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钟朋荣:关于中国企业制度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 16:21 新浪财经

  

钟朋荣:关于中国企业制度的思考

新浪专栏作者钟朋荣。(新浪财经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钟朋荣,北京视野咨询中心主任,北京东方视野教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事过近30年的经济理论研究,发表过论文数百篇,出版专著18部。曾在乡、区、县、中央四级党政机关任职。自1994年以来,主持过100多家大中型企业发展战略和改制方案,主持过20多个地级市和30多个县市的发展战略方案。

  7月17日-7月23日,新浪财经把一周的时间留给钟朋荣。----编者按

关于中国企业制度的思考     7月21日  星期五

  文/钟朋荣

  既要引进“西药”,更要弘扬“中药”

  ——关于中国企业制度的思考

  前 言

  关于企业体制问题,或者说关于经济活动的组织模式问题,在我国一直存在着“公”与“私”、“大”与“小”的争论和选择。长期以来,占主流的思想一直都是“一大二公”。到现在,大家似乎并不特别求“公”,但仍然在求“大”。

  本文试图通过两根链条,谈谈“公”与“私”、“大”与“小”的关系,并提出两个基本看法:既要引进“西药”,更要弘扬“中药”;中国目前的种种条件难以支持做大。与其做大做亏,不如做专做强。

  关于企业制度的两根链条

  图中横线表示股东链,其中每一个点代表企业的一个股东。股东越多,链条就越长;反之就越短。中间一个黑点,代表一个企业只有一个股东,即个体户或家族企业。竖线表示管理链,其中每一个点代表的一个管理层次。企业规模越大,管理层次越多,链条就越长;反之就越短。竖线顶端一个黑点,代表企业只有一个管理层次,即老板本人既是董事长,又是总经理,又是采购,又是销售。如果吃回扣,那就自己吃自己的回扣。那些规模很小的个体户或家族企业,一般都只有一个管理层次。

  一、缩短股东链

  一个企业的股东数量有很大的弹性,股东最少的企业,可以只有一个股东;股东多时,可以有10万或更多的股东。中国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就是拥有13亿股东的企业。

  在股东数量与股东的所有者意识之间有以下关系:股东的所有者意识和股东对企业的责任感与企业的股东数量成反比。一个企业股东数量越多,股权越分散,每个人持有的股权比重越小,他的所有者意识就越淡薄,作为所有者,他对企业的责任感也就越少。

  这里存在着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关系。当企业只有一个股东时,比如某企业是张先生一个人的,张先生会有很强的责任感,他会每天从早到晚去照看这个企业,关心这个企业。他自己作为该企业的所有者,决不会撒手不管,事事他都会操心,哪位职业经理人花了多少钱,这些钱干什么花的,张先生都会亲自过问。

  如果这个企业的股东不是张先生一人,而是有10个股东,张先生持股比例只有十分之一,张先生的股东意识和作为股东的责任感,必定会大大下降。

  如果该企业的股东不是10个,而是100个、1000个、甚至1万个以上,作为股东的张先生,其股东意识就会所剩无几,甚至忘了自己是企业的股东。张先生如此,其他人也如此。

  一年前,海南某上市公司召开股东会,据说只有一个股东参加,就是大股东。股东们连股东会都不参加,显然是无意过问企业的事务,也不想管企业是死还是活。

  这里存在着股东“搭便车”的心理。一个企业有那么多股东,就是我不参加股东会,不过问企业的事务,总会有人参加股东会,总会有人过问企业的事务。由他们过问企业的事务,企业的效益好了,我一样可以多分红。这样,我就搭了他们的“便车”。大家都以这种“搭便车”的心理来当股东,结果,企业相当于没有股东,企业的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在这种情况下,谁成了企业真正的主人?或者是大股东,或者是经营者。

  经营者当家,即“阿姨”当家。如果把企业比作一个小孩,则这个小孩不是由“父母”养,而是由“阿姨”养。

  “阿姨”养小孩有三种情况:

  一是阿姨在小孩家中照看小孩。虽然小孩交由阿姨照看,但父母没走远,阿姨不敢欺负小孩。我们可以把这种模式称为“家教模式”。家族企业请几个职业经理人,虽然企业许多事务由职业经理人照看,但家族企业的老板,作为“小孩”的“父母”,他并未离开,而是整天看着“阿姨”。

