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钟朋荣:绍兴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 10:46 新浪财经

  

钟朋荣:绍兴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的启示

新浪专栏作者钟朋荣。(新浪财经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钟朋荣,北京视野咨询中心主任,北京东方视野教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事过近30年的经济理论研究,发表过论文数百篇,出版专著18部。曾在乡、区、县、中央四级党政机关任职。自1994年以来,主持过100多家大中型企业发展战略和改制方案,主持过20多个地级市和30多个县市的发展战略方案。

  7月17日-7月23日,新浪财经把一周的时间留给钟朋荣。----编者按

绍兴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的启示     7月20日  星期四

  文/钟朋荣

  前 言

  近两年,我们应绍兴市政府之邀,对整个绍兴市的纺织业集群作过系统地研究;同时,又应绍兴县委、县政府之邀,为绍兴县进行了总体发展战略研究和策划。为此,我所带领的专家小组多次到绍兴,对绍兴的总体情况,特别是纺织业集群的情况作了比较系统地了解。本文是我研究绍兴产业集群的一些心得。

  未来的世界竞争,很大程度上将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在我国,要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应当从产业集群抓起。绍兴纺织业作为规模较大、比较完整的产业集群,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研究绍兴纺织业集群的优势,对于加快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启示之一:产业集群是一种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

  20世纪,世界的产业组织形式出现了两种发展趋势:一种趋势是,通过多种横向和纵向的兼并和收购,将相关的企业变成自己的控股企业、独立子公司甚至内部工厂,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另一种趋势是,通过业务外包,将内部的车间或子公司变为外部的交易伙伴,用市场交易代替产权控制和内部管理,使企业小型化、专业化。

  第一种模式,由于企业规模过大,管理层次过多,委托——代理链条过长,导致管理成本和代理成本上升。许多大企业规模较大,但效率较低、竞争力较弱。

  而后一种模式,由于远距离交易,交易成本、物流成本都比较高。从寻找交易对象,考察交易对象,到谈成交易、运货、付款等等,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有许多不可预测和难以把握的因素。特别是在我国当前信誉状况不是很理想,相互拖欠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这种模式使一些企业交易成本相当高,不少企业则因外部信誉问题而被活活拖垮。

  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使合作关系相对稳定,许多企业与上下游的企业之间结成各种不同形式的联盟关系。这种联盟关系虽然不象垂直整合那样需要直接管理,需要自负盈亏,但也会带来复杂的交涉,需要进行种种监督。并且,一旦与对方结成联盟,就缺乏弹性,即使发现有更便宜的原材料也不能购买。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既避免了“一体化”和大集团所导致的管理成本和代理成本过高的问题,又避免了远距离交易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过高的问题。

  在产业集群区域内,企业面对的是就近的、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要求、更快的速度购买各种投入品,包括各种社会服务和各种人力资源。这种就近、择优选购,是一种竞争性的配套关系。它既有垂直整合(内配)的效率,又有更广泛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启示之二:产业集群有利于深度分工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深度分工,而深度分工又有利于专而精,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技术创新。

  一个企业如果在其它地方办布厂,因为独此一家,不得不养一批采购人员,不得不养一批工程师和销售员。养这么多机构和人员,不仅费用很大,管理起来更难。采购员有可能吃回扣,工程师有可能跳槽,推销人员有可能将客户资源转走。正因为难以管理,许多企业中途夭折。

  在绍兴办布厂就很轻松。因为那里有数千家企业织布,相互之间就形成了分工:有的专门采购原材料;有的专门修设备,卖设备;有的专门销售产品。这样,就没有必要每个企业都养采购员,大家需要原材料,只要打个电话,几分钟就会送到;也没有必要都养工程师,需要修设备或买设备,只要打个电话,很快就会解决;甚至连销售部也没有必要养,因为绍兴有一个亚洲最大的纺织品市场,这个市场就是上千家企业共同的销售部。

  在产业集群区域内,企业的经营模式一般都是“核心能力加外包”。即每个企业都将全部资金、全部精力集中做好自己最有优势的那一点,把这一点做成全国最便宜、最好,甚至全球最便宜、最好。这一点就是本企业的核心能力。其他工作,包括其他零部件的生产、产品设计、销售等相关业务,都外包给别的专业公司完成。这样,每个产品都是众多企业核心能力的汇总。绍兴市在纺织方面的竞争优势,正是由这些企业的核心能力综合而成。

  启示之三:产业集群有利于家族模式发展,而家族模式

  是当前中国社会一种比较有生命力的模式

  从体制上看,浙江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家族模式为主体。这一特点在温州、台州等地更为突出。绍兴的企业虽然不少都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但现大多数也是家族企业或准家族企业。

  如果把企业比作小孩,把企业的所有者、股东比作企业的父母,把经营或打理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比作照看小孩的阿姨,则全民所有制企业、上市公司等股份制企业的特点是,“阿姨”们养育的不是自己的“小孩”,而家族企业的特点是自己的“小孩”自己养。结果,“小孩”得到了很好地照顾,得到了精心地呵护。实践已经表明,在整个中国社会,浙江的“小孩”是养得比较好的。浙江企业的运行质量普遍都比较好,经济效益普遍都比较高。前不久我在温州调查时,人民

  银行温州支行副行长讲,温州银行的不良资产只有2.3%。银行的不良资产少,说明企业的质量好。浙江经济的活力,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家族模式的优势。

  在80年代,曾经有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之分。温州模式以家族企业为主体,苏南模式以乡镇集体企业为主体。当时,绍兴的经济更接近于苏南模式。

  但是,由于绍兴的企业改制比较早,比较彻底,而改制又是以经营者购买为主。因此,原有的乡镇企业已经演变成了准家族企业。所谓准家族企业,即虽然企业有几个股东,或十几个股东,但这些股东都是亲戚朋友,其中有大家信赖的大股东。这个大股东起主心骨的作用,他就相当于家族中的家长或族长。

  除此之外,绍兴新增的个体私营企业发展也比较快。这些企业则主要采取家族模式。因此,到现在,家族企业或准家族企业也已经成为绍兴企业的主体。

  绍兴全市有5.66万家纺织单位,从业人员59.2万人,其中纺织企业3200余家,从业人员38.2万人;个体纺织单位5.34万家,从业人员21万人。这一组数字说明,绍兴纺织的主体是家族企业或准家族企业。

