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1997年所谓的一次性就业率就高于1996年和1998年。就业率不可能一直上升,也不可能一直下降。做为长期的人才培养,我们一定要跳出原有的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有一个坑才去种一个萝卜。
就业问题与产业结构变化、经济发展周期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这点出发, 非但不是扩招制造了失业,而是缓和了失业。如果没有扩招,这几百万学生失去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
,他们几年前就要面临就业问题。扩招并没有“扩”出更多的劳动人口来。
大学生就业难,而且是越来越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自199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扩大。2003年,应届毕业生达到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据悉,截止2003年7月初,就业率仅为50%,较去年同期65% 低15个百分点。
最近有媒体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归咎为“都是扩招惹得祸”,很多人开始怀疑几年前的扩招到底对不对,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到底能不能容纳这么多大学生,应不应该在高等教育问题上采取在3年内扩招一倍以上这种突然或者激进的手段?
然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口径对比,2002年高等教育入学率即18至22岁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中国为13%,韩国为71%,菲律宾为31%,泰国为35%。我国近13亿人口,有1300多万在校大学生,仅占人口的1%;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即使把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等全部加上,2002年也仅为15%,只是刚刚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级阶段。为什么连经济增长速度为我国一半和人均GDP与我们不相上下菲律宾、泰国都可以支持那么高比例的大学生,而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中国却不能容纳还处于较低入学率大学生就业呢?
我认为,从宏观和深层分析看,当前就业难只是经济转型过程就业结构变化产生的暂时困难,一部分是因为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整不够而没能很好地抓住机会,还有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过剩,人才过剩。中国大市场完全能容纳下更多的大学生。不能因为这些暂时的困难而放弃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大战略。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拓宽视野, 转变思路,用市场经济的眼光和办法来看待和解决问题。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否定国家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大战略。真正用市场经济的眼光和办法来看待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加速适应市场的高教改革,建立一套科学的、准确的大学生就业预测与跟踪体系。大学生自己也要转变旧的认识和观念,主动出击,给自己开辟一个新天地。
1.大学生就业为什么难
“月有阴晴圆缺”,就业市场受经济的影响必然也会有波动。就业问题与产业结构变化、经济发展周期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前,不但是大学生就业较难,整个社会都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从短期来看,2001年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出现问题,又出现了911,不仅打击了美国经济,甚至影响到全球的经济,而2003年中国又出现了非典。这些不可预见的因素使得几年前容纳了不少大学生的高科技市场,金融市场萎缩。
从中长期的趋势来看, 近10年来,中国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且还有继续恶化的可能。从1995年到2001年,在国企与集体企业中减少了近5000万个就业岗位。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也在精简机构。从改革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进步。 过去看似失业的人非常少,表面上每个人都有工作,但实际五个人做两个人的事,不仅工资低,五个人还互相打架。经济发展走向高效,两个人岗位只能两个人吃饭。然而从就业的角度看,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问题集中在几年内解决,就会出现劳动市场的暂时不平衡。
另外,在我们的政策主导上,没有把就业问题真正放到优先地位上。许多地方政府过于追求经济增长率,采取的是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从金融,财政及政策上都向高科技,大企业倾斜。新近增加的一些企业和经济项目就业容纳能力往往不高。我们20世纪90年代每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创造出来的非农就业岗位仅为80年代的三分之一。形成了“高增长、高投资、低就业”的现象。
因此,大批城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加上上亿的进城打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进入就业高峰期的新增适龄人口造成了叠加的就业压力。据统计,2003年全国非农新增与积压下来的劳动力供给高达2400万人,但预计只能解决三分之一。这些问题同时也会反映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上。这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大学生感觉就业难的第二个原因是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因此很难保证使每个大学生都有一个“精英”岗位。在“精英教育”时代,高校毕业生短缺,社会精英岗位充足。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如政府机关、外企、高科技企业等精英岗位。而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了。就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情况而言,是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通过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同时,必然要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比较低一级的工作。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就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情况而言,是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通过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同时,必然要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比较低一级的工作。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20世纪50年代,如果一个高中生回农村,那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因为那时候高中生稀缺。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邢燕子,上完高中后回到农村,成为全国的典型。现在高中毕业回乡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当有大量高中毕业生时,高中生回农村已经不再是新奇事了。大学生也是同样的道理。