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陈育德:我国医疗改革需要一个政策的环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 13:45 新浪财经

  陈育德

  健康是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事情,因此大家对改革非常关心和关注,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应该说,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以来,医疗卫生系统一直在改,当然不同阶段有不一样的特点。

  改革初期面对的问题主要是,经过文化革命的十年,卫生系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卫生资源短缺成为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加上计划经济时代的统统包揽,大锅饭,铁饭碗,医疗机构的活力不够,效率很低,卫生的供给不能够满足老百姓的需要,这是当时很突出的问题。当时的确是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压力。针对这样的情况,为了缓和供需矛盾,扩大供给,就采取了允许多渠道和多种形式办医的政策,允许个人开办医院,以扩大医疗服务规模等等,这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另外,医院内部的运营机制也有变化,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改善了装备,改善了医疗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居民的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也对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到了转轨时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差距扩大,老百姓的医疗卫生需求开始多样化。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企转制,部分职工下岗,职工的医保覆盖率下降,再加上老龄化问题开始出现,疾病模式的转变,都导致了医疗服务需要的增加。可是,城乡居民对医疗的支付的能力是有限。恰恰在这个时候,赶上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90年代初,一般医院的医疗费用、县以上的医院门诊和住院费用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加,甚至于达到20%多的年增长率。这种情况下,医疗的需求受到了抑制,有效需求发生了转移。有病的时候不去医院,就自己买点药,或者用传统的治疗方法解决问题。表现在医院门诊量降低了,全国县以上医院年门诊量最高达到过26亿次,后来降到21亿次左右。同时住院率也在降低。另外,弱势人群就医的问题更突出了,弱势人群有的得不到最基本的卫生服务,健康不公平性的问题就突出了。这个趋势在90年代中期已经显示出来。

  针对这种情况,当时提出“一个目标,三项改革”,一个目标是用比较低廉的价格,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要到这个目标,有两个核心的方面,一是医药卫生的改革,核心是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改善服务,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二是

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核心就是要建立费用负担制,国家、单位、个人来分担,尤其是个人要负担相当的费用。

  三项改革大家都知道,一是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二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三是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这三项改革关系非常的密切,是互为条件的,缺一不可,上海有一些地方就提出来了称之为“三医连动”,这个想法是好的,2001年前后在推动。

  1998年以后,城镇医疗保险和卫生的体系的改革都在推动,开始就出现了一些改革的方式,出现了医疗集团,股份制医院等等,有些地方把企业改革的这一套东西引到卫生的改革里面来,可是这中间也经历过一些曲折,也看到了一些问题。转制了,问题就解决了吗?并没有解决;股份制了,把这个医院卖了,变成民营了,问题也没有从根上解决。不是一卖就灵,转制也不是一下子就解决问题的。

  这两年的情况是,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来今年卫生工作的一些重点,主要关注的问题一个是疾病控制,因为从03年SARS以后,大家对疾病控制的重要性都有了认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疾病控制、农村卫生、基层的医疗设施的建设、城市支援农村等方面都采取了措施。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推动创建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活动,这一项改革,实际上是1997年以后,一直是提倡的。就是通过区域卫生规划来推动城市卫生体系的改革,加强社区基层卫生服务,推动医院的改革,这一部分的工作挺有成效。

  医院的

医疗体制改革,在05年主要还是在少数的城市进行试点。有一些进展的情况,现在看起来,从面上来看,主要是推动质量管理年,围绕质量安全来推动医院管理。因此整个医院的改革,进展有一些,可是不是很突出。

