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2006全国两会经济报道 > 正文
 

林毅夫:新农村建设真正着眼点在公共基础设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6日 17:52 新浪财经

  

林毅夫:新农村建设真正着眼点在公共基础设施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 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两会”是确定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会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两会”结束之际,举办“两会”解读讨论会,针对“两会”讨论的问题和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进行讨论。这次活动也是“诺奖得主北大行”系列活动之一。新浪财经直播本次活动。以下为本次活动第二部分中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的发言实录:

  林毅夫 : 我先谈谈我的看法,因为我作为政协委员参加了“两会”,我想谈谈在“两会”上其他的政协委员讨论最多、最关心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提法在会上得到所有政协委员的普遍赞同,认为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达到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必要措施。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国民经济中以及在农村经济中的一个具体体现。

  现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说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个人特别高兴的是,在这次会议上,以及在今年“两会”结束以后,温总理所提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说法,即这是把农村建设好以后,可以拉动内需,让我们的农村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得更好。这也和我过去几年一直推动的,实际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尤其是以公共基础设施为主的新农村建设,不仅可以缩小城乡生活差距、收入差距,更重要的,它也是对当前国民经济中需求比较疲软的一种推动手段,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缩小,我们不可能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我也非常高兴地看到这一点得到了其他政协委员和温总理等高层的基本赞同。

  可以说,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个说法,不仅是一个政策,也有很大决心来增加政府对农村基本设施建设的投入。今年政府在“三农”方面成功的注资支出将会达到3397亿人民币,比去年增加了442亿,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增幅,代表了政府的决心。

  但是在会上,也有不少政协委员表示担心,因为过去有很多非常好的政策,包括教育和各方面的政策,到最后给农民带来的实质利益并不多,但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政提出的,包含的方面非常广,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牵扯到政治、经济、文化、党政建设,怎么做才能做好?尤其是这里不少方面需要资金。我前面提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含的建设有五方面,但是真正的着眼点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就是牵扯到村容整洁,应该作为切入点。

    这方面,在中国有70多万行政村,有300多万自然村,根据国家计委的调查,如果把这些村落数量作为基数计算,要达到“十一五”规划所讲的饮水、安全、道路、交通等建设都做好,需要4万亿人民币。在会上的讨论中我曾经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作为一个目标提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一样,是一个长期目标,作为一个阶段,应该是到2020年,到现在还有15年的时间,如果说4万亿是完善村容整洁或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的需要,这15年中,平均每年的投入是2700亿。我们知道,2005年,中央政府对“三农”的支出,共是2975亿,但在这其中,用来支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只有293亿,今年增加442亿,我想,这442亿当中也不会全用来作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当中有不少钱可能是用来支持现在农业税减免以后对乡镇政府支持的需要,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需要。

    这样讲起来,对于新农村建设中,有相当大的资金缺口,平均每年2700亿,而去年只有293亿。就是这442亿放进去,也不过是700亿多一点,还缺2000亿。这个钱怎么来?不可能在一年的财政预算中都算进去,只能逐步增加。温总理提到,要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把农村的基础设施搞下去。可以预见,在2008年以后,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在往年的基础上应该是逐年增加。

  另外,现在在农村里的支农资金分散在很多领域,很多项目很分散,如果把各级政府的支农资金整合起来,效率会提高。但就是这样,如果以后逐年增加,并把分散资金整合起来,我想也是不够的。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增加信贷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支持,要动员社会资金,鼓励受益的农民进行投资。

    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因为资金的缺口相当大,政府应该增加,都不可能完全由政府来做。如果用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即有些企业参与公共设施的建设,就像城市中的

高速公路,它自己向银行贷款,建设,将来收益,并鼓励农民参加,那么在执行上要相当谨慎,如果要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在这些项目建设上应该考虑,如果动员信贷资金是向银行借贷,那么就要考虑将来能不能回收足够的钱偿还银行贷款。另外,要动员收益的农民付出劳动还好一点,还要动员他们自己出资,那么就要考虑到他们的承受力。所以在会上有很多讨论,如果想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给农民带来利益,一定要掌握几个原则,第一是因地制宜,从各个地方真正的实际需要是什么来着手;第二,必须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第三,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要由地方政府一刀切,推行一个政策一起搞,否则到最后有可能给农民带来的是负担,而不是利益。

  在会上,有很多委员对我们现在的宣传方式表示担忧,在前面讨论完以后,很多委员对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等很多方式表示接受,可是我们一看到宣传,经常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给的样板,比如华西村,盖的都是新房子、甚至是