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国家,有些大学毕业生干的也往往是很基层的工作。同样地在精英教育时代,高校毕业生比较容易找到精英就业机会,但到了大众教育时代,中小城市、中小企业也是就是机会。因此大学毕业生必须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第三是大学教育本身的问题。现在社会上并不是不需要高级人才,而是有时高校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高等教育的反应相对滞后一些。作为供给方的高等教育面对着两方面的需求,一是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市场依然是“卖方”市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高等教育的反应相对滞后一些,使得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失平衡,培养出的许多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市场的需要使得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失平衡,培养出的许多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市场的需要。
然而,坏事也可以变好事,也许正由于大学生就业难,会进一步推动人们呼吁了多少年都没有能够推动的一些高等教育的改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以前大学毕业生总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政府开列计划,高校开设一个专业,毕业生由政府包揽。只要是某某名牌大学,靠着牌子,就不愁自己的学生分配不出去,学校基本上不用关心市场需求。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学生分不出去,就不会再有人买你的服务,将来专业就会被取消。这就促使我们大学要更好地与市场结合。
今后我们的大学要有超前意识。我们的经济已经以市场经济为主了,我们的工人、农民、企业家们成天地承受着市场的压力,为什么高等教育就不能真正面向市场,就不该承受市场压力呢?一个大学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它当然就会被市场所淘汰。由于高等教育有一个周期,专科三年,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而市场在不断变化,特别是对一些与市场经济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必须对市场做出科学的预测,当社会的改革推进到一定阶段以后,不断下岗的就会越来越少一些,经济不景气是一个经济体系循环,等世界经济开始起飞的时候,当高科技的泡沫破坏后慢慢恢复的时候,又会造成很多就业机会,大学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往前发展,所有问题都是暂时的。
最后, 我们现在广泛报道的所谓一次性就业率是否科学也是值得探讨的。类似一次性就业率、待业率等定义十分不清晰、不科学的似是而非的数据满天飞,再经过媒体的炒作,也会造成人为的恐慌,误导学生,误导家长,也误导社会,更会影响我们对当前的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一次性就业率指的是7月份大学生的签约率。与计划经济下硬性分配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需要一些时间,在短短的几个月里甚至半年内找不到工作也是正常的现象。另外,在我们的统计中,灵活就业,即没有签下合约的,在小型,微型企业中就业的大学生往往都没被统计进去。 据报道,仅在深圳市,就有十万以上的大学生在灵活就业。实际上,这种就业统计还是我们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就业模式的一种延续。我们应该采取国际上通行的办法来进行更为市场化的统计方式。
2.大学生就业的机会在那里?
传统的就业观念为大学生应该到机关当干部,到外国公司,到高科技企业、到大学当教授工作才算是好的就业。然而中国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1995年到2001年,国企与集体企业中减少了近5000万个就业岗位,但民营企业和其他单位增加了3000多万工作岗位。2003年新增的工作岗位基本上都在民营企业中。 今后,真正产生了新的就业机会的,不在国营企业,不在机关,而在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若干年里,这种趋势可能会越来越强。我们大学生如果还抱着原来的那种就业观念去找工作,路就会越走越窄。
我们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在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飞速发展急需高等教育为其提供充分的智力和人力支持。中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已占全国的60%和40%,在近几年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约占60%。同时,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只要四家中小企业中有一家招一个大学生,今年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有了一个工作。
在中小企业企业中工作会不会埋没大学生的人才?这要看你从那方面看。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的机会实际上是在目前的中小企业里,很可能不一定在大城市。有人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调查。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77、78级的大学生基本上都集中在政府,高校、国企中工作.很多人在学术界,政界做的不错.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成功的很少,真正发财的很少。在我们社会中涌现出的一批有闯劲,锐意进取的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反而大都是八几届的大学生。这是因为我们77、78级的大学生的分配是指定的,反而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八几届的大学生的发展空间反而更广阔,那是因为他们适应了社会的的发展。
社会在分工,高等教育可能也要分工。在有一部分高校、一部分专业为高精尖企业服务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与专业就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在高等教育与中小企业之间建立一种亲密合作的伙伴关系越来越显得迫切。在国外,许多高校都设立了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和中小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政府规定一些公立大学必须为中小企业服务。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为什么不能将自己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呢?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大学,它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肯定和为高精尖企业、大企业服务的大学不一样。那么它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应该是实用型的,是适合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不是眼高手低的所谓高层次人才、纯理论人才。
曾经有人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77、78级的大学生基本上都集中在政府,高校、国企,有的做的不错,也有下岗的,但成为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真正发财的很少。而在我们社会中涌现出的一批有闯劲,锐意进取的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反而大都是八几届的大学生。这是因为我们77、78级的大学生的分配是指定的,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八几届的大学生的发展空间反而更广阔,那是因为他们适应了社会的的发展。
3.如何抓住好的就业机会?
