棉制针织和钩编T恤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了74%和59%,输美毛制男式西服套装价格上涨了28%,输欧化纤制女衬衫价格上涨了35%。又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2006年第一季度中国出口到欧盟的纺织品和服装的均价上涨了28%,美国方向则上涨了15%。2005年中欧、中美有关纺织品的谈判结束后,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受到了限制,中国企业为了突破这些限制,正在从产品的品质、规格与设计方面进行突破。从相关报道看,2006年年初以来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上升,主要不是由于量的扩张,而是由于品质改善获得了单价提升,而由于这种改变,在长三角地区出口美欧的纺织品配额甚至有 20%用不完,导致配额平均价格下跌了30%。这些情况配合2006 年年初以来面向出口的消费类产业投资大幅度增长,可以印证中国的消费类出口产业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升级改造。

  实际上,生产资料类产业的重新复苏也与出口有关。以钢铁产业为例,2006年前5个月钢材出口增长了154%,进口减少了26%,这一出一进使中国的钢铁产业增加了近1000万吨的新需求,相当于前5个月新增钢铁产量的近30%。从机械工业看,前5个月产值增长了22%,出口增长了26%,也具有出口带动型特征,因此制造业的投资大幅度增长,都与出口的扩张有关系。

  记者: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改革,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已经对美元升值了3.4%以上,但是并没有挡住中国出口的高增长,反而使中国的贸易顺差突然放大,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建:在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生产要素价格差距的情况下,调整汇率的结果,不仅不能纠正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差额,还会由于发达国家不得不继续接受中国的廉价产品而导致贸易差额的进一步扩大。直到目前中国和国外的许多人仍然坚持认为,调整汇率就可以扭转贸易差额的扩大趋势,但在中国的实例面前,这些人是否应该思考新的全球化格局对传统汇率理论的动摇呢?

  分析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中国的分配矛盾和生产过剩矛盾并没有消失,但新的全球化格局和中国贸易顺差的扩大,给了中国缓解这些矛盾以新的出路。分配矛盾导致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导致出口增长,出口增长导致贸易顺差扩大与货币流动性增加,这是一条紧密相关的线索,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增长格局的新变化。

  然而,即便是出口需求扩大能吸纳部分过剩产出,仍不能认为过剩矛盾已经不会构成对中国经济健康增长的威胁。生产过剩的程度可以用银行体系的存差来反映。2001~2003年,存差新增额年均0.98万亿元,2004年是1.4万亿元,2005年猛增到2.92万亿元。2005年贸易顺差为1018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大约相当于当年国内储蓄净剩余的30%。由于贸易顺差仅吸收了国内产出剩余的不到1/3,因此生产过剩现象仍很明显,表现在2006年的经济运行中,就是CPI与PPI指数的下行。如果2006年的存差新增额仍保持上年的增长幅度,即使贸易顺差额增长到1500亿美元,也仅相当于国内储蓄净剩余的20%,所以绝不能认为中国面临的过剩矛盾已经缓解了。由于2006年贸易顺差所能吸收的国内净储蓄新增额比例可能小于2005年,因此2006年的过剩矛盾可能比2005年还要大。

  还必须看到,自2003年开始的投资周期到目前还没有结束,产能集中释放的时刻还没有到来,所以虽然我们对生产过剩矛盾的感觉目前还不特别强烈,但2007、2008年进入投资周期末尾了,过剩矛盾就会突出了。这种情况现在已经有了前兆。2005年前5个月的新上项目计划投资增长了24.9%,2006年前5个月新上项目投资增长率为23.6%,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并且都低于同期的投资增长率(2005年前5个月城镇投资增长率为26.4%,2006年前5个月为30. 3%),对比2003年第一季度本轮投资周期开始的时候,投资增长率当季为27.8%,而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增长率为63.3%,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当前投资增长的收尾性质。由于占新增需求一半的投资需求已进入到收尾阶段,将很快转入产能释放,因此,由分配矛盾所导致的生产过剩问题还是要到来。

  记者:您如何看待目前许多关于加息的主张?

  王建:如果以上的分析有道理,则中国的生产过剩矛盾并没有解除,除非贸易顺差继续放大到足以消除国内过剩矛盾,否则就不可能出现持续的经济高涨,所以我认为,用加息来抑制“过热” 的道理就是不成立的。因为人民币利率低于美元、欧元等国际主要货币是有利于抑制国际“热钱”流入的,反之则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在中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国际“热钱”本来就积聚了更大的炒

人民币升值的势头,加息只会对“热钱”的流入“火上浇油”,最终迫使央行更多地投放基础货币,如此加息本来是为了抑制货币流动性增长,结果却造成了更多的货币流动性,所以不可取。如果是为了抑制货币流动性增长,央行还有许多工具可使用,如对冲操作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两项工具央行一直都使用得很好。如果中国仍然是封闭型经济,选择宏观经济政策可以不考虑国际因素,但是在目前中国已经深深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背景下,仅仅关注一项政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就远远不够了,这也是中国在改善宏观调控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