  一提到家族企业,人们立即会想到两个问题:一是规模小。按照人们的一般观念,大则强,小则弱;二是其管理者能力有限。家族企业的老板文化程度一般都不高,管理能力自然也不强。

  既然家族企业存在上述两个致命弱点,为什么浙江经济有那么强的竞争优势,为什么绍兴的纺织越来越有优势,为什么嵊州的领带能打败日、韩的领带;为什么温州的打火机能打败欧洲打火机;为什么义乌的小商品能打向全世界?所有这些问题,从绍兴的纺织业分工中都能找到答案。

  绍兴的纺织业分工有两个层次:一是区域间的分工,二是同一区域内不同企业在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分工。

  纺织产业集群在整个绍兴市是大集群。这个大集群是由若干子集群集合而成。各子集群又分别集中在不同的县、区或乡镇。市区和绍兴县以化纤及布料生产为主,上虞以棉纺织为主,嵊州以领带为主,诸暨以袜子为主,新昌以毛纺和纺织机械为主。

  在同一个县市或同一个乡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有数百家或数千家。这些企业在产业链条的各环节又进行了深度地分工。这种深度分工从大唐的袜业中可以看得很清晰。

  诸暨大唐镇有8000多个家庭企业,其中有1000家原料厂,300家缝头厂,100家定型厂,5家印染厂,300家包装厂,200家机械配件厂,400余家原料经销商,600余家袜子营销商,100余家联运商,拥有1600多间商铺的大唐轻纺袜业城等等。正是通过众多独立公司的深度分工和协作,环环相扣,使整个大唐镇成为一个庞大的“袜业集团”。这个“集团”年产48亿双袜子,产值达90亿元。但这个“集团”是虚拟的,它是在5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8000多家独立的家庭企业,通过自发分工和市场交易集结而成。

  正是通过这种深度分工,每个企业只做产业链条上的一两个环节。这样,家族企业的上述两个缺陷就得到了较好地弥补。

  家族企业的第一个缺陷:规模比较小。在80年代,家族企业一般只有几十万资金,在90年代只有几百万资金。到现在,发展比较好的可能有几千万甚至数亿元资金,而多数企业仍然只有几百万或几千万元资金。这几百万、几千万资金,如果又做布料,又做长丝,又做化纤原料,还要做纺织机械、印染、染料、销售等等,的确不够。如果不仅做纺织,还要做纺织以外的众多产业,那就更不够了。比如德隆集团涉及水泥、藩茄酱、电动工具、汽车零部件、种子、饮料、农资供应、纺织、旅游、金融、证券、矿业等数十个行业;三九涉及汽车、医药、啤酒、农业、酒店、印刷等十多个行业。搞这么多行业,几百万、几千万当然不够,需要几十亿、几百亿才能完成。

  浙江的家族企业可不是这种做法,他们没有德隆、三九等企业那么贪,什么都干,一个企业横跨几十个行业。他们一般都只做一样,比喻只做纺织;而且,这一样还不是从头做到尾,每个企业只做其中的一段。如前例,诸暨大唐镇的企业,把一个小小的袜子分成十几个环节,单个企业只做其中的一个环节。这样,家族企业的几百万甚至几十万资金足矣。因为只做一个产业,而且只做这个产业的一两个环节,企业的资金不需要那么多,企业的规模不需要那么大。

  通过这种深度分工,家族企业的第二个缺陷,即管理能力差的问题也得到了较好解决。

  家族企业的管理者主要是自家人,管理能力一般都不会很强。再加上浙江大多数家族企业都是由农民转化而来的。昨天当农民,今天办企业,许多管理者都只有初中、小学文化,谈不上管理经验,更谈不上管理理论。

  这么低的文化怎么搞企业管理?

  如果一个企业将一个产品从头做到尾,比喻,自己纺纱,自己织布,自己印染,自己做服装,自己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多数家族企业的管理者的确难以胜任。

  如果一个企业象德隆、三九这样干十几个行业甚至几十个行业,不要说只具有初中、小学文化的家族企业管理者,就是具有管理学博士学识的管理者也难以胜任,因为管理者毕竟不是神仙。全世界象韦尔奇这种神仙似的管理者毕竟很少。

  但是,如果一个企业只做纺织,而纺织又只做其中的一个环节,比喻,只做织造,或只做印染,或只管卖布,就算是一个文盲,只要他脑子里整天只思考一件事,即织布,走路也想织布,吃饭也想织布,睡觉也想织布,用不着两年,他照样会成为织布专家。由一个或两个(夫妻二人)这样的织布专家来管理一个专业化的织布厂,没有什么管不好的。

  在绍兴正是这样。由于该地区的产业配套非常完整,一家织布厂只管织布,其他什么都不用操心。要买化纤原料或棉沙、毛线等原材料,当地都有专业化市场,品种很齐全。因此,一个企业用不着养一个采购部,用不着花很多精力对原材料采购进行管理,以防止采购者采购劣质原材料和吃回扣。因为各种原材料市场就在附近,远者相距一两公里,近者相距几十米,老板或老板娘亲自采购就可以了。供货者都是街坊邻居,他们一般都不会骗人,再加上同一类材料供货商在当地就有几十家或几百家,竞争很激烈,信息非常透明,供货商很难靠信息不对称来欺骗买者。

  同样,织布厂没有必要自己维修机械,更没有必要自己生产机械。当地有几十家企业生产纺织机械,销售纺织机械,或修理纺织机械,全市年产各类纺织机械5万台,有倍捻机、剑杆机以及印染、整理等配套机械,产品应有尽有,其性价比在全世界都有优势。

  企业需要买机器或需要修设备,只要到附近的纺织机械市场走一走,或向某家机械销售、维修公司打个电话就行了。

  在绍兴办织布厂,没有必要自己做印染和后整理。绍兴有170家专业的印染后整理企业,其中规模以上的有95家。这些企业经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大部分生产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仅规模以上企业印染布的年产量已达到66.8亿米,占全国总量的31.8%。