  二是阿姨在托儿所照看小孩。虽然小孩交由阿姨照看,但父母也不是撤手不管,他们早晚都要接送,都要去托儿所看看。阿姨如果欺负小孩,父母很快就会知道,立即就会找阿姨算账。因此,阿姨一般也不敢欺负小孩。一个企业有十几或几十个股东,股东们都不会亲自经营企业,由职业经理人打理,但股东们一般都会参加股东会,一般都会经常过问企业的事务。如果经营者有不良行为,股东们立即会采取措施。这样的企业就如同以上所说的“托儿所”。

  三是阿姨在孤儿院养小孩。这时,小孩交由阿姨养,父母们都不见了,甚至永远都不见了。无论“阿姨”如何欺侮“小孩”,都不会有“父母”来找麻烦。“小孩”的命运如何,就看孤儿院的管理状况和阿姨的责任感。都不会这就是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的情况。

  上市公司的股东少则几千,多则几十万。每人只有几十万分之一的股份,谁还有股东意识!谁还会参加股东会!经营者或大股东(尤其是国有企业当大股东)将上市公司都掏空了,谁会出来把经营者怎么样。因此,上市公司就成了孤儿院。为什么美国那么多公司做假账,因为他们不是在办企业,而是在办孤儿院。

  什么叫全民所有制?即全国人民都是这个企业的股东,一个企业有13亿个股东,每人只有13亿分之一的股份,谁还会有股东意识!再加上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股权还没有量化到个人,对每个人来讲,所有权还只是个虚幻的概念,这样大家就更不会有所有者意识。“小孩”的命运主要取决于阿姨的责任感了。

  50年代,我们从苏联引进了全民所有制——每个企业有几亿个所有者(现在增加到13亿),且股权没有在所有者之间进行量化。

  90年代,我们从美国引进了上市公司制度——每个企业有几万个或几十万个所有者,且这几十万个所有者分散在全国各地。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一直都在引进“西药”,先是从苏联引进“西药”,即全民所有制;后是从美国引进“西药”,即全国性的股票市场和全国人民当股东的上市公司制度。

  在这两个制度下,企业要取得较好的效益,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职业经理人即“阿姨”大公无私或有较好的职业道德水平。虽然不是自己的“小孩”,但仍然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小孩”来养,精心呵护。正如青岛海信集团的总裁周厚健所说,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没有资本家,自己要通过身份错位,把自己由经营者变成资本家,甘当“红色资本家”,以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的问题。

  在中国众多国有企业中,象周厚健这样优秀的经营者不乏其人。但应当承认,大公无私者必定是少数,否则国有企业就不会象今天这么差,就不需要大范围地改革。同样,如果上市公司的“阿姨”都把自己当成“父母”,拥有“父母”的责任感,中国的上市公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圈钱和造假行为,买股票的股民就不会大面积亏损。

  第二,媒体的开放度比较高,公信力比较强,某些的经营者稍有不轨行为,立即会被媒体曝光。这种公信力较强的媒体会成为公众企业重要的外部约束力量。

  第三,政府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自律性非常强。如上市公司经过一道又一道的关口审批出来,一般不会有假,老百姓买这样的股票比较放心。

  中国目前似乎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中国目前似乎还不具备建设全国性股市的条件。这就是我主张发展区域性股票交易所(以前我称为“三板市场”)的重要原因。通过建立这样的资本市场,让投资者和他们所投资的企业之间,距离尽可能近一些,中间人尽可能少一些。

  发展区域性交易所,比如,在温州建一个股票交易所,从温州众多企业中挑选出几百家比较好的企业,就在当地上市,投资者主要是温州本地人,这样,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就会发生以下变化:

  1、一个企业不是几十万个股东,而是几千个股东,甚至只有几百个股东;

  2、股东与企业的距离不是相隔几千公里,而是只有几十公里甚至只有几十米,股东们参加股东会的成本很低,到企业了解情况,监督企业的成本也很低;

