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为平:发展总部经济十点思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 15:22 《经济》杂志 | |||||||||
文/许为平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格外引人瞩目。在这一最具潜力的市场中,企业家们的实践与探索、创新与创造,已成为中国经济活力的主要源泉。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总部经济的出现,为正在发展变化的中国,又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什么是总部经济?总部基地与总部经济关系是什么?总部经济为何在北京率先产生?发展总部经济的要素有哪些?作为总部基地的创办人,也是作为总部经济的积极实践者,以下我谈几点自己的体会,供全国高新区和正在对总部经济的发展努力探索的国内各类总部基地的负责人、投资者、研究者参考。 一、总部经济理论源于区域经济学 我认为,总部经济就是传统经济学当中的区域经济的一部分。中国有几大经济区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正在崛起的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到今天,中国已经搞了20多年市场取向的改革,粗放型经营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倡导的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如何能够最有效率地发挥和使用大量的资源?这对搞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人士来说,是一个重要课题。 深入细化地提升区域经济,是发展区域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所谓区域经济的细分或细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更多、更微观、更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正像尽管人们需要shopping mall,但人们更需要在shopping mall中设立大量有特点、有水平的各色专卖店,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服务体系一样。我们在规划和研究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同样要去发展和规划那些细化的区域经济。在许多被细化的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当中,近年来首先诞生于北京的总部经济,就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典型。 与市场中其他经济形态一样,实际上总部经济的资源早就存在,只是以前没有及时加以归纳、整合、统筹。这些资源一旦被整合统筹地发挥出来,就会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很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现在已签约入驻总部基地的170多家企业,在进入总部基地之前早就存在,并且早就是中国各地区经济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细胞,但在总部基地创建之前,这些企业还没有被有意识地归纳和整合进一个区域经济中,而是散落在各地。单一企业很难对地方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产生支柱性作用。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对市场要素进行整合,然后进行细化、提升,从而逐步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的观念和模式。 总部基地和总部经济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实际上总部经济理论概念从提出到今天才几年的时间,这个理论概念的英文名称,还是在我今年应邀去美国哈佛大学演讲的时候,在演讲之前与有关的经济学家、教授一起商定的一个英文名称,准确地说,在牛津辞典上,中国的新华辞典上还没有这些对应的词汇,这是一个全新的东西,是一个实践的结果。 总部基地和总部经济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没有总部基地的实践,很难去对理论进行全面的、客观的总结。当然,由于仅仅是两三年的时间,所以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前一段时间,我跟经济日报高级编辑梅绍华进行交流,发现他早在1999年2月9日就在经济日报第七版发表题为《把区域总部搬到中国: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的文章,谈到过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逐渐向北京、上海聚集这种全新的经济现象,我想这可能是有报可查的迄今为止最早提出总部经济的一位人士。目前,总部经济最重要的是它的实践,它是不是能够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增长和发展提供动力,那是我们最需要探索的。当今世界,尤其是中国,发展是硬道理,也是我们最根本的核心工作。所以就这一点来说,总部经济和总部基地的关系,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 二、“总部基地模式”适用许多城市 是不是只有在北京才最有利于发展总部经济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北京不是惟一可以发展总部经济的城市,但北京首先提出总部经济理论,倡导发展总部经济,并且第一个勇敢地实践总部经济理论,建立总部基地。这是因为北京有率先发展总部经济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北京是千年古都,而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是中央集权。中国计划经济的几十年,给北京沉淀了很多总部经济资源。无论是中央政府所在地,还是经济管理部门的总部,无论是企业的人才总部,还是科技总部,等等,这些总部经济的资源,北京在全国都是最丰富的。