  在绍兴办织布厂,没有必要自己到国内外去卖布。绍兴有一个世界最大的专门卖布的市场,即中国轻纺城。该市场有摊位几千个,经销人员数万人,年销售额260亿元。该市场的布销往国内外。现在有一千多外国商人常住该地,从中国轻纺城大批量采购,运到国外销售。这个市场就是绍兴众多织布企业的公共销售平台。

  一个织布企业,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从印染后整理到设备维修,都已经被专业的公司外包了,自己只做织造那一个环节,而自己经过两三年的织造实践,已经成了专家,企业生产和经营没有什么管不了的。因此,许多人所担心的家族企业管理能力差的问题,浙江人、绍兴人早解决了。只不过,他们主要不是通过专家们所建议的两权分离,聘请职业经理人等办法加以解决,而是通过分工细化加以解决。在绍兴,甚至在整个浙江,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都聘请了不少的职业经理人,但众多规模不大的家族企业主要还是自己管理,主要是通过业务外包和更加专业化来克服管理瓶颈。

  家族模式的两个局限性,即规模小和管理能力差,可以通过外包,通过专业化,通过小企业、大配套加以解决。

  然而,外包包到哪里?如果织布厂在绍兴,而抽丝厂或纺纱厂在陕西,印染厂在四川,销售市场又在国外,这种外包就会产生较高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与那些自己纺纱、自己织布、自己印染的大企业相比,就不会有竞争优势,因为外部的交易成本会大大高于内部的管理成本。

  上述问题,绍兴人通过产业集群得到了较好解决。

  启示之四:产业集群使区域经济具有更强的动力

  在内地做纺织,从织造、印染、运输、设计、销售、采购等等,一般都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这样,一个企业就要设较多的车间,上述工作都是在各位车间主任领导下完成。

  在绍兴,企业内部的车间变成了企业外部的独立公司,车间主任变成了公司老板,同一企业内部车间与车间的调拨关系变成了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可以这么讲,内地的经济活动,车间主任是支点,因而可以称为车间主任经济;而绍兴等产业集群比较发达的地区,老板是支点,因而可以称为老板经济。

  老板与车间主任的区别在于:前者在创造一定的价值后,只拿少量的奖金,因而动力不是很强,每天8小时按部就班;后者则能得到企业的全部利润,因而动力非常强,每天10多个小时忘我奋斗;前者所生产的产品或半成品是企业内配,即使零部件的成本较高,质量不是特别好,企业也得用,因而车间主任很少有竞争压力;而老板所生产的产品是外配,同种零部件,同一种服务(如设计、运输等),在绍兴有几十家甚至几百家竞争,只有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质量最好、价格最低,才能实现销售,才能与整个集群配套。因而外配的老板比内配的车间主任具有更强的竞争压力。而这种竞争压力,又会转化为他们降低成本、改进质量的动力。

  如果把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比作火车头,把企业的车间、销售部、运输部比作火车的车箱,则内地的许多企业一个火车头拉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车箱,而绍兴的几十个或几百个车箱分别由几十个或几百个动力很强的车头带动,其总动力自然会大得多。

  启示之五:产业集群有利于节省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包括:第一,寻找交易对象的成本。比如,织布厂要买纱,就需要寻找纱厂。为了货比三家,寻找一家还不够,需要多找几家。需要分别到这些纱厂去看设备,看看产品,然后决定购买对象。第二,达成交易的成本。比如,围绕价格、交货方式、结算方式等等,双方可能存在较大分歧,需要反复的沟通,加上相互又不了解,以防受骗,合同文本需要反复考虑,改了一遍又一遍,结果,一来买就是几个月,严重影响工作。第三,合同执行的成本。在合同执行中,供货方认为产品质量符合合同要求,而购货方则认为产品质量与合同要求不一致,希望重新供货,一个来回就是几个月。特别是货款的结算,由于中国社会信用状况不好,不少企业恶意拖欠,供货方供了货,购货方不给钱,再加上中国许多产品严重的供大于求,更助长了购买方的拖欠行为。这种拖欠行为,也成为交易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第四,物流成本。交易距离越远,交通状况越差,这方面的成本就越高。

  在产业集群区域内,企业面对的是就近的、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因而能货比三家,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要求,更快的速度购买各种投入品,包括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各种服务,以及各种人力资源。

  在绍兴,由于与纺织相关的产业比较完整,比较集中,无论原材料采购,设备采购,辅料采购等等,都可以就近解决,无论是寻找交易对象还是进行交易活动,无论是原材料、零部件的运输还是事后的维修、养护和其他售后服务,都能就近解决。服装厂到织布厂买布,或织布厂到化纤厂买原料,远者相距一两公里,近者只隔十几米。从空间上看,与自己的车间没有什么两样,因而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就非常低。

  在产业集群区域内,上游与下游之间,供货方与购货方之间,都同乡、朋友、熟人。如果恶意拖欠,会遭到众人的谴责。再说,你拿了货不给钱,我可以上门讨债,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因相互距离很近,讨债成本很低,想赖账没那么容易。这也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启示之六: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融资

  中小企业融资难,这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目前,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贷款。银行贷款需要抵押、担保,恰恰是中小企业,以及大量初创型企业,抵押、担保物很有限。

  产业集群区域内的企业本来就比较容易贷款。因为这些企业效益一般都比较好,发展又比较稳定。除此之外,产业集群还有利于开展贷款之外的融资方式。

  首先,产业集群有利于开展融资租赁。

  所谓融资租赁,即企业将融资与融物结合在一起,通过融物来实现融资。

  融资租赁有三个当事人:一是资金者,即融资企业;二是融资租赁公司;三是设备供应商。一般程序是,融资企业提出设备需求,融资租赁公司根据企业的需求购买设备,然后将设备租给融资企业,按月收购租金,设备使用若干年后,一般由融资企业将设备残值买下。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企业设备采购所需资金几乎百分之百通过贷款解决,融资租赁不到1%。因此,大力发展融资租赁,是解决企业设备采购资金的主要出路。

  发展融资租赁最大的问题是,融资企业如果不能按期支付租金,融资租赁公司将设备搬走,那么,该设备给谁?