  3、企业的各种真实信息会通过种种渠道传到股东们的耳朵里。

  以上这几个变化的结果,股东们的所有者意识和作为所有者的责任感会大大提高。以这样的股东为背景,企业就不是孤儿院,而是托儿所或育儿园。

  总的想法,把股东链条弄得短一些,把每个企业的股东数量弄得少一些,让股东们的股东意识多一些。这样,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以“父母”为依托的企业制度,而不是建立一个以“阿姨”为依托的企业制度。

  把股东链条尽可能缩短,缩短到最后,企业只有一个股东或几个股东,这就是家族企业。在家族企业那里,“小孩”往往由“父母”亲自养。即使“父母”不亲自养,请几个“阿姨”养,“父母”也会经常看着“阿姨”,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家教”模式。无论“父母”亲自养还是“家教”养,小孩都会养得很好。实践已经证明,全中国的小孩养得最好的要算浙江,特别是温州的“小孩”养得最好。因为那里的小孩主要是父母养,父母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小孩”,“小孩”得到了精心的照料。

  我认为,从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家族模式是多数行业较有优势的企业模式。家族模式的特点是,自己的小孩自己养。两年前我到温州调研,温州人民银行的行长讲,温州各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只有2—3%。

  如上所述,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一直都在吃“西药”,先是吃从苏联引进的“西药”,后是吃从美国引进的“西药”。这两种“西药”的共同特点,都主张将“小孩”交给“阿姨”养,而且是在企业股东很多,股权极度分散的情况下,把“小孩”交给“阿姨”养。结果企业成了“孤儿院”。所谓“孤儿院”,即“小孩”只看到“阿姨”,看不到“父母”,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小孩”的命运,完全来自“阿姨”的责任心。

  因此,我们既要引进“西药”,更要弘扬“中药”。

  何谓“中药”?古有晋商,今有浙商。这是两种典型的“中药”。两种“中药”的共同特点是,都主张把“小孩”交给“父母”养。

  晋商企业制度的特点有两点:

  其一,把好阿姨变成父母,即采取身股制。晋商不少企业,到后期身股比银股还多。

  其二,银股的股东也不是成千上万,分布在全国各地,而是几或十几个,多的也就二十多个股东,而且这些股东都是同乡,或同族。

  浙商企业制度的特点是,以家族模式为主体。浙江的企业80%以上都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的特点是,初期,即企业规模很小的时候,“小孩”主要由“父母”亲自养;到现在,“小孩”普遍都长大了,光靠父母是不行的,不得不请“阿姨”看着。因此,浙江企业发展到今天,多数都是“家教”模式。这种模式把家族企业的优势和职业经理人的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小孩”既能得到高水平“阿姨”的照料,又时时刻刻能得到来自“父母”的爱。

  家族模式有两大缺陷:其一,资金规模小;其二,老板水平低。

  浙江人通过“小狗经济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在动物世界,几条小狗为什么能吃掉一只大斑马,因为他们分工细化,配合紧密。小狗的嘴虽小,吃不了斑马,但咬鼻子可以咬死,咬尾巴可以咬死。正是这种深度的分工和紧密的配合,小狗们在大草原上才无往而不胜。

  在温州,生产一个小小的打火机,有几百家企业分头生产。有的专门生产螺丝,有的专门生产弹簧,然后通过市场交易,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打火机。

  一个产品分头生产,通过市场交易进行组装,但如果张家在海口生产弹簧,李家在新疆生产螺丝,这样交易成本会很高。浙江人就采取产业集群的办法,将咬鼻子的“小狗”、咬尾巴的“小狗”、咬腿的“小狗”都集中在一个县或一个乡镇。这样既能发挥分工和专业化的优势,又能降低交易成本;既能保留家族模式的优势(即“小孩”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又能实现规模经济的优势。一个企业只有几百万资金,如果生产一台完整的洗衣机,显然不具有规模经济;但几百万资金仅仅用于洗衣机的某个零部件,照样能实现规模经济,可以将零部件的规模做得很大。去年我到浙江慈溪调研,发展一个县级市年产洗衣机近千万台,基本都出口。他们正是采取小狗经济加上产业集群的办法进行生产的。