  我现在觉得看病贵确实存在,是个事实。每一家都可能有病人,都看过病,都有这个感受。根据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我拿几个数字来说一下。医疗服务的费用增长的速度超过了人均增长的幅度,在一个家庭里面,食物消费支出、教育支出是头两位,医药的消费支出是第三位,城市是9.3%,农村12.9%,这是2003年的结果。2003年跟1998年去比,这5年里面,城市的居民的平均收入增长大概是8.9%,农村增长2.5%,这是我们调查的数字,不是国家统计局的数。医疗支出的增长的情况,城市增长是13.5%,农村是11.8%。平均一次门诊费用,城市是219元,农村是91元,比1998年分别增加了85%和103%。城市平均每次住院费用是7600元,农村2640元,分别增长88%到73%。医疗费用跟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根本是不相适应的,大大高于人均收入增长速度。

  城乡居民一次住院,大概就花掉一个人一年的收入。很多人应该住院没有住院,主要是负担不起,低收入人群更突出,应该住院没有住院的比例达到41%。低收入人群住院的费用增加的更明显,差距就没有缩小了。收入多的,收入少的,服务利用差别很大。从1993年到2003年这十年中,应就诊没有就诊,应该住院没有住院的比例在增加。低收入人群更突出。城乡的贫困户里, 30%是因为病、伤,负担不起医疗费用而造成的贫困,看起来这个疾病的问题,跟他的贫困,家庭的经济情况,跟致贫的原因非常密切。这是“看病贵”的问题。

  “看病难”的问题要从病种来看,假如一般的病,看病应该说不难,除了边远地区、医疗条件很差的地方可能有些问题、疑难病症,重病,带来很大的不便之外,要到一些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非常不容易。而到基层去,到街道,到社区医院去,一般说对常见病来说不是很难。但是到大医院就是人满为患,大医院一天几千个门诊,住院要等床位,特别是专科医院,那是更难,要排队,要等号,甚至于票贩子在中间可以有利可图,因此要等很长的时间,有的一家好几个人轮流排队,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真正看上病,这个确实是难。

  这个问题反映的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问题,就是要调整医疗机构设置的结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要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医生为中心,从而改进医院的流程,这样才能使病人得到就医。

  老百姓的不满意,一个是对费用不满意,调查里面,城市32%,农村有18%对门诊费用觉得高,有意见;城市38%,农村31%住院者对医院服务不满意,另外一些查询医药费用帐单方便程度不满意,还有对医疗机构的设施水平和环境表示不满意。有一些那就是因为就诊路途遥远,不方便,这个方面有意见。特别是在地广人稀的地方。我想看病难和贵,不满意,我提供了这些数值。

  医院的改革喊了很久,但是多数医院还是在观望。为什么观望,是缺乏这么一个氛围,一个环境,一个政策的环境。医院没有主动性去推动它的改革,为什么这样呢?这反映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那些利益格局没有打破,再加上现在这些年来政府财政对医院的投入比例在下降。卫生总费用当中,政府的投入原来是占30%左右,现在政府的投入也就是16%、17%。一个公立医院,特别是大的综合医院的收入,政府的财政的补贴之占百分之几,5%、6%、7%,个别的就更少。因此百分之九十几都是要通过医院的业务、门诊、住院服务来解决人头的工资,耗材的费用等等。

  这里面根本的原因,虽然没有明说,但实际上就是拿市场经济那套运作的方法在运行。实际上医院在追逐利润,但是大家也都不说有医疗市场,因此也就没有人、没有责任去建立一套规范的制度去约束,去加以严格地控制,规范医院的行为。因此,造成现在突出的矛盾反映在医院的问题上。医院为什么这样?所有的医院都在抢病人,综合医院一天几千个门诊,你说可以把病人分流,但是医院不愿意分流。下级医院可以把病人转到上级医院,转上去就留住了,但是上面就转不下去,转下去不是流失病员了吗?现在门诊费用占医院收入的一小半,因此不愿意减少。所有的医院门诊第一位的疾病是上呼吸道感染,感冒,你感冒为什么一定要到大医院、综合医院去看去呢?因此这是一个利益机制,在利益驱动的情况下,医疗行为的扭曲等问题就发生了,我想这是主要的问题。

  (文章摘自第三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第八场讨论实录)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39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