  如果一个地方只有一家纺织企业,该企业通过融资租赁取得设备后,如不能按期支付租金,融资租赁公司虽然可以将设备搬走,但很难找到下家,设备只好闲置,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受损。

  而在产业集群的地方,比如在绍兴,因为有数千家纺织企业,融资企业向设备租赁公司租赁设备后,如不能按期支付租金,租赁公司可以将设备转移给另一家融资企业使用,东方不亮西方亮,融资租赁公司几乎没有损失。因此,在产业集群的地方比较容易开发融资租赁业务。

  除此之外,产业集群的地方还可以开设专业的产业投资基金。比如,在绍兴设立纺织投资基金,由一批既懂纺织,又懂金融的专家进行管理和运作,从绍兴数千家纺织企业中挑选出几十家效益比较、发展比较稳健的企业进行分散投资。这样的产业投资基金易于管理,回报率一般也比较高,且风险很小。有了这样一些优点,对外地的投资者,包括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投资,甚至外国投资者,都会有更大的吸引力。比如,通过设立专业投资基金,让上海人投资,将上海人的钱吸引到绍兴,用于支付绍兴优质企业的发展。结果,上海人发财、绍兴的纺织业加快发展,皆大欢喜。而产业比较分散的地方,就很难设立这种专业性的产业投资基金。如果设立一个什么都投的产业基金,则这种基金很难管理,也很难取得较好的效益。

  启示之七: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产业与专业市场的相互推进

  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而专业市场的形成又会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绍兴,正因为有数千家纺织企业,才形成了年交易额近260亿的中国轻纺城。专业市场是众多同类企业销售产品的公共营销平台。正是这种公共营销平台,又吸引了更多的同类企业在此发展,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中国的市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产业为依托而形成的市场;另一种是纯中介性的市场。前一种是买本地,卖全国,甚至卖全球的市场。绍兴中国轻纺城正是这类市场的典型。轻纺城主要销售各种纺织面料,年销售260亿元,其中80%以上的产品都来自绍兴本地。这种依托本地产业而兴起的市场,生命力比较强。只要本地产业在发展,市场也会跟着发展。

  另一种是中介性市场,即买全国,卖全国的市场。最典型的是武汉的汉正街市场。这种市场由于没有产业依托,近年来都在走向衰落。义乌小商品市场早期也是中介性市场。后来,他们通过市场带动本地产业,现在每年成交的数百亿产品中,有近40%转向本地生产,使义乌市场由一个单纯的中介市场变成了产地市场。因而在众多市场走向萧条的情况下,义乌市场则呈快速发展的势头。

  在绍兴,一方面产业集群带动了众多的专业性市场,另一方面,这些专业性市场又进一步推动了绍兴产业集群的发展。市场对产业的推动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因为有了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专业市场,有利于企业的产品销售。现在的中国轻纺城,每天都有数万名国内采购商和数千名国外采购商。轻纺城已经成了真正的世界面料市场。企业生产的面料往轻纺城一摆,就等于进入了国际市场。

  其二,因为有了众多的专业市场,企业采购原料、辅料都比较方便,且价格很低。由于绍兴各专业市场的规模较大,市场上销售的不仅有本地的产品,也有国内外的同类产品。这样,绍兴的纺织企业可以在家门口选购国内外最优的原材料。

  其三,这些专业市场既是产品集散地,又是信息集散地。人们在把国内外同类产品集中到这里的同时,将国内外的相关信息也集中到了这里。有了这些信息,绍兴市的纺织企业可以及时地改进花色品种,迅速地调整产品结构。市场的价格信息也为绍兴的纺织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提供了外部动力和压力。

  启示之八:产业集群更容易激发竞争意识

  在产业集群区域内,同种产品不是由一家企业生产,而是由众多的企业生产,这些企业相互之间自然就会形成竞争。这种竞争都是面对面的,许多同类企业甚至是门对门,户对户。

  在绍兴,同一种面料都放在当地的面料市场——柯桥市场销售。谁家价格最低,谁家的质量最优,不是货比三家,而是货比千家。价格最低、质量最好的产品就是大家赶超的对象。其他企业必须赶超,不赶超就会倒闭。

  在绍兴的纺织业集群内,如数千家面料企业,大家所处的环境都一样:区位优势一样,运输条件和物流成本一样,原材料价格一样,使用的设备一样,工资水平一样。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比众多本地同行的产品成本更低,质量更好,花色品种更有特色,就需要动更多的脑筋,就得有更好的创意。而一个好的创意又很难长期独享。通过人员的流动,用户之间的串连,好的创意很快就会被当地的同行学会。企业要想求得长期的领先,就得不断地创新。于是,整个产业集群区域内的创新压力节节升高。

  在绍兴,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家都是本地人。他们的产品又在本地市场展示,这就象本地的拳击手在本地比赛,让本地观众看,谁都不想成为输家,谁都不愿在乡亲们面前丢面子。正如美国学者迈克•波特所说,希望在本地人面前扬眉吐气的动机,使企业有更强的动力超越其他对手。

  绍兴与纺织相关的众多专业市场,使本地数千家企业的产品都集中在同一个市场里展示,谁的好,哪怕好一点点;谁的便宜,哪怕便宜一点点,用户都很清楚。这样,用户就比较有信息优势。生产企业和供货商靠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靠收买、拉拢甚至欺骗用户的办法,都是不可能,要赚钱只能靠真功夫。

  绍兴纺织企业的竞争压力,既来自市场和用户,也来自职工。由于同类企业有数百家或数千家,职工就业的选择机会很多。哪家工资较低,哪怕低一点点,职工立即会跳槽。这样,企业也不可能靠克扣工资来取得竞争优势。

  启示之九:产业集群有利于招商引资

  在研究了全国许多地方的产业发展模式后,我曾经得出过这样的判断:产业集群是最好的投资环境。研究了绍兴的纺织业集群后,我更加坚信这一结论。

  在绍兴创办与纺织相关的企业,无论原料的采购还是产品的销售,都有专业市场帮助完成;熟练工人满街都是,招工也是一种很容易的事,因而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之高。这样的优势,自然会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在绍兴而不是在其他地方创办纺织方面的企业。绍兴进行这方面的招商引资,成功率自然会高得多。

  产业集群本身就代表着市场和商机。绍兴数以千计的纺织企业和数以万计的纺织单位(个体户、家庭工厂),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绍兴无论办印染厂还是办机械厂,无论是做服装设计还是搞面料运输,都有大量的商机。正是这些商机,吸引着更多的外来投资大量流向绍兴。