  家族模式+小狗经济+产业集群=浙江经济

  在我看来,上述公式是浙江经济的成功之道。

  改革至今,中国经济有三种典型的板块:一是东北板块,二是上市公司板块,三是浙江板块。东北国有企业仍占有较大比重。上市公司是典型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两大板块都是引进“西药”的典型。浙江板块则是“中草药”的典型。浙江的企业体制,既不是从苏联引进的,也不是从美国引进的,是成千上万的浙江人,依据中国的文化和土壤,自己打造出来的,是土生土长长出来,是野生的。野生的东西是最有生命力的。而事实又证明,浙江企业质量最好,浙江的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正因为如此,我才花那么多精力去研究浙江,用那么多的热情去赞扬浙江。浙江模式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典型的“中药”。

  二、缩短管理链

  我们再看企业的第二个链条,即管理链条。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规模越大,管理层次就会越多,管理链条就会越长;相反,

  企业规模越小,管理层次就越少,管理链条就越短。

  企业规模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呢?

  1、取决于企业的产业性质。产业性质不同,起码的经济规模也不一样。办咨询公司有一两个人也可以开展业务;但办一家钢厂,没有200万吨的规模,就不具有规模效益。而200万吨的钢厂,少则数千人,多则上万人。

  2、取决于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同样生产微波炉,年产100万台和年产1000万台,共规模就大不一样。格兰仕年产1500万台,企业的职工人数在2万以上;一般企业年产100万台或几十万台,企业规模比格兰仕就会小得多。

  3、取决于企业的产业范围。如果企业只做单一产业,比如只做皮鞋,或只做服装,企业的规模就会相对较小;如果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象德隆一样,涉及到水泥、旅游、红色产业、汽车零部件、电动工具、银行、证券等几十个产业,其规模就会很大。德隆的子公司、孙公司共177家,资产规模200多亿,职工近20万人。

  4、取决于产品零部件的自制率。同样是生产汽车,美国福特公司在老福特时代采取包打天下的办法,即汽车所有的零部件都自己做,生产零部件的钢铁也自己造,生产轮胎的橡胶也自己造,企业的规模当然就小不了。而今天的戴尔电脑公司,将零部件大量外包,自己只做接单和最终产品的组装工作,企业的规模就不要那么大。

  上述四个因素中,前两个因素是企业难以改变的,即企业不能为缩小规模而丧失规模效益;不能为缩小规模而放弃一部分市场占有率。但后两个因素是可变的。企业为了缩小规模,可以放弃几个产业,即不要做那么多产业,甚至可以采取专业化战略,只做一个产业;企业也可以为缩小规模而放弃若干生产经营环节,至少不象老福特那样,从头做到尾。

  由上述后两个因素而引起的规模扩大,伴随而来的是企业的管理层次增多。管理层次越多,委托—代理链条就越长,委托—代理关系就越多,企业需要付出的代理成本就越高。

  所谓代替成本,主要由以下几项构成:一是给代理人付出的高工资;二是代理人偷懒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三是代理人以权谋私;四是代理人之间勾心斗角,即公司内部的政治斗争,增加成本,影响工作。

  简单讲来,企业规模越大,管理层次越多,企业内部打坏主意的人就越多,想掏空企业的人就越多。

  缩小企业规模,减少管理层内次,其主要作用是降低代理成本。

  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上,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一个企业做十个产业、一个产业做十个环节。该企业资产规模300亿元,职工15万人。也就是说,在这15万人中,只有一个人是老板,是委托人,其他人都是代理人,其他人都是有可能打歪主意的人,都是有可能掏空企业的人。

  第二种选择:将十个产业分成10个企业,每个企业做一个产业。这样就有10个老板,企业的管理层次就会大大减少。再进一步将每种产业的十个环节分别做成一个企业,然后通过市场交易进行组装。这样,总共有100个企业,即共有100个老板,企业的管理层次会进一步减少。而且,每一个环节不是由一家企业生产,而是由若干家企业生产,大家相互竞争,通过市场交易进行组装。这样,就不是100个老板,而是几百个老板;每个企业的资产规模就不是300亿,而是降到只有几千万,甚至几百万;每个企业的职工不是15万人,而是几百人,甚至几十人。在这一变化中,企业的管理层次大大减少。