别墅,甚至有的政府把旧房子拆掉,全盖新房子,这样大家就很担心,全国能有多少个村能像华西村?第二,拆房子,盖新房子,这是否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标有关?我个人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基础设施,其次是房子,房子不应该在这一目标之内,当然,将来有条件了,农民可以自建新房,但绝不能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强行把农民的旧房子拆掉。

  委员们还提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绝对不能拆屋、毁村,应该在原来的自然村基础上建设,这就让我想到,原来的自然村基本是在农场附近,如果建了新房,也不能离农场太远。这样,有很多委员表示担心,在很多偏远地区,保留了很多农民的地方特色,他们担心是否会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使这些地方特色丧失?我认为,如果把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民的房子不动,这就比较好建设,但是如果真的一建设,那可能就是钢筋水泥的房子。这是会上大家讨论时比较担心的。

  第二是自主创新,刚才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教授也提到,在“两会”上这也确实是一个新的亮点。对于创新的重要性,各位都可以理解了,如果没有创新,就不可能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是不可持续的。但是创新的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主研发,一种是引进。

    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教授谈,中国过去这20多年的经济增长比美国发展最好的那段时期的经济增长高出三倍,甚至更多。如果是这样,我也一直在很多场合强调,我们和发达国家有差距,我们可以用引进技术的方式增长,这也是我们的一种创新。当然,中国目前的阶段也不是不可能有其他的创新。

    但是在引进的过程中,我们确实必须有自己的创新。一个是流程创新,国外引进的技术不一定适合中国,因为他们是在工资很高的国家,他们尽量节省劳动力,我们这里可能要尽量多安置一些劳动力。第二,我们有些产业已经有绝对优势,外国已经不生产了,如果发达国家要生产这种东西,我们不可能引进,需要自主创新。第三,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只有一两个先进技术没有掌握,发达国家也知道,如果这些技术让我们知道了,我们就毕业了,所以他不可能把这些技术给我们。所以我们需要自主创新。政府强调的和我的想法也有一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我认为自主创新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原始创新,第二是集成创新,第三是消化、吸收再创造,你引进以后,消化以后,再根据国内的情况再创造。

  在“两会”上,在和委员的讨论中,有些委员非常强调创新,甚至强调,凡是不准中国引进的东西,中国就有自主创新的成功。比如外国不可能对中国引进原子弹,所以我们自己创造原子弹,我们不可能从外国引进卫星,所以我们的卫星成功了。凡是能从外国引进的,我们就失败了,比如汽车。确实有不少委员,尤其是科技界的委员,非常强调自主创新,认为只要强调创新就要强调自主创新。在理论宣传上也有这个偏向,对打自主品牌的这些企业家们给予高度重视,对那些引进消化吸收的,基本是排斥,让他们变得“灰溜溜”的,所以在企业界主管工业部门的委员感到很委屈,他举例说,像我们的汽车产业,虽然是引进创新,但和十年、二十年前比较,质量各方面都高得很多。

    这方面,这些委员也担心。实际上,他们的担心和我的担心是共同的,因为创新也是一个生产活动,创新也是一个投资活动。既然是生产活动,继任是投资活动,就必须考虑成本,也必须考虑到风险。我们知道,高度发达的国家在创新,尤其在自主创新上有很多,是因为他们的资本很多,他们承担风险的能力非常强。而且,只有在那个领域他们有比较优势。如果我们过度强调,很可能带来的好处比我们的成本还要高。在会上也有不少人关心,谈这个问题,但是没有一致意见,只不过有些人强调原始创新,主管工业部门的委员和专家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取得一个平衡。

  第三点,在会上讨论比较多,尤其在政协会上,但它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而是今年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政协工作的意见》,这是关系到政协本身,在会上有专门时间进行讨论。在这个文件中,再度明确,政协的两大主题,一个是民主,一个是团结,这过去也讲过。它有三个功能,一个是政治协商,二是民主监督,三是参政议政。对这个文件怎样具体落实,这三个功能有比较详细的原则。