  产业集群因在国内外有广泛的知名度,也有利于招商引资。在一个没有知名度的县市,要吸引人们到那里去办纺织厂十分困难。因此,不得不在地价、政策等方面做出极大的让步。许多县市为了招商引资,组织全县干部到全国去开招商会,走亲访友,甚至给干部下指标,付出巨大的成本,效果并不理想。即使好不容易招来了几个企业,因整体配套环境不完善,最后不少也垮掉了。而产业集群的县市,已经形成了比较清晰的产业概念,国内外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这种专业化的概念加上知名度,就使区域经济县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张瑞敏在讲到名牌的威力时曾总结了四个“卖”字,即卖得快,卖得多,卖得贵,卖得久。两样,县有名牌效应的县市,在招商引资时,招得快、招得大、招得多,招得久。甚至还可以加上一个招得便,即在地价、税收等方面所付出的优惠更少。那么,一个县市如何创名牌?最好的办法就是产业集群。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做家电的谁不知道顺德,做领带的谁不知道嵊州,做纺织的谁不知道绍兴,做五金的谁不知道永康,做小商品的谁不知道义乌。

  启示之十:产业集群是最好的孵化器

  产业集群是一种很好的项目孵化器和企业孵化器。一些有眼光的人能不断地在这里找到投资的空白地带。正是对这些空白地带的投资,使绍兴的产业配套体系和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产业链条不断延长。

  因为集群导致分工细化,单个企业的规模经济要求就很低。你只有100万资金,如果单独做纺织就难以实现规模经济。但你只做其中的某一个环节,100万也能实现规模经济。这就为家族模式创造了条件。越是单打独斗的地方,越是要大资本、大规模运作;在企业制度选择上,也就不得不选择国有体制或上市公司体制,因为只有这样的体制,才能迅速集中数亿甚至数十亿资金。在产业集群的地方,因为分工很细,单个企业的最佳经济规模要求都不高,在企业制度上,就没有必要采用国有体制或上市公司体制,而是可以选择家族模式。另一方面,因为分工细化,管理很简单,对管理者要求不高,也比较适合于家族模式。家族模式的特点是,自己的小孩(企业)自己养,小孩会得到更好的呵护。这就构成了产业集群的制度优势。

  近年来,我国一大批农民面临着转型,即从农民转化为企业家。应该看到,从农民到企业家的转化,是一次巨大的飞跃。中国亿万农民都要经历这一飞跃。然而,成功者很少。为什么不成功,怎样才能帮助更多的农民成功地实现这一飞跃?

  那就是帮他们建孵化器。什么是孵化器?许多地方的政府领导认为建一个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就是孵化器。其实,产业集群才是最好的孵化器。

  如果没有产业集群,每个企业都是孤军奋战,事无巨细,都得自已张罗,自己要采购原材料,要买设备,修设备,要印染,要做后整理,要卖产品,等等。对于一个经验丰富实力很强的企业家,可能会胜任。但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做过管理,从来没有面对市场,更不懂纺织,且资金实力又不强的农民来说,他就很难成功了。

  而在绍兴这样的产业集群环境下,虽然他昨天是农民,今天刚办企业,什么都不懂,且资金不多,只有几十万,他照样能成功,因为他没有必要将与纺织相关的所有事情都由自己做。他可以选定某一个环节,比如,在中国纺织城租一个摊位,专门卖布;又比如,雇几个技术工人,专门进行设备的维修,他照样能成功。在这个小小的环节上,他很快就会成为内行,甚至成为专家。随着他经验和资金的积累,它可以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然后再办一个规模较大的纺织厂。

  绍兴纺织集群是中国乃至世界纺织企业最好的孵化器。凡是想在纺织领域创业的人士,在这里最容易获得成功。

  之所以说绍兴是纺织企业最好的孵化器,因为这里有非常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有幅射范围最广的市场销售体系,有反映最灵敏的信息体系,有优质廉价的专业人才供应体系,有对纺织产业比较内行而高度重视的政府服务体系。

  在产业集群区域内创办企业,不仅进入成本低,退出成本也低。由于同类企业有数百家或数千家,个别企业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或者因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出卖,包括出卖部分资产,很容易就能找到买者,因为有许多优质企业急需要扩张,兼并和收购本地企业正是他们低成本扩张的最佳方式。

  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吸引外部直接投资,同时也有利于绍兴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随着绍兴市纺织业定位明晰,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知名度不断提高,国内外投资者都比较看好绍兴的企业。

  启示之十一:产业集群有利于治理“信用缺失症”

  信用缺失是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中的一大顽症。媒体报道,“信用缺失症”造成市场交易中的无效成本已占到我国GDP的10%到20%,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855亿元。在信用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区域性产业集群是降低交易成本,避免缺信损失的有效措施。

  区域性产业集中,同一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众多企业集中在同一个城市,彼此之间知根知底,无论拖欠、造假还是逃债,坑害的不是外地人,都是本乡本土的人。某人一旦有坑人的行为,此等信息会立即在当地传开,他在本地就很难立足。

  再者,由于买与卖者之间相隔很近,买者拿走产品不付钱,卖者卖假货,讨债和退货的成本很低。你赖帐,我可以天天到你家去讨,不用乘飞机,不用住宾馆,花十分钟、八分钟就可以讨一次。相比之下,如果纺织厂设在浙江,印染厂或原料厂设在新疆,买者欠账,卖者造假,讨债和退货的成本就非常高。

  在产业集群区域内,各企业的老板本来就相互熟悉,有的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长期的业务交往,更进一步增进了彼此的友谊和信任,人与人之间因地缘、亲缘再加上商缘,结成了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的友情网,企业之间交易活动正是在这种友情网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之间一般不会发生造假、欺诈、恶意拖欠等失信现象。

  所有的商业网络背后都有社会网络,都是商业网与社会网的合一。产业集群的社会网与一般商业关系所对应的社会网络不同,它主要由血缘、亲缘和地缘三缘关系构成。

  业缘和行缘不是产业集群所独有的社会关系。在所有商业关系中都存在业缘和行缘。

  与一般的社会关系不同,以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所建立的商业关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信用高度。一般情况下,亲友之间、同乡之间(许多同乡关系又包含着同学关系,如从小一起上小学、初中、高中)不会欺骗。尤其是在目前中国社会信用状况普遍较差的情况下,血缘、亲缘、地缘关系对于商业活动尤为重要。