  以生产机床为例。一个机床共有300个零部件。在内地,在东北,这300个零部件往往由一家企业生产,于是,在企业内部建了300个车间,相应地,有300个车间主任,有几千名职工。

  在浙江,机床的300个零部件,分别由几百家甚至几千家独立的企业生产出来。每种零部件由几家或几十家企业生产,大家相互竞争,然后由市场交易进行组装。

  从这两种组织结构,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差别:

  1、前者管理层次较多,后者管理层次较少;

  2、前者企业规模较大,后者企业规模较小;

  3、前者的机床是由众多车间主任生产出来的,可称为车间主任经济;后者的机床是由众多老板生产出来的,可称为老板经济。

  在某些国家,如美国,的确存在着做大做强的情况,如GE、沃尔玛、戴尔、微软,等等。在中国企业界,近年来出现了一股学美国的浪潮,企业家们都在看杰克●韦尔奇的书,芝麻大的企业也要争做世界500强。“做大做强”的口号几乎整天都挂在许多人的嘴上。然而,至今我很少看到中国的企业做大真正做强了。我所看到的更多的案例是做大做亏,做大做垮。某些规模较大的企业,表面看上去还不错,背后不知道有多少政府资源或银行资源在支持着。

  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我们不太情愿思考的问题,即为什么那么多的中国企业一大就亏,一大就垮?

  我想还得从上述那个管理链条说起。

  上述那个管理链条说明,企业规模越大,管理层次就越多,管理链条就越长。其中委托——代理环节就越多,给人“捞一把就走”的机会就多,从中“捞一把就走”的人也就越多,企业被“捞亏”、“捞垮”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是否会“捞”,企业是否会被“捞”垮,取决于四个因素:

  其一,整个社会信用状况和职业经理人的素质。当初的晋商,不少企业规模并不小,有些票号分号几十家,遍布全国各地,职工数千人,汇通天下,照样良性运转,企业效益很好。因为晋商有一套很好的信用制度,职业经理人都是从本地选派,经过长期的考验,且不讲信用的成本很高,给他机会他都不会“捞”。而今天,我们并没有晋商那种信用制度,职工经理人素质也远不如晋商的掌柜。只要给机会,不少人就拼命“捞”。正象宋丹丹在小品里说的,“给点阳光就灿烂”。大量国有企业被掏空,大量上市公司做假账,这都是事实。

  其二,整个社会法制完善的状况和执行力度。如果法制很完善,执法力度很严,给他机会都不敢“捞”。相反,如果法制还不完善,执法力度不那么强,不“捞”白不“捞”,“捞”了也白“捞”,结果大家都比着“捞”。由于我国法制还有待完善,执法力度还有待加强,管理链条越长,捞的机会就越多,捞一把就走的现象就大量出现。

  其三,企业的管理水平。象沃尔玛、麦当劳这样的企业,为什么能做大做强?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管理制度比较健全,管理水平较高。虽然链条长,但没有给人留下“捞一把就走”的机会。我国经过二十多年发展,有的企业管理水平也提高很快。但总的看来,多数企业的管理水平还难以支持做大。

  总之,中国现有的信用水平,职业经理人的素质,法制状况,企业管理水平等等,都难以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在这样的条件下,硬要人为做大,其结果便是多数企业做大做亏或做垮。

  正是基于以上现实,我们主张将我的口号由“做大做强”改为“做专做强”。因此,我一直比较推崇象格兰仕这种做专做强的企业。

  事实上,中国企业面临一个发展模式的选择。在国内,有青岛模式和温州模式之别;在国外有美国和韩国模式与德国模式之别。在这种模式选择中,我们当然要吸取青岛模式和韩国模式、美国模式的种种优点,但我认为德国模式更适合中国国情。在德国,企业众多,规模都不大,也不是那么有名,都是“隐性冠军”,但都是百年老店。他们不争做500强,而争做500年。我们应该学德国,做专做强。

  结 语

  通过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创新缩短股东链,通过企业的专业化缩短管理链。这两根链条越短,“小孩”与父母的距离就越近,就能得到更多来自“父母”的爱,“小孩”就能得到更好的成长。希望更多的中国“小孩”能在“父母”呵护下茁壮成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