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石良平:建立缓冲机制 提高经济的抗波动能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 09:57 文汇报

  石良平

  ●今年以来,对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出现了显著效应。但是中国经济的增长正面临着供给与需求的双重冲击,这种冲击将再次考验我国经济的抗波动能力

  ●能够减缓外部波动冲击的区域经济在其经济体内部必然有一种缓冲机制,这种机制
就是在经济体内部形成一种针对外部冲击而能够及时调整内部结构的机制

  ●中国经济正在越来越深地融入世界经济,因此上海也应该在“总部经济”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从全球吸收抗经济波动的能量。同时,在科教兴市战略指导下,上海应积极引进国际性高水准的研发机构,并成为吸引国际性人才的重要基地。此外,为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上海必须在节约资源、走循环经济道路方面作出表率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受到经济波动的困扰。例如上世纪80年代,最高年经济增长率为15.2%,而最低年增长率为5.2%,两者相差10个百分点;90年代初的情况亦是如此,最高年增长率曾达14.2%,而最低年增长率仅为3.8%,两者差异超过10个百分点。尽管这种情况至今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但从1995年至今的10年间,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在7-10%之间波动,经济增长趋于稳定。尽管这10年中也出现了诸如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通货紧缩,也出现了近几年以资源价格大幅度上升为特征的局部经济过热现象,但经济增长却仍然在一个平衡区间中运行。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经济的抗波动能力正在迅速提高。

  上海的情况也是如此。上世纪80年代上海经济波动的振幅也高达到10个百分点,90年代初曾达到11个百分点,但是从1995年至今,上海经济增长率则一直稳定在10-14%之间,实现了我们一直追求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总结上海近十余年来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原因是很有意义的。

  首先,上海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浦东的开发开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国家战略,浦东的开发开放本身标志着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从区域性试验转入全面深化阶段,同时也是在产品市场逐步完善基础上全面启动要素市场的转折点。最早从浦东开始实施的土地批租政策,十大要素市场的形成,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的建立,跨国公司总部的迁入等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极大的冲击波,从而也使上海经济不断形成新的增长点。

  其次,上海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上海一直实施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确保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虽然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依赖制造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另一方面也依赖于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动,因此其抗波动能力较差,但由于上海坚持走服务业依托制造业的发展道路,走制造业服务化的道路,通过发展高端制造业形成高密度流量的服务经济,从而在产业结构内部形成了抗波动的机制。

  再次,上海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人才市场的开放有着密切的联系。浦东的开发开放和上海产业结构的升级,除了大量物资资本投入外,人力资本的调整与升级至关重要。产业结构内部所形成的抗波动机制完全与人力资本结构的提升有关。近十余年来,上海人才市场对全世界的开放,大量“新上海人”的涌入,大大提升了上海人力资本的价值,从而起到了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最后,上海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公共品投资密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各国经验表明,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仅具有改善生产条件和投资环境的功能,同时也具有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征。近十年来,上海在不断完善投融资体系的基础上,对公共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密集投资。这些投资除了极大地增强了上海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和自身能量对外辐射的功能外,也为上海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今年以来,对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出现了显著效应,但新出现的问题也在进一步地考验着我国抗经济波动的能力。如五种重要商品的价格波动一直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商品房交易量的大幅度萎缩和房价下降的预期将考验金融系统的承受能力;汽车销量的减少导致汽车价格大战拉开序幕;粮食价格的大幅度震荡正主导着CPI走势的变化;股票价格的持续走低使投资者的财富严重缩水;石油价格的持续走高对生产成本上升施加了极大的压力。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长正面临着供给与需求的双重冲击,这种冲击将再次考验我国经济的抗波动能力。

  由于房产、汽车、金融都是上海的支柱产业,因此这些产业出现周期性调整也同样对上海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形成了冲击。80年代的广东经济、90年代后期的上海经济的实践都表明,能够减缓外部波动冲击的区域经济在其经济体内部必然有一种缓冲机制,这种机制就是在经济体内部形成一种针对外部冲击而能够及时调整内部结构的机制。上海要形成与完善这种机制,必须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适时调整:

  首先,要充分利用国务院批准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契机,进一步推动浦东乃至上海在国际化、科技化、生态化方面的引领作用,为上海提高抗波动能力提供新的增长空间和试验平台。中国经济正在越来越深地融入世界经济,因此上海也应该在“总部经济”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不断培育和强化全球决策中心、融资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功能,从全球吸收抗经济波动的能量。同时,在科教兴市战略指导下,上海应积极引进国际性高水准的研发机构,并成为吸引国际性人才的重要基地。此外,为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上海必须在节约资源、走循环经济道路方面作出表率。

  其次,要利用上海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第三产业外资大幅增长的契机,通过先进制造业的结构提升带动现代服务业向更高层次迈进;抓住这一轮世界制造业转移机会,提升上海高端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生产性服务业向全国的渗透;借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即将竣工开港之东风,重新规划以航运为依托的、辐射全球的立体型大物流体系。

  再次,应围绕绿色概念进一步调整上海公共基础投资结构。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在节约能源、资源再利用、生态保护和循环经济等方面已开始与世界接轨。实践证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发展战略是最可持续的战略,也是最不易受经济波动冲击的战略。上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产业结构,在这方面必须走在全国前列,一方面使上海起到实践最新发展理念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极大地提高上海经济抗波动能力。

  (作者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缓冲机制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