  2、交易成本低。上述信用高度,本身就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除此之外,以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进行商业活动,还能从以下两个方面降低交易成本;

  其一,在走亲访友或亲友聚会、聚餐的同时,顺便交流了商务信息,或达成了某笔生意。

  其二,血缘、亲缘和地缘之间谈生意,一般不会斤斤计较,不会在某一笔交易反复谈判,也不会因某一笔合同,反复修改。相互之间常常就是一句话就解决问题。

  3、商业效率高。一个相互不解的人,为谈成一笔生产可能要磨合几个月甚至几年,甚至互相感到比较放心时才签合同。合同条款也要尽量想得周到,为签一份合同可能就要谈几个月。等合同答好时,市场可能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而血缘、亲缘之间做生意,常常是先做了再说。

  其次,亲缘、血缘之间有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帮助对方。即使不赚钱,或即使自己不太愿意干的事情,也硬着头皮去干了。

  “三缘”关系与产业集群是相互推进的。

  一方面,因为“三缘”关系而产生产业集群,并使产业集群迅速发展,且集群关系非常巩固。

  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又会带来新的“三缘”关系,如,众多外地投资者或外商落户绍兴,他们也成了绍兴老乡,时间久了,与绍兴人之间也会产生亲缘关系。又如,许多人先是做生意,又来成亲友。如果有人进行一番统计,我相信一定会有以下的结果,即绍兴产业内的人士结成亲友比业外的要多。

  启示之十二:产业集群能使一个区域成为学习型组织

  近年来,一个时髦的话题是,不仅要把一个企业,而且要把一个县、一个市办成学习型组织。

  其实,学习型组织不仅仅是经常组织大家看书和听课,甚至搞文凭,实践中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产业集群,一个县,一个市就成了一个学习型组织。在绍兴,家家户户做纺织。大家在汽车上谈纺织,在大街上也谈纺织。张家来了客户,李家很快也能认识;李家发明了一个好的生产工艺,张家立即就会模仿。绍兴的空气里也充满了有关纺织的商业信息和技术信息。昨天意大利出了一个新的款式,今天在绍兴就会发现有相同的产品出现。一个人在绍兴住上两年三年,他不知不觉地也会成为纺织专家。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学习型组织,其知识来源于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来自供应商。绍兴某家企业率先从国外引进一套最先进的设备,在集群内立即会形成冲击波,其他企业不得不跟着引进相同的设备,不得不掌握新设备的性能、操作方法。

  二是外国客户。在绍兴,每天都1000多位外商直接来订货。外商向绍兴的加工企业提供一套新订货样品,也就给整个绍兴提供了一种新的产品信息和市场需求信息。更不用说来自世界各地的经销商经常往来于绍兴,频繁的交往中,给绍兴的企业家传递了大量信息和知识。

  三是本地企业之间的经验传递。实践出真知。本地企业家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长期的实践,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一些善于发明,善于创新的人,必会经常发明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款式。这些创新在集群内很难保密,每一点创新很快就会成为集群的共有资源。

  在绍兴的产业集群区域内,印染企业与染料企业之间,面料企业与服饰企业之间,纺织企业与设备制造企业之间接触很方便,大家可以随时随地就某一技术问题,产品质量问题,花色品种问题进行直接磋商,共同攻克技术难关。通过这种经常性地实地交流和探讨,大家都会很快长进。

  启示之十三:产业集群有利于科研和教育转型

  一般县市,很难围绕本地产业开展科研,也很难围绕本地产业发展教育。

  从科研看,由于不能围绕产业搞科研,结果往往是产业科研两张皮,产业发展国得不到科研支持;科研又找不到产业依托,从而出现三个很难:一是很难出现专业性的科研企业,特别是很难出现民营的科研企业;二是中小企业很难与大的科研院所挂钩,三是县域经济很难取得科研支持,结果只能长期处于低水平、低附加值的状况。

  从绍兴县的纺织集群可以看,科研已经构成了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同一个地方有几千家纺织企业,加上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大家对花色、款式、用料、加工方式等等,具有强大科研需求,正是这种需求,使绍兴成长起了一大批有实力的民营科研企业。这些企业不是靠财政补贴为生,而是把科研成果作商品出售,从中获取收入。这不仅使科研企业能快速发展,同时进一步促进了集群内的深度分工。有了这些专业化的民营科技企业,一般纺织企业就没有必要每家都设一个科研部门,都养一批人进行产品和技术设计。大家需要新产品、新花型,花钱买就行了,这比自己设一个部门研发,更经济、更有效率。

  正因为绍兴的纺织企业多,规模大,在国内外影响大,虽然是一个县,但对国内一些高层次的科研院所和知名专家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绍兴县虚拟纺织科学研究院吸引了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东华大学、苏州大学、浙江丝绸科学研究院、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华中理工大学、上海合成纤维研究院、浙江工程学院、武汉纺织工学院、西北纺织工学院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所。所谓虚拟科学研究院,即只要绍兴县有项目需要研究,大家召之即来,随叫随到,全力以赴为绍兴县服务。绍兴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就是因为产业集群。如果绍兴县只有一两家纺织企业,一年的纺织产值不是几百个亿,而是几个亿,甚至几千万。就不可能对上述机构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

  再看教育,目前,我国县市的教育主要是围绕升学和高考而进行的。县产两级财政每年拿出大笔资金,支持教育,将本地更多的优秀人才输送到全国各地的大学。而些人上大学之后,一般都不回到本县,或是留在大城市,或是到绍兴这种产业比较有优势,比较有吸引力的地方。结果,上述县市的教育越发达,意味着本地的财政支出越多,意味着本地的优秀人才流失越多。因此,对这些县市来说,发展教育意味着增加财政负担,加快人才流失。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就是因为没有将教育与本地的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教育与本地的产业是两张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本地的产业很分散,很难对教育产业需求。一个县100家企业,分属100个行业,你这个县不可能办100所学校,每个学校培养几十人以满足本地的产业需要。

