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施尔畏:GDP翻番比诺贝尔奖更重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 13:31 《经济》杂志

  中国已经走到自主创新的历史阶段,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不意味着就盯着世界科技大奖,当务之急的是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睡觉都想着自主创新”,今年两会期间,一位来自汽车行业的企业家在谈及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依靠科技进步,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结构调整”等一段文字时说,尽管自主品牌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大都各自为阵,创新之路走得很艰辛。

  对此,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施尔畏认为,在整个创新活动中,技术研发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加工、市场营销及服务等,形成一个循环的链条,“如果各个环节能够有机地衔接起来,这就是一个增值的创新链条,就能够创造财富”,在中科院分管与地方、企业和大学合作的施尔畏说,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中国科技界当前责无旁贷的使命。

  构建创新价值链

  北京中关村一位从事软件开发的小公司最近陷入了“成长中的烦恼”,该公司投资数百万元、历时4年开发的一项数字图像技术,不仅因缺乏后续投入而请不到“高手”加盟,技术方案不能成熟,并且前期产品也无法打开市场,“我们现在真是一筹莫展”,公司负责人鲁鸣说,现在搞一些研发为何如此之难啊?

  事实上,手下只有4个计算机博士的鲁鸣,可以说是中国科技界众多“孤胆英雄”中的一员,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尚未找到一些相关的“支撑点”。

  对此,走访过国内众多企业的施尔畏认为,这种情况是计划经济遗留的痕迹,因为在当时相对封闭的经济环境中,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加工以及市场销售等都是断裂的,大家只专注于本职工作的现象非常普遍。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各行业迅速互动起来,“资源整合”成为必然的趋势,施尔畏说,“就像一个公司需要整合内部资源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一样,中国所有的创新单元也应该形成一个体系,只有整合创新资源才能真正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中科院发挥着骨干和引领作用,一直在践行构建全社会的创新价值链。

  据介绍,完善创新价值链,实现创新增值循环是中科院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探索、倡导和实践的“课题”,即基础研究创造了知识,知识又转化为技术,通过产品开发又转化为商品,科技含量高的商品扩大了销售服务,最后纳税人又将资金投入到“源头”,支持了基础性研究,整个社会由此形成一个巨大的增值循环体系。“基础研究不能闭门造车,技术开发更应该眼观六路”,施尔畏说,如果每一个环节上的价值创造主体都应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能力,这将十分有助于中国科技活力的爆发。

  事实上,联想集团发展壮大的轨迹就可谓中科院最早实践“创新价值链理论”的成功范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依旧深刻影响着全社会,中科院一些“积压”在研究所里的技术成果,开始率先突破围墙,在中关村地区逐渐培育出技术开发、产品加工及市场销售的“一条龙”式的 IT产业。

  对于如今已成长为世界知名企业的联想集团收购IBM全球PC业务一事,作为联想控股大股东的中科院方面表示,联想的发展战略是由董事会进行判断和决策,中科院衷心希望联想在笔记本电脑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方面有一个飞速的成长。“中科院投资的每一个企业都要把自己看成是全社会创新价值链上的一个点,努力为中国科技竞争力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施尔畏表示。

  科技供给不足

  1985年,我国正式出台《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大大解放科学技术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结合”的战略思路,时为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生的施尔畏对这一改革感受颇深,“当时主要是通过减拨事业经费来增强科技人员的市场意识,从而寻找技术出口”,施尔畏说,这一决策对于培养一代人的“科技要从需求出发”的理念,对于创新价值链的逐渐凸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前国内的科研院所应该同企业更加紧密地结合,这也是构建创新价值链的迫切需要”,施尔畏向《经济》杂志透露,中科院对此已经做了深入的研究,他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将中科院的一些最新成果及时转移出去,通过与企业的结合再转化为成熟的产品,“我们的渠道是完全放开的,转移的过程遵循市场的基本准则,是双方共同选择的结果”。

  实际上,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社会的不同领域、不同主体提出了日益增长的科技需求,施尔畏说,“事实上目前我们的科技供给是不足的,尤其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仍处于一种嗷嗷待哺的状态之中”。

  2005年5月,施尔畏来到辽河油田一个污水处理厂,在这里,他看到了中科院的一项技术成果在这里发挥的作用:采油时被石油污染的水经该技术处理后,便达到了排放的标准。在最后送别时,污水处理厂领导握着施尔畏的手,深情地说:“我们太需要实用关键技术了!”施尔畏说,许多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中国科技界任重道远。

  2005年6月24日,施尔畏出席了一项科技产品赠送仪式,中科院向国家体育总局赠送了“训练视频反馈与分析软件”,这是专为中国体育健儿备战2008年奥运会而研发的,施尔畏在会上对国家体育总局领导说,不要说我们填补了什么空白之类的话,这个系统用了好不好、对运动员训练帮助大不大才是关键。

  据施尔畏介绍,中科院未来研发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规划研究,将企业长期的战略性需求凝练出来,并以此加强同企业的合作,“我们的研究投入是多元的,除国家和中科院的支持外,也欢迎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加入”。

  此外,在技术对接过程中,施尔畏还认为,企业家也应转变理念,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以“财务投资”的方式进行技术研发,施尔畏说,中国科技界同企业界需要结成一个融洽的战略同盟,从而促进创新价值的最大化。

  科技以民为本

  2004年8月,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公布了全球4000余位被引用频率次高的科学家名单,该国一家咨询机构据此评出了“世界4000位科学技术大师”,其中有13位中国人,中国大陆仅有2人,这一则消息在网上引起了长时间的激烈争论,一位网友问道,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世界级科技人才为何如此匮乏?中国的“诺贝尔大师”还要等几个世纪才会出现?

  对此,施尔畏认为,如同拍摄电影一样,在为中国老百姓提供丰富多彩的影片的同时,能拿国际大奖固然很好,但现阶段中国科技界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要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益处,“这也是中科院多年来给自己的定位: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学前沿”。

  据了解,如今在某些科研机构,“SCI”已经被作为评定一个科研人员的最高指标,不仅将其作为确定工资的标准,甚至还量化到“一篇多少钱,一篇半又是多少钱”的地步。

  但另一方面,中国的现实国情却十分严峻,按照中央提出的“2010年GDP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及“2020年GDP总值翻两番,人均收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规划,中国科技界必须投入到蒸蒸日上的经济大潮之中,“当经济发展很好了,人均GDP 居世界前列的时候,我们支撑前沿科学研究的土壤也就肥沃了,世界大奖就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施尔畏说,毕竟我们的人均GDP才1000美元,着力提高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是全国人民交给中国科技界的一项重任。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给自己确定的使命便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施尔畏说,中国是一个大国,需考虑经济的安全、政治的安全、社会环境的安全等诸多因素,所以在某些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必须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占领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科技与产业制高点。

  据了解,日本在其科技规划中,明文列出“到2025年产生3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与日本不同,中国科技界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施尔畏说,事实上诺贝尔奖也非常强调科技成果对人类社会的贡献,“面对中国当前的形势,是诺贝尔奖重要,还是GDP翻番重要?”。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施尔畏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