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的人格魅力世所公认 有资格对指责发怒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 02:22 第一财经日报 | |||||||||
张昌辉 昨天,《第一财经日报》刊发《吴敬琏发怒:我没有和利益集团结盟》一文,立即引起了一场“反响风暴”,仅网上的转载就有上千条。 这当然与吴老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有关,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是与经济学家与利益集团
因为这个话题现在已经不单单是个圈内的学术道德自律问题,而已经演变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道德问题。 应该说,吴老是有资格“发怒”的。众所周知,在今天的经济学界,吴老的人格魅力世所公认,他素以敢说真话著称,先前曾被称为“吴市场”,后又被尊称为“吴法治”、“吴良心”等美名。所以,有媒体指责吴老与利益集团“结盟”,在笔者看来,这肯定是找错了“靶子”。 当然,经济学家与利益集团的结盟绝不是捕风捉影的谣言。因为一些经济学家介入社会的领域太广太深了。经济学家不仅成为我们政府部门及某些行业的座上宾,而且俨然是社会决策者们的高参乃至导师,在中国,“经济学家依赖症”正日趋严重。当下,言必称“经济学家说”似乎成了官场和商界的一种品位的象征,或一道风景,一种时髦。 值得重视的是,经济学家的声音会对市场交易产生巨大的正、负面影响。 应该说,在今天做个中国的经济学家让人艳羡,然而巨大的社会声誉和影响,不菲的经济收入并没有让某些经济学家更加自律、更加珍惜自己的声誉,爱惜自己的“羽毛”,提升自己的学术道德和良知,而是利用自己的“学术之便”,利用社会上、市场上对经济学家的过分信赖,而与某些利益集团合谋,利用发文章、做演讲、写内参等手段,或公开或隐蔽地为某些利益集团张目、造势、游说。 只要稍作留意,小到一个企业的商务项目,大到某些政府重大决策,人们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某些经济学家为某些利益集团“游说”的身影。这似乎已是公开的秘密。某些花瓶式、摆设式的所谓“独董”,为什么总是不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什么总是唯董事长、总经理马首是瞻,因为在沉默是“金”的背后,是物质利益的悄然让渡。 利益可能左右良知。经济学家与资本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这应该是中国经济学家的大不幸,这也是对中国经济学家集体公信力的伤害。 要重树中国经济学家的集体公信力,除了要求他们道德自律外,最好的办法就是强化舆论监督。让合谋充分暴露在阳光之下,让利益交换付出巨大的信誉成本,乃是最好的救治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