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巴曙松:在过剩与贫穷之间的理论反思与改革实践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 17:01 新浪财经

  ----评郭树清《在过剩和贫穷之间》 郭树清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巴曙松

  经济学是经世济用之学,这不仅表现在提出有价值的经济问题需要立足于经济现实,
而且经济学研究的进步也必然受到现实发展的有力推动。在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进程中,一大批经济学家投身其中,在参与具体的改革实践的同时,也积极进行经济理论的研究,成为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我们可以列举出一大批活跃在经济改革一线、具有良好理论素养的学者名单,郭树清先生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我在阅读郭树清先生的新著《在过剩和贫穷之间》之后,一个直接的感受是,该书可以视为作者参与改革实践进行理论反思的代表作。

  荀子说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可以说,在中华文化传统中,理论思考与现实参与的相互促进,一直是受到推崇和尊重的。

  作者的研究主题直接来自于当前转型期的一系列重要的现实经济问题:一方面大量商品供过于求,另一方面一些公共投资,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严重不足;一方面发达地区经济水平已步入小康,另一方面,在广大的西部偏远地区还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一方面,存在大量农村闲置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失业工人,另一方面,我国大量缺乏各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包括熟练的技工……过剩与贫困的冲突贯穿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

  在郭树清先生看来,上述地区发展、产业、就业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背后的深刻原因,关键就是资源配置机制的扭曲。

  郭树清先生所著的《在过剩和贫穷之间》正是对1999年至2001年中国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资源配置错位的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努力理顺这种扭曲机制的亲身改革实践的总结。这段时间,作者先后在贵州省和中国人民银行任职,这是两个存在巨大反差、同时也尤其容易引发理论反思的工作环境:一面是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的贫困省,贫穷是这个省的重要特征;另一面是大量资金累积,却缺乏投资渠道的银行体系的管理者,以及因贸易顺差激增而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的管理者。这使得作者能够从地方管理到国家宏观调控,从贫穷和短缺到以富裕和过剩,以及从国内到国际,以一种相对宽阔而且现实的视野,来系统地考察和思索转型期的中国问题,并以务实的精神去解决所面对的现实问题。

  本书收录了1999年至2001年期间郭树清先生所写的40多篇文章,既包括写给国务院领导的政策建议,也有针对现实问题所做的学术笔记,既有在省政府会议上的讲话,也有在国际会议上提交的论文和在核心杂志发表的研究成果。它正是郭树清先生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岗位所做的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阶段性的小结,书中许多观点和建议曾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纵览全书,郭树清先生一直坚持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即始终强调以深化改革来解决转型期的中国问题,并随处可以看到以整体推进来推动中国改革的基本经济思想。这显然使我们容易联想到反映作者80年代思想实践的《整体的渐进》的思想脉络。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指出的,任何一种经济发展,在现实中只能是一种多方面的社会发展。只有工业化的顽强推进,而无教育、文化、法制、行政和社区组织的足够进步,我们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最终会与现代化离得更远。

  阅读这部书,是一次愉快而又收获颇丰的思考历程,作者为振兴西部而苦觅良方的强烈的责任感,给人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遵循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提出要利用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来实现腾飞,提出了“科教兴省”、将贵州建设成为“公园省”等施政方针。另外,他还对具体的措施,包括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优势产业,培育特色经济,投资环境改善等方面均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并直接用来指导实践。以对改革贵州投资环境为例,作者更是直接关心到一些细微之处,包括对马路铺设、公共卫生设施完善等细节问题均予以了充分的关注。

  从本书涉及的内容来看,既涉及到宏观调控、金融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教育改革、西部大开发、社会保障、“三农”问题等宏观问题,又涉及住房改革、公用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实际问题。在不同领域的研究中,作者体现出来的一些研究特质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例如,作者对当时电力改革、粮油收购等改革措施的看法,并没有附和当时的主流政策趋势,而是从国际比较和中国的实际出发,通过基于对电力未来供不应求的预测以及粮食收购过程中存在的银行风险问题的分析,在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并在贵州省进行了实践,事实证明,作者当初的分析和预测是正确的。

  作者在贵州工作期间进行了对城镇化建设的研究。文中他提出了从贵州实际出发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路径选择,即将工业化与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把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把城镇化与经济的开放和市场化结合起来,把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把城镇化中的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对解决“三农”问题,作者也提出了自己一以贯之的看法:“三农”问题实际上绝不仅仅意味着单纯的“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其解决是不可能不通过调整国民经济大的产业结构来实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结合在一起,通过改善和优化总体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途径来实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解决城市经济发展问题是高度相关的。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不少带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当前,在中国经济增长受到资源的约束日益显著的条件下,如何发展资源依赖程度相对较低的行业开始引起重视。作者早在当时的研究中,就强调发展对资源依赖程度低的文化、旅游等服务业,以启动内需,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尤其提出了文化的重要性。在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不仅表现在科技,而且也表现在文化方面。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就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和文化含量,全面发展和繁荣与精神产品相关的产业,特别是各种服务业,进而提出了文化就是生产力的观点。

  许多简单的政策建议,往往需要立足于对经济学基本逻辑框架的尊重和熟练运用,因此一些政策建议往往与通常的直觉并不一致。本书中有一个关于作者对“村村通电”、“村村通路”政策观点的看法。他从贵州省实际出发,认为对于人烟稀少的山区,铺路架杆的直接成本太高,且对生态和环境影响巨大。因为解决一户农民的照明用电,在贵州大约需要4根线杆,成本和收益悬殊,这样做反而推迟了电力扩容和普及,不如对这些村民进行搬迁和异地脱困。

  作者还以实践为基础,对住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住房改革的“贵州模式”,即兼顾公平与效率,界定增量与存量资源,进行增量补贴与存量补贴相结合,双账户运行,价格市场化的住房改革模式是对住房改革的一种积极和成功的探索,并在贵州省取得了成功。

  有禅语云:“是真佛只说家常话”,作者曾两度获得过孙冶方经济学奖,但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俗易懂,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将许多深刻的道理进行简要的分析,内容丰富而不杂乱。更为有趣的是,对于那些愿意分析和把握中国经济改革进程语轨迹的研究者和阅读者来说,以作者独特的阅历和富有启发性的研究视角,郭树清先生的《在过剩和贫穷之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著作。

  (原载于《中国图书商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