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李玲:我国应创造独特医院模式解决看病难问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 14:54 新浪财经

  李玲

  2005年应该说是我们医疗卫生改革的一个转折点,因为政府明确的提出来,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这在过去一直是比较模糊的,现在比较明确的提了出来,而且采取了一些比较得力的改革措施。我相信如果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应该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现在医院成了所有公众关注的焦点,但是医院所发生的问题,不仅仅是是医院的问题,是我们改革20多年各种矛盾在医院的反映,或者说在医院的积累。总得来说,还是政府该承担的责任没有承担。像陈教授讲的,在政府投入下降的情况下,让医院到市场上生存,让所谓的逐利机制在医院得到充分的发挥。医院本身是为老百姓提供服务的,有公益性的,但是现在的医院以利润为目标,变成了一个企业。在这种激励机制下就看到了我们所有看到的不正常的,扭曲的医院的行为。

  医院的改革也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式,从承包到股分制,到卖医院,各种方法都试了。从国际上来看,医院就是一个公益性的单位,全球的医院一般都是非营利的组织,即使在美国市场化这么充分的医疗卫生体制,90%的医院都是非营利性的,当然非营利性的不一定是公有的,社会资本也能做非营利性的。为什么医院的是非营利性的呢?就是因为在医院这个特殊的行业,存在信息不对称,如果消费者认为你这个医院就是营利的,容易对这个医院不信任,非营利也是可以挣钱的,但是挣的钱有严格的控制,只能用在医院的发展上,这可以使消费者带来信任。

  国内做的研究不多,国外大量的研究都证明,医院的经营绩效和是否是营利、还是非营利,是国有还是私有没有多大的相关性。营利性的医院利润变动率比较高,因为它随经济波动,经济好的时候病人多,经济不好的时候,病人少,但是利润水平非营利和营利医院差别不大。非营利的医院也在不断的提高效率,改进服务,营利的医院也在改善服务,获得更多消费者的信赖,所以,产权改革不应该是我们医院改革的一个核心。非常幸运的是,我们的政府也认识到这一步,虽然产权是一个问题,但是并不是产权一改以后,我们看病难、看病贵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的。

  医院有很多内功可以练,管理确实是我们很差的,比如看病难的问题,其实在管理上稍做改动,比如电话预约,病人就不需要在候诊大厅那么等,就没有那么难了。

  我还想做一点补充,我觉得我们医院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确实是它的基本功能,医院应该定位非常的明确,但是还存在一个如何在政府投资不足的情况下,生存和发展的问题,那么我们现在的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是过度的提供了医疗服务,增加了利润,我们的医院发展太快了,我们现在医院用的技术,用的药品,包括设备,很多医院的候诊大楼和设备都是超前于我们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从长远来说,中国的医院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因为我们有优势,我们是人口大国。对于服务业来说,人口多是一个最好的消息,人多的话,受众就多,患者就多。所以目前我们的医院为什么能发展这么快?尤其是三甲医院,日门诊量可以达上万,当然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认为中国应该利用人口优势和现有的医院都是政府医院的优势,创造出一套我国中国独特的医院模式,真正解决我们中国人看病的问题。

  我的设想是,我们也许可以参照国际连锁店的方式,

麦当劳和肯德基这样的模式。如果大家喜欢吃麦当劳,而只有王府井有一家,那肯定就难,为什么现在不难,就是有很多的连锁店,同样的管理,同样的服务,保证了你在中关村能吃到一样的麦当劳。类似的,大家都喜欢去协和看病,我觉得中国医院可以建成医疗集群或者是集团,横向纵向的整合,既解决了老百姓要看名院的问题,在现有品牌医院的基础上扩展,特别是目前一级和二级医院生存比较困难,如果让现有的国有医院收购或者是吞并也有解决的空间。

  还有一个问题,老百姓不愿意去社区医院看病,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担心看不好,质量不高,但是如果是品牌医院把诊疗点开到社区,在医疗集团内部就有积极性做双向转诊了,不会底下转上去了,上面不转下来。如果协和集团,第一步让病人在社区看,看完了以后,解决不了再到三甲,动了手术以后,很可能康复护理再转到社区,这样资源得到更大的利用,这是中国医院可以发展的方向。

  另外,医院不可能由政府全部包下来,医院的自我生存的能力很强的,医疗服务是利润很多的。在保证它公益性的前提下,可以允许医院开放高端的服务市场,拉开服务的层次,弥补低端发展的不足,这也是医疗发展的模式。

  (文章摘自第三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第八场讨论实录)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14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