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抑制过剩流动性应成货币政策基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9日 02:20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郭茹 发自上海 流动性的过剩已不仅仅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单一现象,伴随着美元的贬值,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一种全球现象。在这一背景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博士表示,明确抑制过剩的流动性应该成为中国下一步宏观货币政策调整的基调。巴曙松是在5月27日参加由上海中期期货有限公司举办的“第二届宏观经济与金融衍生品年会”时作此表
他指出,流动性的泛滥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而今年以来央行所采取的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非常谨慎,对抑制过剩流动性的作用也极为有限。因此,明确抑制过剩的流动性应该成为我国下一步宏观货币政策调整的基调。 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余额为31.05万亿元,同比增长18.8%,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4.7个百分点。而根据巴曙松的测算,与2004年一季度相比,今年一季度货币总体流动性的增长率达到了93.4%。 中国经济过多的流动性主要来源于贸易顺差持续增长所带来的外汇储备的增长。为维持汇率的稳定,央行需要不断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多余的外汇,投放基础货币。 今年4月28日,央行上调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这被看作是央行紧缩政策的第一步。但在贷款利率上限已经放开的前提下,这一政策的信号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巴曙松认为,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央行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应该表现为采取紧缩性的调控措施,对于流动性进行坚决的对冲,另一方面则应该发展金融市场、资产市场,增强整个经济体系对于流动性的吸纳能力。 一般来说,过剩的流动性将主要由经济中的非贸易部门来吸收,比如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近几年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高企和近来证券市场价格的走高,都有过剩资金推动的因素在里面。如果没有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流动性的泛滥则很可能进一步激发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 “增大金融市场对流动性的吸纳能力实际上也是中国市场深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巴曙松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