大学生们一定要看清楚,今后个人发展,赚钱的机会在什么地方。我认为,相当部分学生应该到民营的中小企业里找寻机会。因为中国未来的发展以及社会的主要机会就在民营企业中。现在应该说是几十年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好时机。如果加入这个行业,走到中国的最前沿,不但能给自己增加了知识和本领,而且事业上会有大的发展。
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国家,大学毕业生干的也往往是很基层的工作。同样地,在今后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后,可能连硕士生、博士生也要干一般性的工作。十六大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同时,也必须打造出一批具有高级技能、较高知识水平和较高收入的一般工作人员,以适应进入WTO后,世界工业生产基地向我国转移,我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的需要。因此大学毕业生必须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高校毕业生要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政策营造的更为宽松和广阔的市场就业环境,主动投身到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以进取的态势,积极参与就业竞争,做好参与竞争的各种准备。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有助于淡化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消除其不恰当的“优越感”,从根本上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我并不认为研究生干以前本科生干的活,本科生干原来专科生干的活是一种人才的浪费。同样的一项工作,如果研究生比本科生干得好,本科生比专科生干得好,它就不是浪费。
我们大学生应该充分思考人生的道路,时代已经不同啦,应该与时俱进。事实上,从个人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进民营中小企业不见得是一个坏事。进一个大型企业打工,也许一辈子也只能是一个小角色。而到一个中小企业,也许很快就能展露头角。转换一个思路,以一个新视角看问题,展现在大学生面前的将完全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当前更重要地是向民营企业发出呼吁。政府的政策并没有阻碍民营企业招收大学生,而是部分民营企业可能眼光放得不够远,觉得大学生,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工资又高一些,所以不愿意吸纳大学生。我们的企业家应该认识到,企业的竞争的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中小企业的竞争是非常激烈而残酷的,企业能不能保证5年之后还存在,企业有没有有发展的潜力,企业能不能做强做大,根本的问题就在于你有没有足够的人才去帮助你实现企业的定位。大学生也许一开始做不了太多的事,但他们毕竟经过了社会的多次筛选,经过大学的培养,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发展潜力很大,把这一批人抓在手里,有他们辅助,企业才会有希望。
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生都不可能一出校门,马上就能得心应手的工作。因此我建议,国内的中小企业,应该采取类似于国外的做法,利用假期,招一些在校的大学生到企业去实习。而在这个实习的过程中,企业可以进行充分地挑选,挖掘出企业需要的人才。而这些大学生毕业以后,由于在企业已经有过实习的过程,相对对企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也能够很快地融入企业之中,上手工作。这就需要企业主动地加强与学校的联系,主动地去抢人才,挖人才。
有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应该积极准备自主创业,不仅自己为自己解决了就业,还为他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创业教育并不是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也不是让大学生一毕业就去创业,而是给大学生播下将来创业的种子,知道应该如何创业,根据什么样的条件,创办什么样的事业。当机会来临时,他就会抓住机会进行创业。
而从创业的角度来说,这部分大学生更应该去中小企业、小地方。因为在大地方人才济济,他可能会觉得机会比较少;在大企业,他只是一个螺丝钉。而在中小企业、小地方,锻炼的机会更多,重新谋划自己未来的机会可能也就更多,可能很快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如果我们将创业种子播撒在学生的思想里,那么,他的择业方向就可能不一样了。
4.总结
作为个人来说必须坚定这样的信心,一个人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必须接受教育,最好能接受高等教育。同样,一个国家要想比别的国家发展得更快一些,必须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上适度超前发展。对国家和社会来说,扩招也使得国家未来劳动力水平和结构得到极大的改善,其深远意义及经济效果将来肯定会显现出来。十六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与此相适应,高等教育总规模到2020年也应该比经济增长规模更大一些。目前高等教育出现的就业问题只是经济转型中暂时的困难,原因很多,不能把短期内的问题作为长期发展战略决策的基础,千万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而放弃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大战略。
我们不仅要在国内,以后要到世界上去竞争,中国人怎么才能够在世界经济中立足,就看我们有没有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