计划经济也使北京沉淀了很多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比如总部基地招商中,我充分感受到国资委属下的中央超大型企业的入驻,给第一期招商、第二期招商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所以总部经济发端于北京,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 与此相对应,南部的广州、东部的上海、中部的武汉、西部的重庆和西安等,这些大型城市同样都有传统的东西沉淀下来,因为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也有很多由计划经济沉淀下来的总部资源,同时,由于这些地区近些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并不比北京逊色,所以一些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也是一个必然。北京率先创建总部基地而且发展很快,会为各地发展总部经济提供新的思路,并提供一定的模式参照。 三、中国能否创造全新的经济形态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正在飞速地进入市场经济。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确实需要大量引进、借鉴西方市场经济的理念和做法,但是,如果中国始终跟着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走,就永远无法实现和赶超。因此,中国需要鼓励更多的市场创新。 中国发展总部经济,我认为比美国有更多的条件。华盛顿就没有建立总部经济条件,因为美国的经济的总部集中于纽约。中国不一样。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大量人力资源、科技资源、管理资源都集中在北京,更重要的一点,从某种程度上,北京的一些资源来源于权力,来源于决策,来源于首脑,所以北京是发展总部经济的最佳土壤。 我在全国各地的调研中,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外地许多有实力的企业,依然对北京有着各种的依赖。浙江温州的几个电器大老板,像正泰,都是百亿的民营企业,我说你们为什么到北京设一个总部,没有在浙江杭州设总部呢?他说,我们浙江人有很多事情要直接跑到北京来办。浙江老板们说,如果我们这样的企业不到北京来设总部,证明这个企业没有做大。老板们说出了一个客观需求的存在:他们需要到中心城市抢占制高点。只要实践需要,市场需要,发展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类经济形态就一定会应运而生。 四、发展总部经济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 这个问题很简单,总部经济就是区域经济细化的一部分,所以它能够带动相关的产业经济链,因为决策机构在总部,资本运作的决策人就是老板,就是董事长,以及董事长领导下的全体管理人员。所以抓住决策机构,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抓住事物的本质就能带动相关的产业经济。 实际上,总部经济、总部区域就是区域经济一种具体表现,而区域经济不是现在才发明,我们这个区域经济可以回顾一下世界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说远了,就说上一世纪,实际上从二战以后,上世纪的下半叶,欧美已经在大量发展区域经济。从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以及美国,这些区域的经济在引领世界经济潮流。到了上一世纪的下半叶,也就是到上一世纪的八十九十年代,亚洲经济区域有了飞速的发展,亚洲的四小龙、亚洲新型经济、IT经济迅速地崛起,为整个亚洲经济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正如大家所知,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瞩目的一个最大的、最热的经济区域。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但是我想它确实就是一个经济中心,不能忽略它。北京的GDP的发展速度、北京的经济发展速度是在全中国是领先的。 今天,我想北京是我们正在研究和探索中的区域经济,应该来说区域经济的重心正在往北京移。我六年前在深圳所见,确实感到我们中国的邓小平先生非常伟大,他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看到区域经济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有多么的重要、多么的关键,深圳就是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几十年的背景下诞生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区域。二十多年来实践验证,这个区域经济是搞得非常成功,为整个中国的区域经济奠定了个非常成功的样板。今天,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区域,区域型经济生机勃勃;长江三角洲也形成以浦东开发区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我觉得,中国接下来的区域经济的中心很有可能就在环渤海经济区的北京。这可以从港澳台商的投资风潮目前逐渐由珠三角、长三角再到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转移看出这点。 在北京建立区域经济的一个具体表现,那就是总部经济新区,这个区域的建立可能会成为带动整个北京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样板。我们搞总部经济就是要把大量的优势资源,如人力资源、科技资源、金融资源、政策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充分整合,让其对北京以至环渤海经济产生影响。 五、总部经济是高新区建设模式的创新 总部基地产生在中关村丰台园区不是偶然的。它为中国高新园区的建设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提供了新的经济架构和组织架构,而这种新的模式和新的机制,恰恰是我们将近20年园区建设当中创新的关键所在。 中国的园区建设,不能仅仅把精力放在产品创新上。以前的许多年里,我们把大量的时间、大量的力量,都集中在如何开创新产品、新产业链这些问题上,发展到当前,高新园区的机制、思路和战略定位,都必须要有突破,否则就会遭遇发展的瓶颈。