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贝拉维许:全球经济大稳健还未结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9日 13:08 《财经》杂志

  纳里曼贝拉维许/文

  经济增长稳定、低通胀、低利率的时期至少会再持续一段时间

  最近几周,全球金融和商品市场变得非常不稳定。一方面,人们对当前全球经济扩张的可持续性具有信心;另一方面,又害怕通货膨胀和利率上升。市场情绪就在二者之间摇摆
不定。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对美国经济达到“拐点”的自然反应;但同时,人们的担心也在加重,害怕全球经济在过去20年的非凡表现——经济学家们称之为“大稳健”(Great Moderation)——行将结束。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大通胀”(Great Inflation)之后,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状态远为良好的阶段。

  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减弱了。在美国及全球范围内,最近的两次衰退比起上世纪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早期的衰退,幅度要小得多。60年代增长也相当稳定,但在那之前的50年代,发生过两次虽短暂却非常严重的衰退。

  大稳健时期的通胀水平也更低,更稳定。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次石油冲击以后,通胀的趋势值已经下降了。1990年-1991年的海湾战争,只造成了G7国家通胀率的短暂小幅上升。而最近两次石油冲击都只给经济的其他部门带来了很小的溢出效应,最近一次冲击甚至无法在通胀数据中体现出来。这种变化大幅减少了利率的“通胀防范贴水”。因此,利率现在也变得更低、更稳定了。虽然利率近来有所上升,但还是低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

  不过,金融的不稳定性却增强了。过去20年,我们在外汇和

股票市场上见证了一些大规模的动荡,其中还包括多次
汇率
危机。好在迄今为止,这些动荡对于增长的影响是极小的。最好的例子是2001年的美国。当时出现了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股市崩盘,随之而来的,却是有史以来最为温和的衰退。

  对于大稳健,存在多种可能的解释。其中大多数都诉诸全球经济的结构变化。最有力的因素之一,可能是中央银行行为的变化。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是这一说法的重量级支持者。他认为,在头两次石油冲击的复苏阶段,各国央行曾做出错误的决策;但此后,各国央行通过公开的或暗示的“通胀目标制”,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方式来控制通胀及通胀预期。其结果是,过去20年里,中央银行作为通胀斗士的信誉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其他结构变化在抑制全球通胀方面也起到了作用。这包括:第一,全球竞争度提高,尤其是中国在制造品市场上崛起,产生了通缩作用;第二,一些管制得以解除,国内市场(如电信和航空业)竞争度提高;第三,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英国、中国和北欧国家发生了急剧的技术变迁,生产率加速增长。

  此外,经济对资本市场(而非银行)的依赖程度提高,使得更强的金融波动性没有导致更多的衰退。通过改进风险定价,加快对不确定性的反应速度,资本市场已经成了金融冲击的减震器。

  那么,就这样以大团圆结局吗?显然,意识到风险所在,并无坏处。对经济持续存在的最大威胁,是油价可能会继续大幅攀升,并将通胀速度推到一个远比目前为高的水平。不过,对油价来说,重要的不是攀到多高,而是如何攀高。换句话说,供给链断裂(例如由于地缘政治冲突)引发的油价上升,比需求驱动的价格上升要严重得多。

  反过来,更高的通胀可以导致长期利率攀高,这对许多经济体(如美国、英国、

澳大利亚、爱尔兰和荷兰)的房产市场都会带来严重伤害。好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房产泡沫已经缩小,而且并未破裂,美国的房产市场也正走向一次软着陆。

  其他潜在的威胁还包括政策错误和贸易保护主义。幸运的是,央行纵容通胀的可能性很小。保护主义是一个更严重的威胁。最近就发生了一些事件,比如美国对迪拜兼并美国港口设施提案的反对,欧洲的“经济爱国主义”倾向,甚至中国也不再像当年那样欢迎外国直接投资了。迄今,反全球化情绪似乎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一旦美国或其他地区经济陷入低迷,更具危害性的保护主义措施就不是不可能的。

  无论如何,大稳健再持续一段时间的可能性相当大。实际上,过去20年的趋势在战后是更为典型的,大通胀则属反常。据我们预测,美国核心通胀率未来数年内仍会相当温和(在2.0%-2.2%之间)。同时,虽然存在对过热的担心,中国的通胀率还是会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未来数月,世界许多地区的利率可能会上升更多,但随着美国和全球经济的缓和,利率升高也会趋缓。总之,当前的低利率、低通胀将至少再持续一段时间。-

  作者纳里曼贝拉维许(Nariman Behravesh)为Global Insight首席经济学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