  最重要的是,这个文件首度明确提出民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靠投票,这是西方一般理解的民主。但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除了投票、选举以外,协商也是民主的一种方式,让各种各样的意见能充分表达出来。对民主的这两种方式,中央党校一位副校长,也是政协委员,他把这两点在会上作了很好的阐述,不少委员结合他的发言来讨论文件,普遍的看法是,这个提法是适合我们当前的情形,当然,有些事情我们需要投票、需要选举,但是如果完全只靠投票、选举,也可能会出现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政治混乱问题。但是如果要让各种意见能充分表达,协商就是让各种意见充分表达的一种方式,在文件中,把协商的形式具体作了规定,基本上是有关于中国的宪法、法律、重大经济政策等,在决策之前应该协商,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而且,不仅是在决策之前,在执行过程中也应该有协商,应该执行各方面的意见。可以说,新一届的党中央,包括胡锦涛、温家宝等上台以后做了比较多的工作,现在每年除了“两会”之外,大家如果注意报纸,中央的领导人,每年跟八大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至少要开12次以上的座谈会,基本是一个月一次以上这也是具体的协商形式。

  可以说,文件充分表达了现在这个中央领导集体对政治改革的一种态度,也就是说,我们要走民主的道路,但这个民主要用新的形式来表示。在这样一个文件的基础下,将来政协的功能会加强。

  在会上还有很多其他问题,比如教育的问题、卫生的问题、环保的问题、以及经常出现的自然灾害、矿灾的问题,也引起了不少委员的讨论。

  我个人认为,在会上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并没有怎么讨论,就是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看法。在这方面,去年我在几个场合也谈过。中国的宏观经济,首先,它的经济增长速度绝对不会慢下来,大家对这点还是有信心的。在2006、2007年,这几年的增长速度会保持在9%,甚至更高。去年城市中的人均消费平均增长9.6%,农村增长是6.2%。由于我们的收入增长和消费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相当明确的,因此我相信,2006年我们的消费增长至少在8%以上。

    投资增长,一方面,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调整、结构增长的空间还会非常大。第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很多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投入,这样讲起来,投资增长至少在15%,甚至在20%之间。如果这两者加起来,我相信明年会达到9%,甚至10%的增长。

  即使增长率很高,但是我认为,通过紧缩,还是会回落 ,主要的原因是,98—2000年之间有通货紧缩,但是主要原因是什么?一个是粮食价格上涨,这是因为2003年前几年连续粮食减产,第二是连续几年的投资过热,这就会导致能源价格上涨,这是导致2003—2005年我们走出通货紧缩的原因,但是大部分部类的通缩紧缩还是存在的。

  2006年的状况怎样?这次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举出五点我们新遭遇的问题。我们连续两年粮食增产,2004年增产770亿斤,2005年增产291亿斤,现在的粮食达到2698亿斤,由于连续两年增产,现在出现了粮价稳中趋降的情形,那么,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会下降,农民增收的压力会增大。生产能力过剩日趋凸显,在2002—2005年三年连续投资过热,比如

房地产、电力等,现在见效了,变成生产能力了,产能过剩已经凸显出来。再加上原来过剩的部门还在过剩,这样造成2003—2005年这些通货紧缩的因素已经表现出来了。

    综合以上判断,我们认为,在2006年基本物价指数是比较低的,会在零或零左右徘徊。在这情况下,我们要防止一件事情,前面我说我们的 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但是在通货紧缩上大家还是遵循着国外的观点,一旦通货紧缩,意味着经济平稳,然后就开始通过经济政策启动,这就出现了投资反弹。这是要避免的,怎么避免?这次我倒是觉得有信心,在2004年、2005年讨论怎么治理通货紧缩的时候我讲过,政府直接的干预不太好,最好是用经济手段,用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不要用部门国策,但是要用宏观政策来维持经济,必须有一个前提,必须有一个微观的基础,银行对各种项目能进行选择。当时我曾经写文章讲,必须重建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这次的报告中对这一点非常强调,也就是说,必须强化银行在贷款时对每个项目要仔细审核贷款条件,也就是它的自有资金是否充足。比如对房地产、汽车、建筑项目,必须有30—40%的自有资金,那么银行必须认真审核他是否有自主资金。第二是严格按照市场准入的标准,国家有标准,必须要严格执行。

  我想,如果能够真正强化这样一个微观基础,银行对贷款准入条件以及市场准入标准这两点掌握好,我们相信,即使有投资反弹压力,但也不至于变成像2003—2005那样的投资过热,这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最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了一点和我们有关的,也就是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新时期的杰出教育家,我觉得我们北大要按照总理的要求,我们也有这个能力,我们要按照总理的期望来要求自己,我们中心要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说不定将来我们中心也会出现一批杰出的教育家。

  相关报道:

    斯蒂格利茨解读十一五 称要防利益集团阻挠改革

    斯蒂格利茨解读“十一五”规划和对话林毅夫实录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解读两会 关注新农村自主创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21,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