总部基地的建设,包括物质上的建设和运行模式的建设,能够给中国高新区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中国的科技园区建设再也不能维持原有的政府一家搭台的模式,必须要引进强有力的市场机制。我认为政府自己招商的这种模式越来越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只有用市场来应对市场才是最恰当的,这就是我们呼吁了多年的“小政府大市场”格局。 六、变政府招商为市场招商,招商引智与招商引资同样重要 在现阶段,招商引资和招商引智是一个资本层次提升的问题。个人可以简单通过股市成为一个暴发户,但一个区域要发展经济,仅仅有钱就远远不够了。 中国改革的第一步,是把智慧用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为城市改革建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大量乡镇企业雨后春笋般的诞生,又为中国城市经济改革建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带。但乡镇企业经济模式又有不完善之处,最大的问题就是产权不明,而浙江温州又创出了一条新路,指引中国进入到一个由产权清晰的民营化市场主体主导的经济形态。 中国的改革历程给人以启示。今天,中国高新园区的建设也需要创新。政府招商应当通过一种新的模式,建立一种新的机制,把过去的以政府为主体的方式,转移到以市场为主体的方式上来。与此同时,还应当改变过去招商过程中只重引“资”,忽视引“智”的做法。后工业时代的市场经济,完全是一种智慧型经济:一个先进理念、一项创新策划,可以产生巨大的效益,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从这个角度讲,总部经济及其相关产物,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文化和精神产品”,这种智慧型的产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无形的,但也是更加巨大的。 七、由总部基地规划看城市规划建设的新思路 目前已建好的总部基地拥有一种独到的文化。这种文化首先不是以某单独的企业为基础的文化。总部基地里是没有围墙,这是一个总部大家庭,一个多元文化的大家庭,一个经济共同体大家庭,像联合国宗旨所说的那样,成员不分大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就这一点来说,总部基地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发展思路,是其发展的最大保证,同时,这样又可以大大压缩投资成本,提高性价比,增加市场竞争能力。 总部基地第一期入驻的企业,享受的都是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的价格,丰台园区和道丰国际集团也只是薄利,北京类似的写字楼应该是在一两万元一平方米,而且绿化率根本达不到50%。为什么总部基地能大大提高性价比?就是因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资源共享。资源共享也是总部经济内涵的一个重要特征。 八、总部基地和传统房地产的关系 两年来,我谢绝了许多新闻单位就房地产题材的采访要求。如果把总部基地看成一个大型的地产项目,只有两年多的历史,算不上什么成功的地产项目。然而总部经济的理论和概念以及它所产生的影响力,绝对不限于地产这个狭窄的领域。 中国地产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大家更多的是把地产开发商看成是买地盖房卖房,更多的是解决中国人的居住问题。解决居住问题,这只是国际地产业的初级阶段。所以中国的地产业需要提升,它还是在以满足消费需求为主,就这一点来说,是很不够的。 也因此,我们不能用初级阶段的中国地产概念来描摹总部经济的实践和总部基地的建设,如果一定要从地产的角度来诠释总部基地,它也应该被看成是一个超大型的经济地产,因为它的目标是发展经济。我相信将来的地产可以更多更深地和经济发展融合在一起,比如说,为一个地方的区域经济去发展,为奥运经济去发展。我相信,如果下一次中国再有一个城市成功申办奥运会的主办权,那时中国的奥运经济比现有的北京2008年的奥运经济会更加市场化。那时候,任何一个场馆都可以不需要政府拿钱来投资。地产完全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为消费服务的产业。 九、总部经济对地方税收的未来贡献 总部基地在稳步发展,但地方政府对其不应该具有过分狭隘的要求,诸如,你每一个总部要给我交多少税,你每一个楼,一定要交到多少税。我认为,总部基地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应该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固然,它能带来直接税源,因为大量企业入驻总部基地之后按属地纳税。但还要注意到间接税源。总部的集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税源,一个学校,一个论坛,等等,包括来一群高素质的人,带来一批新的信息,企业与企业之间新的重组等等,产权的交易、资本的交易等等,都能直接带来税源的增加和构成的变化。总部基地面积不到两平方公里,占丰台区土地面积的比重是很小的,但在未来的发展中,包括中关村丰台园区面积的45平方公里,它产生的GDP会占到整个丰台区相当大的比例。 十、总部基地的综合社会效应 总部基地的建设,对一个城市和区域的环境、文化、教育会产生极强的影响。因为总部基地聚集了高端经济资源,未来总部基地将会拥有容纳五万人的高密度的商务办公和营运规模,含金量很高,有利于创造了一种优良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教育环境、人力资源环境等等。 我相信,总部经济作为全新经济形态的出现,将会飞速影响各地的区域经济。今后,各地总部经济和北京总部经济一样蓬勃发展,能够得到圆满的成功。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注意一点,千万不能照搬照抄,照搬照抄永远落后。在北京总部基地的基础上,各地应自己总结经验,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去推动发展当地的总部经济,从而有力地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的和谐、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英国道丰国际集团执行董事,中国北京总部基地董事长,总部经济(中国)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