  绍兴则不会,因为产业集群几千家纺织企业集于一县,对纺织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很大。为满足这种需要而办学校,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就会成为一个非常有市场,有前景的产业。这样的教育完全可以由企业,甚至民营企业来办,政府不需要财政投入,最多给一点补助或减负税收即可。这样,教育对本地就不是增加财政负担,而是创造财政收入;就不是加速人才流失,而是围绕本地产业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有些学生虽然考上了大学,甚至名牌大学,以后也会回来。回来继承父辈的产业,回来继续把自家纺织企业做强做大。

  因此,绍兴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大产业,这个产业也构成绍兴整个纺织业集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形成了教育与纺织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

  启示之十四:产业集群有利于创立区域品牌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不仅产品需要品牌,企业需要品牌,就是一个城市,一个县也需要品牌。

  产品的品牌表明产品独特的性能和质量,区域品牌则表明区域的产业优势和产品特点。

  正如品牌影响力大的产品能获得更多的消费者一样,品牌影响力大的区域能吸引更多的经销店、供应商、投资者以及各类人才。

  产业集群有利于创立区域品牌。一提到家电,人们就想到顺德;一提到五金,人们就想到永康;一提到打火机,人们就想到温州;一提到领带,人们就想到嵊州;一提到袜子,人们就想到诸暨大唐;一提到纺织,人们就会想到浙江绍兴。

  绍兴对于国内外的服装企业来说,意味着规模最大、品种最全、价格最低、运输最快、服务最好的面料采购地。只要采购面料,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绍兴。对于那些计划创办纺织业及相关产业的投资者来说,绍兴意味着较好的投资场所。在这里投资,配套环境比较完善,成功率比较高。对于供应商来说,绍兴意味着较大而且较为集中的市场,大家都会将最好的设备、最好的原料、最好的设计送往绍兴。对于纺织类的人才来说,绍兴则有意味着施展才华的最好舞台,只要到绍兴,多大的本领都会有用武之地。

  目前,绍兴作为中国纺织业的一张名片,其影响力已经由国内扩展到全球,由业内扩展到整个社会。随着绍兴区域品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高,绍兴的纺织业集群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启示十五:发展产业集群,首先要进行产业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许多城市都在办节。如洛阳的牡丹节,大连的服装节,青岛的啤酒节,深圳的荔枝节等等。办节的目的是扩大城市的影响,创城市品牌。

  的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不仅一个企业需要创品牌,一个城市也要创品牌。

  美国有两位很有名的品牌专家,叫里斯和特劳特。他们合写的《定位》一书在中国十分畅销。所谓定位,就是在消费者的大脑中要占据一个位置。

  作为一个城市,要想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有一个位置,要么你有非常独特的自然资源。例如,海南的三亚,因独特的气候,全中国人都把它作为冬季旅游的首选之地;要么你能创造出后天的产业优势。而产业集群最能使一个城市创造出产业优势。正是因为产业集群,使绍兴迅速成为中国的纺织品生产基地;又正因为有纺织集群的优势,使纺织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人们心目中有了非常明晰而又非常牢固的定位。绍兴是什么?绍兴是全世界纺织品生产基地和交易中心?既然如此,全世界哪里的绍兴品生产得最好,最多,最便?当然是绍兴。既然如此,要投资创办一个纺织品企业,要采购纺织品进行经销,要做一个象样的纺织品设计师或工程师到哪里去?当然去绍兴。

  这就是定位的结果。

  作为一个城市,定位首先是产业的定位;要取得定位的成功,必须发展产业集群。

  什么是世界经济一体化?那就是全球范围的深度分工。在这种分工体系中,美国人把飞机造好,德国人把汽车造好,中国人把什么造好?我这一个小小的县把什么造好?

  现在可不仅仅是给本县人民造,也不仅仅是给本省人民造,而是给全世界人民造。全世界有60亿人。既然是给全世界人民造,就不要造那么多。象绍兴这样,造一样就够了。把这一样的规模造到足够的大,在全世界的市场占有率造到足够的高,影响力造到足够的大,一个县也就富起来了。

  我这个县应该造什么?这有两种思维方式:

  一种思维方式从本县的资源优势来选择产业。本地有什么资源优势就发展什么产业,没有资源优势就不发展产业。即使有资源优势,也不分析,从全球范围看,这种资源优势还算不算得上优势。

  另一中思维方式,从全球的市场需求中确定自己的产业。某种产业,全球需求很大,但没有人做,或做得很不够。这样的产业就是我这个县的产业定位。至于资源,我可以到别的县,甚至别的省去买。在交通不发达时,到外地运资源很不方便,成本很高。现在交通发达了,许多资源,就是跨省、甚至跨国运输,成本也不是很高。因此,我经常讲一个观点:交通越发达,资源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越不构成优势。

  在县域经济的产业选择上,我主张先存量造优,后无中生有。即先从本县已有的产业中挑选一两种比较有优势,比较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重点扶持,把它扶大,然后以此产业来发展产业集群。所谓后无中生有,即本县并没有什么产业,那就只好通过招商引资,通过本地民营企业的发展,寻找新的产业,再以新的产业为基础发展产业集群。

  确定产业,还要处理好政府选产业与企业家选产业的关系。绍兴县纺织业的成功,主要是企业家心在起作用,但政府功不可没。我的观点,经济发达的地区,只需要一个无为的政府;而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则需要一个有为的政府,即政府在产业选择中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启示之十六:发展产业集群需要“四千精神”

  全球化使每种产业都象一只候鸟,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不同季节的最佳栖息地。纺织这只候鸟,春天在欧洲,夏天则飞往美国,现在是秋天,中国则是它最佳处去。

  秋天,中国最适合于纺织这只候鸟生存和发展。然而,纺织集群为什么恰恰落户在绍兴,而没有落户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书中从自然禀赋、人文环境、资源依赖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绍兴的确具备了发展纺织产业的种种资源环境和人文环境。但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国南方,具备绍兴这种自然条件的地方很多。在我看来,最根本一条,是绍兴象东南沿海许多地方一样,在文化上具有三大特点:

  其一是打拼文化。《爱拼才会赢》,这虽然是一首闽南歌曲,都唱出了东南沿海人的共同特征。在温州,曾经有比较有名的“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说遍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经千辛万苦。后来我到绍兴调研,绍兴人说“四千精神”的原产地是绍兴。后来我才发现,“四千精神”,是整个浙江人的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这些地方的人总想找点事情做,即使不做纺织,绍兴人也会做其他某种产品,也会努力把其他产品做成产业集群。

  相比之下,中西部某些地方的文化则不是“打拼”二字,而是“安逸”二字。我在西部某地方调研,上午10点看到张村有几十个汉子坐着晒太阳,下午3点到李村,又看到有几十个汉子坐着晒太阳。我问他们,你们都不去做事哪能有饭吃,岂不是要饿肚子?他们的回答是:虽然我饿着,但是我坐着。用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在一个县市不可能形成产业集群。

  其二是赶超文化。在绍兴等东南沿海地区,大家你追我赶,谁都不甘落后,谁都不示弱。你办了纺织厂,我也要办个纺织厂;你从德国买一台设备,我也要从德国买一台设备;你的纺织出口,我的产品也在出口;你赚1000万,我一定要超过你,一定要赚1500万。就这样,大家你追我赶,在20多年前有那么几家纺织企业做示范,在20多年后一下子冒出了几千家纺织企业,从而形成了产业集群。

  相比之下,中西部某些地区,更多地表现出两恨文化:一恨富人,二恨穷人。在湖北老家经常听人讲到这么一句话:“一家吃饱千家怨”。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大家不是都往前冲,看谁冲在最前面,而是都往后退,看谁退在最后面,只有退到最后才最安全。这种状态不可能形成产业集群。

  其三是商本位文化。在东南沿海一带,商本位文化比较明显。温州曾有几位副市级干部下海,这在中西部地区是不可想象的。

  我在绍兴调研时,听绍兴县经贸局局长吴伯根讲:他为跑一个纺织项目,前后一共喝了200多公斤白酒。当然,这也反映我国审批经济所造成的低效率,但同时也说明绍兴干部的敬业精神及在产业集群建设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比之下,中西部某些地方更多的不是表现为商本位文化,而是表现为官本位文化。政府不是千方百计地帮企业,而是千方百计地压企业。在这种官文化较浓的地方,不可能形成产业集群。

  总之,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在中西部地区,在东北三省很少有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地理位置的差异及产业发展思路上的差异外,我想更主要的还是文化上和作风上的差异。

  启示之十七:发展产业集群需要两个积极性

  计划经济是政府的经济,即事无巨细都由政府来规划;市场经济是老百姓的经济,企业家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方的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方向,不是政府规划出来的,而是这个地方众多企业家自主选择的结果。

  然而, 任何一个市场经济都不可能没有政府,不可能没有政府的参与和指导。

  产业集群本来是市场竞争和企业选择的结果,但从绍兴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看,产业集群是政府指导下的产业集群。离开了政府的正确引导,绍兴的产业集群可能不会有今天。

  以中国轻纺城为例,正因为1985年县政府率先投资建造了一个占地3500平方米棚屋式的“柯桥轻纺市场”,才为绍兴成为世界纺织品中心奠定了基础;1988年,又正是县里投资730万元,建造了23200平方米的轻纺市场,才推动了绍兴纺织市场以及整个纺织产业的快速发展;1991年,又是因为县政府投资3500万元,建造了45000平方米的东市场,才使得国家工商局于1992年将柯桥纺织市场更名为“中国轻纺城”

  从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看,产业集群离不开政府的引导。特别是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企业的规模都很小,许多企业老板都是刚丢掉锄头的农民,即昨天是农民,今天办了纺织企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对世界纺织产业的发展趋势了解甚少。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宏观分析和战略思考的能力比较差,完全由他们来选择,可能会出现众人的错误决策。

  相比之下,政府官员,由于素质比较高,加上走南闯北,信息量比较大;更重要的是有较强的宏观分析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因此,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阶段需要一个有为的政府,需要有一批强有力的且极端负责的政府领导。

  但当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比如绍兴纺织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一大批企业家都成了业内专家。特别是那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老板,他们几乎跑遍了世界各地,再加上本人的素质比较好,有非常好的行业感觉。在这种情况下,让企业家作为产业集群的决策主体,政府主要当参谋,当助手,可能是最佳的选择。

  因此,这时更需要一个无为的政府。这时的经济管理模式或者可称作市场经济为主,政府指导为辅。

  启示之十八:如何防止产业集群转移

  绍兴纺织产业是否会转移,如何避免转移,这已是摆在绍兴市政府和企业家面前的一个现实的问题。

  绍兴纺织作为一个大集群,本来就是从别的地方转移过来的。之所以转移到绍兴,是因为绍兴更具成本优势,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工成本。

  绍兴的生产工艺并不复杂,所需要的投资量也不多,既然能从欧洲、美国转移到绍兴,也会从绍兴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地方。

  这种转移在温州已经出现。例如,温州以奥康为首的皮鞋企业,已经将生产基地转移到重庆壁山县。在壁山县已经建立了年产值上百亿的皮鞋生产基地。

  绍兴纺织产业的转移,将会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一是国外订单的转移。目前虽然纺织品的生产基地在绍兴,但产品的销售相当一部分仍然控制在外商手中。如果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或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也创办纺织企业,则更低的加工成本,有可能发生订单转移。

  二是国内订单的转移。一些大的服装生产厂家是面料的主要用户。他们之所以都到绍兴采购布料,是因为这里成本低。如果国内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地方也办纺织企业,更低的加工成本会使这部分订单转移。

  三是中西部地区通过招引绍兴纺织企业到外地投资,实现产业转移。

  加工工业的梯度转移,这是世界产业转移的规律。机械、服装等许多加工业都是如此,面料生产也不例外。问题在于,绍兴如何尽可能延长纺织产业在本地存在的时间;同时要研究面料生产加工业转走之后,绍兴人干什么?

  延长面料产业在绍兴存在的时间,主要办法还是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优势,归根到底还是成本的优势。因为产业集群,因为产业配套环境好,才使得绍兴纺织的生产成本在全国最低。只要这种由集群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大于中西部地区因地价和工资低所带来的成本优势,纺织产业就不可能离开绍兴而转移到其他地方。因此,通过进一步完善集群,优化集群,使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这才是绍兴延缓转移的根本措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