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陶冬:加快石油生产制造业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 18:05 《新财富》

  解决能源短缺的根本办法,在于将其生产过程“制造业化”。其思路是通过大规模的前期投资,将其他已知的、拥有大量储备的能源转化成石油。目前技术上证明可行的有两种——气转油和煤转油。中国是煤炭大国,全面掌握煤转油技术,对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的长期繁荣至关重要。如果国内三大石油公司能够将用于在海外抢购油田的1/10的资金拿出来,购买已成熟的煤转油技术,经济效益会更高。

  陶冬/文

  当5000万个中国人、印度人开车的时候,国际石油价格可能升到每桶150美元。但是,当5亿中国人、印度人以车代步时,汽车燃料一定不是今天的汽油。

  除国际政治因素和人为炒作外,石油短缺、汽油价格飞涨其实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折射。发达国家生产线外移,但是本国能源消费并未因此减少,人们照样以车代步。新兴国家接受生产线外移,经济开始繁荣,收入大幅增加,人们开始以车代步。于是,世界对石油的需求出现结构性上移。如果全球化不断深化,世界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我们是否很快会面临一个资源衰竭、经济萧条的时代?笔者认为不会,至少在今后200年内不会。

  其实汽车原本不全是以汽油作燃料的。第一届巴黎汽车拉力赛在1894年召开时,参赛汽车至少有8种驱动方式。比赛的冠军,被一部以石油中提炼出的汽油为动力的汽车所夺得。不过之后相当一段时期,汽车动力仍是蒸汽、电力、汽油三分天下。20世纪初,汽油渐渐成为汽车的主力燃料,其原因一是燃烧爆发力强,一是成本低廉。

  当时,石油作为提炼汽油的主要原料,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是今天,能源需求一升再升,人类却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发现大油田了,每开采100万桶石油,新探明石油储量不到50万桶。石油资源明显入不敷出,颇有难以为继之势。

  笔者看来,未发现的石油资源还很多,关键是技术和成本。地球的3/5为深海,30年前海上开发石油的极限是600英尺,今天则达到12000英尺。新技术也使得大范围勘探北极、西伯利亚成为可能,只是在石油价格为20美元/桶时显得不经济。当石油价格超过50美元时,加拿大阿尔伯塔的塔罗油砂、美国得克萨斯的巴涅特页岩气田,都成为有商业价值的石油资源。当石油价格超过60美元时,玉米提炼乙醇开始具有商业价值。如果油价更高,还有生物制油技术可以采用。总之,碳氢化合物以及其他能源资源距衰竭尚有相当距离,只是需要投资和时间。

  石油储量其实不是一个常量,当油价高企、投资加大时,供应量可以出现大规模上升。不过解决能源短缺的根本办法,还在于将其生产过程“制造业化”。目前的石油生产以勘探、开采为主,勘探周期长,生产效率低,而且产地多集中在政治不稳定地区。如果能够减少能源生产中的矿业勘探、开采成分,加大工业生产成分,能源生产的效率会大幅提高,不确定因素也会大幅下降。

  石油生产“制造业化”并不神秘,其思路是通过大规模的前期投资,将其他已知的、拥有大量储备的能源转化成石油。目前技术上证明可行的有两种—气转油和煤转油。

  卡塔尔在跨国石油公司帮助下,正在实施若干个大规模的天然气转化石油项目。仅卡塔尔一国的天然气探明储量(以能源计算)便是沙特阿拉伯的迦瓦油田(世界上最大的已探明油田)的两倍。地球上天然气探明储藏量是石油探明储藏量的三倍,而人类对于天然气的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实验表明,当天然气制油与石油制油掺和使用时,其燃烧效率更高,而且更加环保。

  煤转油技术的成熟度不逊于气转油,而且已用于商业生产几十年。这项德国在二战期间为打破盟军石油封锁而开发的技术,在南非(同样因种族隔离政策而遭石油禁运)开花结果。目前世界上由煤转化而来的石油的生产规模仍然偏小,但是发展空间十分庞大。

  中国的石油资源相对贫乏,探明石油储量为765亿吨。中国2005年消费石油31767万吨,其中13617万吨来自进口,石油的进口依存度为42.9%。至2010年,笔者估计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可能超过60%。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从国家安全角度上看,这个依存度都是令人担心的。不过同时,中国又是煤炭大国,其煤炭探明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1%。中国2005年煤炭生产量为21.1亿吨,不仅自给有余,还净出口8000万吨。全面掌握煤转油技术,为我所用,必须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繁荣至关重要,也可以不将能源命脉暴露给外人。

  中国的3家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动辄以数十亿、上百亿美元高价抢购海外油田。煤转油技术攻关虽然列入国家重点项目,仍不过是个别煤炭企业小范围的课题。煤炭企业与石油企业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协调,更谈不上合作。这凸现了中国企业体制上的弊端和国家主导重大科研的弊端。如果石油公司能够将用于在海外抢购油田的1/10的资金拿出来,购买已成熟的煤转油技术,其实经济效益会更高,对国家安全、长期繁荣所作出的正面贡献则难以估量。

  如果保障能源安全是国策,笔者认为中国应该做的不是在70美元一桶油时到处买油田,而是应该全力开发煤转油技术和乙醇制造技术,加快石油生产“制造业化”。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补充,请发邮件至liuly@p5w.net。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